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06464
鞍鋼是全國R&D做得最好的鋼企,如果說R&D 是鞍鋼生命力的泉源,並不為過。在國內首屈一指的R&D能力亦是它和其他鋼企的最大分野。
有人說,鞍鋼的優勢是自有礦山和技術,但其實這些都是研發帶來的成果。先講礦山吧,跟據母公司網業的資料,鞍山鐵礦品位只有28%-32%,屬於貧礦,連同本鋼的礦山探明儲量超過100億噸,其中工業儲量40億噸,居全國之首。這樣低品位的礦石今時今日已很難用於新式機器。在十年前,這個礦山是一個大負累,因為品位低,使用成本比外購礦高一倍,但礦工始終要吃飯,結果上市公司都是用「義氣價」硬食。 針對自有礦石含鐵率低的狀況,鞍鋼成功開發出“提鐵降硅”選礦工藝,使鐵精礦綜合入爐品位提高了2.9個百分點。而入爐品位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能使高爐降低焦比1.5%,減少礦耗45千克/噸鐵,渣量減少30至40千克/噸鐵。同樣的礦石能出更多的鐵,這也起到了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緩解礦石緊張的作用。十年後的今天,鞍礦公司交到上市公司手上的精礦平均品位達到67%,以今天的礦價Rmb500-700/T 計,每多1%品位就加RMB10,完全合乎比例。多出來的節能效益,就是明益上市公司的。 技術也不是天跌下來的,而是堅持自已研發的成果。和其他企業不同,其他的鋼企都傾向原機買入,價錢較貴。鞍鋼則行自主發展的路,部份自行研發,部份較低技術的部份買國產,而且是分開一part part 買,每part 都選最好的再組裝。這樣不但成本降低、效率亦提升,亦方便技改。最重要的是,培肯了支持研發的土壤。 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一種短流程的軋製技術逐漸顯示出優勢。而當時鞍鋼和國內大大小小的鋼廠一樣,主要還是使用傳統的模鑄工藝。在這種工藝下,煉好後的鋼水從轉爐倒入鋼錠模裡,冷卻後敲掉模具,成型的鋼錠才被抽出來;而等到要軋製時,鋼錠還得被重新加熱到1250攝氏度以上。這樣做一來熱量浪費大,二來時間週轉長,效率低。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鞍鋼在接下來的技改中使用“一火成材”的連鑄工藝,即鋼水出爐後趁熱直接鑄成想要的鋼材形狀,將以前的兩個步驟合為一個。到2000年底鞍鋼在國內冶金系統率先實現全連鑄時,新工藝以68%的降耗率,使鞍鋼的噸鋼成本又降低200元左右。 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1700連鑄連軋生產線,是鞍鋼依靠自主創新形成的一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鋼鐵技術裝備。以這條生產線為代表,鞍鋼在軋製工藝上立足自主創新推進技術改造,先後淘汰了初軋、熱疊軋薄板軋機和橫列式軋機,使軋鋼工藝的能耗、物耗及各類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僅1700生產線,燃料消耗比改造前下降17%,每年可節約1.76萬噸標準煤,煙(粉)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分別減少63%和24%。之後的1780、2130、1450生產線全部都是十年來自主技術自有知識產權下的精品,寶鋼、馬鋼等的生產線都是外國買回來的,鞍鋼的大部份都是母公司和國產製造商研發的,價錢平得多,tailor made微調成本低,話改就改,這是自主研發帶來的優勢。 除了礦山、冶煉流程的R&D,還有新產品的R&D. 2006年的主力產品是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造船板、管線鋼、冷軋硅鋼高速鐵路重軋及鐵路耐侯鋼,都是較高級的產品。2006年開始,鞍鋼開始將精力放在國家No man’s land,研發國產獨家/國內最高規格的產品,以下是一些實例。 奧運鳥巢場館可抵禦十級地震的高強鍍鋅鋼板、用於西氣東輸工程的x70熱煨彎管(連同其他X80, X100氣管已獲中石化批出西氣東輸工程4000米中的52%,由於中石油新發現大氣田,兩年內要鋪油氣管40000km)、神州七號飛船用鋼、國內唯一可通過歐洲標準的船板、取得歐盟環保標誌的家電板、國內可承受高硫俄油的K60管線鋼、國內最高級的Q420qD橋樑鋼 (2006年鞍鋼製橋樑鋼佔全國總用量54%)、唯一國產能承受負196℃低温考驗的9%鎳石油罐用鋼 、用於哈動秦山核電廠反應堆用、國內獨家的的鋼板等。 另外也有一些不是獨家或國內最高規格,但可算是較高端的產品:可鑽至2300米深的石油套管、百米高速鐵路重軌等…. 這個策略差不多在2006年開始,目標是每個季度打入一個新行業,每個月開發一種新產品,現在看來,大部份月份都可以做到。目前獨家貨佔總產品百份比仍少,但由於不是每個客户對新產品接受能力都一樣高,見人用得好才會跟;隨著時間及不斷有新產品推出,國產獨家貨將會是將來一個大動力。「獨家貨」或「數家貨」價錢高,原材料佔總成本較少,而且叫價力強,可輕易將成本增幅轉嫁。馬鋼的王牌火車輪毛利42%,佔產量3%,卻佔盈利27%,這就是優勢產品的威力。「中國創造」從來都是遠比「中國製造」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