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卑微的默多克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2932&time=2011-07-23&cl=115&page=all

深陷竊聽醜聞漩渦中心的默多克在英國議會聽證會翌日離開,卻給英首相、媒體及他自己留下多個問號
財新《新世紀》 特派倫敦記者 倪偉峰

 

  這也許是這位世界傳媒首富最狼狽的一天。

2011年7月18日,默多克抵達新聞國際集團在倫敦的辦公地點,準備出席翌日的議會聽證會,引發各路媒體關注。 CFP


  7月19日,耄耋之年的新聞集團主席默多克(Rupert Murdoch)及其子詹姆斯(James Murdoch)走進英國下議院,開始就不斷蔓延的竊聽醜聞接受該國新聞及文化委員會的問詢。「這是我這輩子最卑微的一天。」也許這是默多克的心裡話。

  事件肇因於2011年7月4日,英國《衛報》頭條報導稱,新聞集團旗下的《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在2002年非法竊聽失蹤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電話,干擾警方破案。這篇報導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在英國媒體、政界、警方引起巨大反響,繼 而帶出越來越多竊聽醜聞,包括對王室、社會名流的竊聽。

  隨後圍繞竊聽醜聞的事件,猶如一幕幕大戲:7月10日,擁有168年歷史的《世界新聞報》停刊;13日,新聞集團宣佈放棄收購英國天空電視台剩 餘近60%的股份;14日英國逮捕九名涉案人員;15日,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子公司——新聞國際首席執行官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辭職;16日、17日,英國國內七大報紙連續兩天刊登默多克的道歉信;17日,布魯克斯被英國警方逮捕,成為《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東窗事 發後被拘捕的第10人;18日,警方發現一名揭發《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的記者肖恩·霍爾在家中身亡。一連串的事件,將默多克推到了漩渦中心。

  自1968年進入英國市場,並在倫敦收購《世界新聞報》以來,默多克向來是英國政客百般呵護的對象。甚至有研究表明,默多克的媒體是英國政治的晴雨表:只要《太陽報》支持哪位候選人,八成能夠當選。從上世紀80年代的撒切爾到2010年的卡梅倫,屢試不爽。

  但此時此刻,傳媒大亨不僅要回應令他無從回答的問題,還在第二個小時剛過時被抗議者用剃鬚泡沫襲擊。英國報章紛紛用這個戲劇化的情節深刻地挖苦了一番。

  左翼的《衛報》報導標題是《默多克的「謙卑派」》(Murdoch's Humble Pie)。《衛報》與默多克的恩怨非止一日,兩年前便發文揭露《世界新聞報》花重金安撫電話遭竊聽的受害人,希望其不對外聲張。該文章暗指遭該報竊聽的人 數極多。但此後媒體上對此只是零星有報導,因為警方對此案的調查一直不那麼來勁,且常以反恐為首要任務為由推託。

  誰都沒有想到,兩年後,英國警方最高層和曾經負責此案調查的史蒂文森爵士( Paul Stephenson)和耶茨(John Yates)分別引咎辭職,卡梅倫也受到牽連。

  作為新聞集團的子公司,新聞國際在英國的輝煌得益於默多克,而目前的瀕危也因為默多克。

殃及卡梅倫

  在「謙卑派」鬧劇的第二天,默多克離開倫敦返美。當天,卡梅倫遭到了比默多克更猛烈的質詢。為了回答公眾及在野黨的疑惑,卡梅倫破天荒將原定五天的非洲訪問縮短至兩天。他在下議院的發言不斷被百位議員喝倒彩,需要不斷提高音量,以在「噓」聲中繼續。

  卡梅倫說:「我有一個老觀點,即在被認定為有罪前均為清白。」他所指的便是其前手下得力幹將、首相府公共關係顧問庫爾森(Andy Coulson)。

  庫爾森是卡梅倫的老友。2007年1月,時任《世界新聞報》總編輯的他,因屬下記者被發現竊聽王室成員手機留言而引咎辭職。四個月後,時任反對黨領袖的卡梅倫將其悄悄招至麾下,擔任自己的貼身媒體顧問,並留任至2011年1月另一波竊聽風暴浮出水面,他再次被迫辭職。

