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稀土政策限制了誰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5579&time=2011-07-30&cl=115&page=all

在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後,中國的稀土政策在引發國際貿易爭端的同時,也導致國內的上下游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蒲俊 於海榮

 

  「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是中國許多行業乃至宏觀經濟的一大特徵,稀土行業也不例外。但是這一次,稀土政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行業本身,其引發的爭議也從來沒有現在這麼大。

有專家稱:「僅靠包頭的稀土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稀土何至於瘋漲成「黃金價」?王景武/東方IC


  自2011年年初以來,稀土價格飛漲,由過去的「白菜價」一躍而成「黃金價」。其中漲幅最大是氧化鏑,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漲858.3%,漲幅最小的金屬鑭也超過300%。

  對於稀土價格不尋常的上漲,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7月21日解釋稱,這由四方面的原因造成:原來的稀土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世界範圍內資源型產 品普遍上漲;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品價格的提高;受市場調節的影響,目前中國稀土產品需求很多,很多稀土產品的國內價格還高於出口的價格。

  原因僅止於此嗎?很多業內資深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一位曾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任職的老專家對財新《新世紀》稱,過去稀土賣成「白菜價」,主要是因為生產稀土的環保和資源成本太低,但現在的價格上漲也並非由於這些問題得到改善。

  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111.SH,下稱包鋼稀土)首任總經理陳隆淮亦指出,稀土價格飛漲主要是「政策的問題,加上對未來的預期。比如限制出口的政策,大大抬高了價格預期。」

  在此預期的影響下,游資炒作趁勢進入。這些資本的逐利行為不難理解,但讓業界痛惜的是,不少稀土加工企業亦隨之囤稀土、倒稀土,將重心從生產轉移到了資源的買賣上,賺「快錢」的心理使得企業無心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大力創新。

  稀土價格的飆升甚至未必是需求甚於供給的結果。國家對稀土生產本有指令性計劃,但事實上已在市場上徹底失靈。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稀土年產量在15萬噸以上,而國內年需求量在7萬噸左右,實際結果是市場供給遠大於需求。

  出口配額制度的不合理也是價格暴漲背後的推手之一。「買賣配額的交易盛行,一噸配額大概是50萬元」,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這樣一來,拿到配額的企業幾乎可以「不勞而獲」,在此刺激之下,生產企業更迫切的想要在貿易環節吃掉更多的利潤。

  此外,更多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狂飆突進的稀土產業重組整合是導致漲價的更重要原因。包鋼稀土研究院顧問竇學宏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產業整合助長了壟斷的預期,大量中小企業已經或即將面臨「關停並轉」,這直接觸發了市場價格的上行。

  一批第一代稀土老專家為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現在的稀土行業被一些觀點所裹挾,「好像稀土就應該賣成『黃金價』,這種觀點甚至綁架了一些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也不能賣成『黃金價』,就應該是稀土價。」

  在中國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後,中國對於稀土行業的管理思路、出口政策等都需要仔細審視。這些措施造成了什麼後果?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整個行業可能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專營權整合

  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而產業整合可以掌握定價權。正是這兩個思路催生了近年來的一系列稀土政策。

內蒙古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註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麥圈/東方IC


  稀土產業整合並非始於今年。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業就曾掀起過一波整合浪潮。當年12月,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系包頭稀 土高新區控股子公司)牽頭,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公司在內的數家民營企業,希望通過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價格和銷售,掌控稀土產業話語權。

  在稀土資源較為分散的南方省份,近年來,五礦、包鋼、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積極展開收購重組行動。南方稀土分散在江西、福 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採礦權證總計超過100個,多集中在當地企業手中。上述多家央企或大型地方國企,紛紛通過兼併收購爭奪這些採礦權。

  但是今年開始的稀土行業第二輪整合潮與此前有所不同,這次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5月初,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 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進一步提高稀土行業集中度,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 業集中度將達到80%以上。

  北方稀土市場是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包鋼集團)一家獨大。今年4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辦公廳下發《關於徵求對<內蒙古自治區 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意見的通知》,要求採取兼併重組、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手段,對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以實現內蒙古由包鋼集團對稀 土採選、冶煉分離生產實行專營。這份方案明確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總結工作。但現在時至8月,這項整合計劃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根據方案,包鋼集團要向31家列入關停名單的企業停止原料供應,並負責其中21家關停企業的補償,工商部門負責吊銷這些企業的稀土生產營業執照,電力部門則要對這些企業停止供電。

