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強貨幣傳導,金融委二次會議傳遞了什麽信號?

“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向收斂狀態轉變。”時隔一個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第二次召開會議。而此次會議與年中政治局會議的時間間隔不到一周。

8月3日,中國政府網顯示,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召開。會議認為,當前金融形勢總體向好,宏觀杠桿率趨於穩定,市場預期明顯變化,金融機構合規意識增強,野蠻擴張、非法集資等金融亂象初步遏制,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向收斂狀態轉變。

業內人士表示,政策基調進一步明確了,穩金融,穩增長,需要積極穩妥和更加精準的應對易發多發的金融風險,“穩貨幣、寬信用、寬財政基調確定了,對標之前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穩’”。

一周前,在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六穩”,即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穩金融”被置於第二位,足見中央認為當前金融穩定的重要性。

此次金融委第二次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尚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入易發多發期,外部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需要積極穩妥和更加精準地加以應對。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金融委六大部署

會議強調,做好當前金融工作,進一步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署,重點把握好以下六大方面。

一是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註意支持形成最終需求,為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動力和方向。

綜合來看,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多重風險,例如地方政府債務、信用收縮、房地產、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去杠桿、互聯網金融等。雖然此次金融委二次會議指出,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向收斂狀態轉變,但業內人士認為,長期積累的金融風險進入易發多發期,外部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多,需要積極穩妥和更加精準地加以應對。

二是處理好宏觀總量與微觀信貸的關系。在把握好貨幣總閘門的前提下,要在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上下更大功夫,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結合此次金融委部署的第五大方面來看,“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金融領域中人的積極性,有成績的要表揚,知錯就改的要鼓勵。”

此前,7月17日,銀保監會召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座談會,提出要加快建立有效調動基層積極性的激勵機制。要制定獨立的信貸計劃,優化統計核算機制,完善績效考核方案,推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優惠措施,安排專項激勵費用,細化盡職免責辦法,激發基層員工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積極性。業內人士稱,金融機構目前正在做。

三是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用好國債、減稅等政策工具,用好擔保機制。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的格局。

五是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金融領域中人的積極性,有成績的要表揚,知錯就改的要鼓勵。

六是持續開展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和非法金融機構專項行動,依法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自6月以來,網貸行業風險事件不斷,行業加速出清,出現問題及停業平臺數量陡增。近期監管政策接連落地,業內人士預計,網絡借貸野蠻生長、魚龍混雜的局面即將結束。

加強貨幣傳導 防範流動性堰塞湖

金融委二次會議指出,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目前要加強貨幣傳導機制,防範流動性堰塞湖的發生。

此次會議也強調,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註意支持形成最終需求,為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動力和方向。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會議強調的是最終需求。“最終需求”就是內需,擴內需是當前更為迫切的目標,擴內需是為了穩增長。

恒豐銀行研究院宏觀團隊分析,從國內層面看,擴內需將成為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壓艙石。降低進口關稅已於7月1日正式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信用導向的貨幣政策,或將提振下半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內需向好。

今年以來,央行先後三次定向降準,增加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對於會議強調的“必須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央行應對定向降準以後的資金流向加強監測,跟蹤檢查,而不能一放了之,以確保資金真正落實到小微企業。”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會議還研究了堅持結構化去杠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等重點問題。

對於去杠桿,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對於僵屍企業仍然要收貸,將有限的信貸資源集中起來。但穩增長中該加的杠桿也要加上,例如基礎設施投資,需要發揮關鍵性作用。下半年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空間變大,要更加強調基礎設施民生改善作用,資金還要大量進入上述領域。此外對於一些有市場、短期只是債務困難的企業,“債轉股”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

而對於“研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人民幣貶值背景下,這一信息顯得尤為關鍵。

事實上,中國貿易順差自2016年三季度以來已經收窄,德意誌銀行近日發布報告也指出,中國上半年可能錄得約15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赤字,將是1998年以來首次錄得半年度赤字。

近期,人民幣匯率也跌破“6.8”關口,對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近日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中間價定價基本遵守了人民幣定價公式,央行已經退出常態幹預。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差,在經歷了上一輪人民幣貶值的考驗後,證明政府有能力、有條件維護市場穩定。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