📖 ZKIZ Archives


回鄉見聞 | 貿易戰下的廣東縣城

作者:弘毅遠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杜彬


過去幾年寫回鄉見聞成為一種潮流,大家自從讀大學後回家鄉的時間逐漸變少,而隨著在外經歷逐步增多,也越發重視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中國2000多個縣,每個人的回鄉見聞都是在盲人摸象,看到都是一小塊,不過一葉知秋、窺斑見豹,更重要的是看到變化和可能的趨勢。我覺得下面描寫的家鄉剛好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的一個縮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家鄉是粵東的地區的一個縣(原來是縣級市,後來上大學的時候改為市轄區,區域也作了調整,但我習慣稱之為縣),土地總面積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82萬人,GDP為519億元,人均GDP為6.3萬元,基本是全國的平均水平。個人感覺縣城的生活水平比較高,而下面村鎮生活總體水平則差一些,還是有差距。


去年縣里經濟同比增長6.8%(前一年9.5%),略高於全國水平,地產投資增速超過26%——明顯高於全國不到10%的增速。經濟下行壓力是有的,這是系統性問題。去年全年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到17億元,增長近9%,超過經濟名義GDP的速度,其中賣地為主的非稅收入2.8億元,降幅超過65%。


在我看來家鄉的經濟還是不錯的,查了一下2017年財政的一般公共收支情況,基本一半的支出是靠上級轉移和調節資金。縣里債務控制得很好,2017年底負債不到10億。產業方面,二產占比最高為55%,三產為37%。其實縣里的民企是比較發達的,很多小企業小作坊,從事玩具、毛衫、工藝方面的工作,我覺得是藏富於民的。


這幾年縣人口已經比較穩定,自然增長率比全國的水平高一點,在沒有放開二胎之前,一般不是公職的都生了二胎。人口是最基本的資源,目前自然增長率不高是個問題。過去十幾二十年從這個縣走出的大學生應該有幾萬名,一大部分留在珠三角,我統計了一下,初中同學有一半在外就業,估計高中會更多。所以逢年過節珠三角通往縣城的高速總是堵得厲害,高鐵更是一票難求。大量在外就業的遊子也會反哺家鄉,促進家鄉的教育和消費。


我不覺得大學生在外就業對家鄉是人才流失,全國人才都往一線和主要二線城市集中,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不過同學中也有很多回家鄉就業的大學生,回來當醫生、公務員、老師,或者做一些玩具產業鏈相關的生意,利用在外學到的新技術新理念為家鄉發展做出了貢獻。


家鄉工資不是很高,當老師月收入中位數在5、6千,據說縣城好的中學過去十年工資沒有怎麽漲,醫生收入在4千到1.5萬之間,公司的文員月收入3千左右,主管能到4到6千,經理級別及以上可以到1萬。不過縣城壓力小,節奏慢,可以過得比較舒適。


公務員工作壓力比較大,有師弟在市局工作,還有親戚在街道辦事處工作,扶貧、創文,經常加班,很累。扶貧有的依靠電商,把一些特產依靠互聯網加大銷售。近幾年公務員系統的整頓作風有了改善,機構調整正在市一級進行。師弟講到局里領導有退伍的幹部,主席很重視退伍軍人,之前在北京一個券商的營業部也碰到有退伍軍人在那里工作,這也是為軍隊的發展提供保障。


家鄉房價相對穩定,預計未來縣城房價大漲的可能性較小,能跟通脹走就不錯。新開發的高檔一點的房子均價近1萬,村鎮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都到縣城買房了,也有作為投資的。了解到地級市和縣城新房房價都有下降,一手房開發商會用多種方法補貼,縣城春節前有的樓盤價格下降10%。最近幾年二手房都沒有怎麽上漲,均價在5、6千/平左右,並且在沒有限購限貸的情況下。因為年輕人到縣城或者外地就業,農村也出現一些空置的房子。


汽車市場已經相對飽和,縣城很多居住小區原來都沒有規劃這麽多的私家車車位,因此都是停放得滿滿的,新的小區就好一些。村鎮的路本來就小,基本是一半停車一半走車。路上汽車品牌繁多,國產的合資的都有,也不乏一些高檔的名牌車。我認識的朋友、親戚基本都有車,有的還不止一輛。


家鄉玩具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從設計到制模到各種零部件的制作,再到包裝和銷售等,一個產品下來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參與其中,每年還舉行國際玩具博覽會,但招工難一直是問題。由於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不少其他省份的外來人口到縣城就業,漸漸的也有一些外來人口在縣里定居。原來縣城外來人口很多,工資也是比較低廉,但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招工難日益凸顯。我接觸到的不管是玩具廠還是食品生產店,都提到招工難的問題,並且已經有好多年都連續如此了。食品店老板提到原料最近並沒有漲,相反像豆油還有降,但是人工一直漲,為了留住工人也只有靠這個方法。總體社會是朝著保護工人的方向傾斜,這也是促進消費的一個保證。