  目前,只有包鋼集團按照這一方案停止了向關停企業的原料供應,工商和電力部門並未採取行動。「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佈的文件,但主要波及包頭市,而包頭市可能還是想慢慢來。」達茂稀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達茂稀土)的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自5月4日被包鋼「斷糧」之後,達茂稀土只能靠庫存原料生產,「也就能堅持不到一個月了」,達茂稀土負責人稱,至於補償,「我覺得包鋼還不想出錢呢,包鋼抱怨稱『我們也是企業,卻要幫著政府搞整合』。」

  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達茂稀土的冶煉和分離車間的生產線已經停了,碳酸氫銨等原料堆放在角落裡,只有選礦車間還有幾十名工人在生產,其餘300多名工人現在無法上崗,只能每月領取公司發放的低保。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採訪,此次內蒙古稀土整合主要的爭議有兩點:一是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的一紙行政命令;二是整合方案脫離企業實際情況,企業難以接受關停理由。

  這次包鋼集團主導的整合方案直接選擇了「一刀切」。對於兼併重組和關停的判斷標準是,對由自治區級以上投資主管部門立項審批的4戶稀土冶煉分離 企業,由包鋼集團與其商談重組合作;對有關盟市、旗縣(市、區)立項審批的21戶企業,由包鋼集團出資,相關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補償,使其關閉並退出稀土 業;對沒有立項審批文件的10戶企業,則淘汰關停。

  但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真正的標準是看包鋼對這個企業感不感興趣,重組合作的四家企業中,有三家從事金屬生產,而被關停的主要是冶煉分離企業,「這部分包鋼不想要,因為現在不缺產能」。

  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待關停企業都表示,他們的立項審批手續都齊備。直到2008年之後,稀土企業的立項才需要國家發改委或內蒙古發改 委的審批,而此前,市區一級都有審批資格。這些企業裡,有包頭市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而達茂稀土所在的達茂旗還和包鋼集團有40年的水源換礦石協議。

  「稀土是國家戰略資源,需要產業整合,這個政策意圖我們都理解。但是具體到操作上,要符合實際情況」,一位企業負責人稱。據他透露,內蒙古經信 委和包鋼集團人員在擬寫整合方案前,「只是過來問了很簡單的幾個問題,也就10分鐘」,草率而出的方案裡,作為各家企業補償款依據的產能數據與實際情況差 距很大,絕大多數企業可獲補償的產能大大低於其實際產能。

  陳隆淮也指出,有些要關停的企業相當優秀,整合的價格不合理,「整合不是一紙下令就能整合下來的,它是一個經過詳細調研,要有企業出路、整合方式和渠道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儘管此次整合幾乎將註冊在案的稀土企業全部包括在內,但卻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內蒙古還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註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 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這些隨時以停產應付檢查,完全地下交易的「黑工廠」,幾乎無據可查。「他們的 原料多數盜挖盜採自包鋼的稀土礦和尾礦庫,要想真正實現整合,包鋼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加強管理。」一位熟悉包鋼的人士指出。

  清除「諸侯割據」的戰火也已蔓延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其他稀土富裕省份。「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就是通過央企或央企控制企業來實現的,不大可能通過民營企業來發展稀土。」一位與五礦合作的江西稀土企業負責人出於這樣的想法,最終選擇了拱手相讓。

  但在竇學宏看來,目前大型國企的整合動作還只是爭奪資源的短期行為,「應把精力放到發展尖端技術上來,不是單純的做大做強,只看總量。」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The Eurasia Group)的多份研究報告都認為,中國目前稀土整合的思路與之前的煤炭、鋼鐵行業整合非常相似,而這些整合幾乎都遭遇了失敗。

受傷的下游

  歐亞集團分析師馬達明(Damien Ma)認為,中國本輪密集出台的稀土管理政策,特別是出口管理,主要意在保證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稀土供應。問題在於,即便是良好的政策意圖,其實施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

  原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馬鵬起直言,「限制稀土出口並不能限制國外,反而是限制了自己。」目前,國內的需求量約佔中國稀土 總產量的70%。但在眾多稀土行業專家看來,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上,近年來國內稀土應用技術發展緩慢,如今的高價更是給下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稀土螢光粉燈協作網的吳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生產稀土三基色螢光粉燈的企業有三分之一都已經停產,因為螢光粉的價格已經漲到了3000元/千克,有些企業甚至開始使用成本只要每千克20幾元的鹵粉來代替螢光粉。

  不只是螢光粉這樣較為低端的應用。竇學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山西等地有不少磁性材料生產企業也已經停產,它們大多是民營中小型企業,「這 些企業資金實力有限,之前的存貨也不多」。而像中科三環(000970.SZ)等行業裡的大企業也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它們的成本壓力也很大,但又覺 得再扛一扛可以把小企業都扛死。」

  磁性材料下游的風機生產行業日子也不好過,特別是以生產永磁直驅電機為主的企業,稀土約佔其永磁體原材料成本的30%。湘電股份(600416.SH)目前已經停止了釹鐵硼材料的現貨採購。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測算稱,永磁材料現貨價格從每公斤100元飆升至700元,相當於每台1.5MW永磁直驅機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如果全部在現貨市場採購,壓縮毛利率超過10%。

  竇學宏擔心的則是,「這種高價傳導到下游,下游就可能找別的替代了」。愛建證券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也指出,釹鐵硼價格高企,直驅風機生產企業可能 會選擇另外的技術路線規避稀土成本,如轉而採用電勵磁直驅路線。「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特別是高端應用,這樣下去的話,咱們這麼多年的稀土開發成果可 能就被破壞掉了。」一位在包鋼稀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老專家評論稱。

  他進一步稱,「我們一直在講稀土的話語權。真正要爭的是技術上的話語權,而不是價格上的話語權。」

  目前,稀土高端應用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日本和歐美企業手中,而國內的思路是資源換技術。早在2002年8月,國家計委發佈《外商投資稀土行業 管理暫行規定》(計產業[2002]1259號)提出,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禁止外商獨資建立稀土冶煉、分離項目,但同時鼓勵外商投資稀 土深加工、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包頭市自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稀土高新開發區後,一直希望能夠吸引像GE這樣的外資企業進駐,通過稀土下游產業的發展提升應用技術水平,但在馬達明看來,由於城市環境、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條件的限制,包頭並沒有吸引力。

產業鏈之危

  在國內政策漸趨收緊之際,出口配額也相應減少,這使得稀土成為最近一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中最受關注的領域。

  商務部從一年前開始驟然收緊稀土配額。2010年稀土出口配額總量為3.03萬噸,較2009年降幅接近40%,2011年的配額較上年又略降74噸。從2011年5月20日起,中國將稀土鐵合金也納入配額管理,有分析認為這相當於進一步減少了出口配額。

  目前中國的稀土儲量佔全球的30%,但出口量超過全球貿易量的90%。配額的大幅減少引起了日本、美國等稀土進口國的不滿。據《華爾街日報》報 導,有美國高級貿易官員7月21日表示,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稀土出口配額將導致市場扭曲,這對中國而言應是一個危險信號。

  讓西方國家認為其佔據有利地位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最近的一項裁決。

  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向成員方散發了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九種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認為中國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措施,違背中方入世承諾和有關世貿規則。雖然這一案件並未涉及稀土,但分析普遍認為,稀土很可能受此牽連。

  中國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不僅是對稀土出口進行限制,還對開採、生產、貿易的整個鏈條進行限制,這樣的做法是符合世貿規則的。

  瞭解這一案件應訴情況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下稱五礦商會)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WTO確實有環保例外的條款,但這一條款的使用是有附帶條件的,「焦點在於,在限制對外出口的同時,中國國內相關原材料的生產、消費是否也受到限制。」

  WTO專家組報告即認為,在限制出口的同時,中國政府並沒有採取措施限制國內的開採、消費。這意味著對內對外並不一視同仁。

  近年來,工信部對多種原材料實行指令性生產計劃,加大對落後生產能力淘汰力度。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否達到預期,並不清楚。「以焦炭為例,生產限制能找到文件,但實際上各地都不願關掉,而消費是否限制並沒有證據,中國鋼產量還在增長。」前述五礦商會人士稱。

  稀土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2007年中國政府對稀土生產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且指令性生產計劃確實呈下降趨勢。

  但「政策歸政策,執行歸執行」,一位熟悉包鋼稀土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包鋼稀土去年獲得的指令性計劃是5萬噸,但「實際生產的精礦估計有20萬噸」。

  「可以說沒有一家遵守(指令性計劃)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對於國內的稀土儲量,陳隆淮甚至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不僅有尾礦,很多廢渣都存在稀土。稀土本身又是一種使用壽命很長,用量較省的金屬,前述包鋼稀土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只靠包頭的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

  如今稀土賣上了「黃金價」,很快就刺激了世界市場的供應。澳大利亞企業萊納斯去年9月斥資4.5億美元開發旗下的韋爾德稀土礦(Mt. Weld),計劃今年三季度投產。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中國的稀土儲量約為3600噸REO(REO為稀土氧化物),佔全球儲量的36%,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儲量分佔19 %和5%。目前已知的中國之外的最大稀土礦藏,位於美國加州的帕斯稀土礦(Mt. Pass)在2002年停產之後,現在也在恢復生產。

  從目前的形勢判斷,中國在中長期內不可能繼續壟斷全球的稀土供應。竇學宏的擔心是,「就算是價格降下來,外國也不會買我們的稀土了,行業信譽已經壞了,可是我們的應用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個產業鏈就被傷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