工業上機器替代趨勢明顯,玩具智能化,這是產業升級的體現。做糕點的老板介紹,他的食品生產70%的程序都用機器替代;做玩具的介紹一個工具組件用機器替代後成本從9分錢下降到7分錢,省去人工,並且別人都在通過機器降低成本,如果你跟不上非常有可能就被淘汰了,這方面也會被趨勢推著走。有位親戚的工廠設計了新的玩具機器人,智能化,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讓其跳舞、唱歌或者講英語等,顏值高,並且包裝也顯得很高端大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進,設計和包裝是可以帶來更高附加值的。目前國內機器替代、智能化的趨勢也是在延續,家鄉的產業也慢慢順應這個方面的趨勢。


另外一個趨勢是,近幾年的電商微商行業迅速發展,很多頭腦靈活的年輕人——較多是大學生——依靠自己努力在經營,如果店鋪進入天貓、拼多多,或鏈接在淘寶排名靠前,月收入不菲,也帶動了快遞行業的發展。現在很多大學生不喜歡像70後80初的人一樣打工,他們可能打工一兩年後就自己獨立創業經營,很會利用各種資源,做事情顧慮少。這是90後、00後的優勢。


去年經濟有壓力,微觀上可以感覺出來。有朋友從事商標標簽印制,因為該行業是處於消費產品的上遊,所以下遊消費的壓力很快就傳導上來,他說去年下半年下滑的程度超出預期,春節前訂單又上來一些。家鄉茶葉消費大,師姐在賣茶葉,也反饋認為行業去年生意不如前一年。縣里有幾個上市公司和幾個新三板掛牌企業,碰到前所未有困難,股市在多個因素疊加下不景氣,上市公司市值大幅下降。縣里經濟有增長,中小工業企業做了很大貢獻。此外,因為很多玩具和服裝出口,受外需和貿易摩擦影響,全縣去年出口下降10%,進出口總額下降一半,比全國的形勢要差好多,估計里面一些加工貿易受到的影響較大。


雖然經濟有壓力,但是從事玩具生產的朋友仍然認為目前是一個創業的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問題在於怎麽選擇,雖然離不惑之年還有一段距離,他也在考慮是否要去珠三角謀求更好的發展。節日期間還碰到同一個中學的一位師兄,物理學博士,從事量子方面的研究,咨詢其他校友如何爭取到風投、將已有研究成果貨幣化。


家鄉有獨特的文化。家鄉人很信中醫,並且一般的中醫也懂西醫,治療會是中西醫結合。一位朋友在醫院上班,業余自己開個中醫診所,符合執業醫師滿5年以上的條件,去年申請了個中醫診所備案證,這是鼓勵發展中醫、讓醫生可以“多點執業”的舉措。他說前段時間流感嚴重,診所安裝了紅外線消毒儀器,每天晚上定時自動殺菌。他開診單、藥方都靠電腦,專門購買相關的軟件系統,藥方開完費用也就算出來了,省去不少時間,同時系統還能留下病人的信息,便於記錄追蹤。我覺得信不信中醫不要緊,這是市場化的行為,能醫治好病人,有口碑,就能很好生存下去。


節日消費在外就餐比較火爆,這幾年都是,稍微好一點的飯店都需要提前預約,吃飯海鮮會是主角,稍微中檔的一桌需要1000多,更高檔一點的翻兩三倍都有。春節期間酒店價格也貴,縣城最好的酒店漲到1500一晚。


節日期間家鄉文化活動和文化消費氣氛很濃。過年期間常常看到有書法、國畫或者攝影展覽,今年有省畫院院長(也是家鄉人)的作品展覽。縣城的文化街不長,但是街上有4、5家字畫裝裱或者賣字畫的店。家鄉燈謎活動長盛不衰,基本每年過年都有舉行燈謎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兩年來家鄉實施創文、美麗鄉村計劃,地方財政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給居住、生活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道路的拓寬改造、排汙管道的鋪設、公共廁所和垃圾桶的增加、綠化、鄉村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的投放、重建重點中學的初中部等,春節前還新修了一個市民文化廣場,帶音樂廳。近幾年政府重視景點的修複,在一個鎮上修葺了一個有3、4百年歷史的書院,書院里展覽很多學生的書法,寫得很好。此外還新修了古港遺址,這里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很多人就是從家鄉乘船下南洋——到新馬泰一代謀生和創業。總體政府公共投入很大,給居民帶來實惠。


一線城市限制人口、二線城市展開搶人大戰的背景下,縣城的出路在什麽地方?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問題,但沒有包治百病的良方。與國內很多區縣不同——比如有的區縣就是“睡城”,我覺得家鄉還是擁有幾個具有優勢的產業,可以進一步發展,這是重要的機會。在國內產業升級的趨勢下,玩具、毛衫、工藝都能繼續升級,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如果能做到全國甚至全球排名靠前,就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優勢。同時縣城需要繼續做好基建投資,包括教育、醫療等,營造好的環境,爭取吸引更多的合適的人才來就業,形成產業的良性循環。要保護好中小民企。政府需要控制好房價,擺脫土地財政的約束,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另外地方文化、旅遊的文章、特色農業也需要繼續做強做大。當然,基建和環境的改善需要錢,這又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能靠自身小米加步槍、上級財政轉移來實現了。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1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