  很多評論人士認為,庫爾森是個能人,但運氣不佳。一位曾在2010年大選中與庫爾森有過接觸的保守黨議員對財新《新世紀》描述:「他話不多,卻有著十足的點子,而且往往能夠迎合英國大眾的口味。」

  這或許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緣何一向以低俗刊物聞名的新聞國際的編輯記者,在英國職能部門和上流社會如此受青睞。

  7月17日辭職的倫敦警察廳最高長官斯蒂芬森在隨後接受問詢時稱,倫敦警察廳公共事務部門近四分之一的員工都是過去曾在《世界新聞報》或其他新聞國際旗下刊物工作過的記者。

  《世界新聞報》的發行量在紙媒不斷衰弱的英國仍然大得驚人:在2010年,它一週發行280萬份,幾乎是同期《衛報》發行量的40倍。

  默多克旗下的四份報紙,包括另一份小報《太陽報》,佔全英報紙發行量的四成。

  據前述保守黨議員介紹,卡梅倫向來對庫爾森及處於醜聞中心的新聞國際前CEO布魯克斯信任有加,其私下往來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英國媒體披露,卡梅倫主政的15個月間,曾26次在不同場合會面默多克及其集團的高管,布魯克斯是其常客。媒體報導,布魯克斯曾兩次前往卡梅倫官邸做客。「這種待遇連內閣中最資深的成員都無法享受。」《獨立報》評論道。

  輿論為之嘩然。在野黨領袖米利班德更是一口咬定,卡梅倫在這些會面中與默多克的高管們談及幫助默多克完全掌控英國天空電視台(BSkyB)。

  在議會質詢中,卡梅倫對此極力否認,且與前一日布魯克斯在被議員問及時的回答口徑驚人地一致:「沒有一次對話是不能在委員會面前說的。」

  「卡梅倫被深深地卡在了陰溝裡。」英國《電訊報》(Telegraph)評論道,「現在的問題是,他如何從中爬出來,並且挽回其得體與良好判斷力的聲譽。」

  另一個處於漩渦中心的是該國最主要的監督機構、1991年成立的行業自律組織——媒體投訴委員會(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

  早在前兩年,就已有明星向該媒體投訴委員會舉報自己的手機被《世界新聞報》竊聽。但在漫長的等待後,他們得到的答覆均為「沒有證據顯示」。一名受害者將媒體投訴委員會評價為「沒有牙齒」的投訴機構。

  因此,英國學界早有評論,英國需要重新改革媒體投訴委員會,使其變成一個法定機構。同時,英國也應該對媒體報導個人隱私做出更加嚴苛的規定,以避免竊聽事件再次發生。

  但是,英國媒體最高監管部門、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政策委員會主席多頓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這起事件後的主要難題,恰是避免可能使得媒體喪失獨立性的不必要監管。

  「目前,所有的抓捕,辭職和聽證都在現有的法律和政策下執行,」多頓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這起事件後,政客們必須放下個人、政治和文化上的仇視,以確保不出現象征性的法定監管,從而削弱媒體的獨立性。」

  從監管層面而言,沒有必要有太大的變動。《世界新聞報》的醜聞恰恰是有著更嚴格行業自律的《衛報》於2009年7月8日所揭發的,但由於警方的怠慢,才使得該事件在兩年後因為一名13歲少女的死亡案件才得以爆發。

下一個默多克?

  自《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爆發以來,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股價下跌近18%,市值縮水86億美元。而由於市場上自週一起便盛傳默多克或在週二聽證會後引咎辭職,新聞集團的股價在默氏父子於英國受問詢時上升愈5%。

  但是,在7月19日的整整三個小時,默多克從未承認自己與任何竊聽事件有關,且表示堅決不會為此辭職。

  「如果默多克根本不知道他的公司發生了什麼,那說明他已經不適合做這個首席執行官了,董事會應該找人取代他。」哈佛商學院教授羅奇(Jay Lorsch)稱。

  在7月19日的聽證會上,默多克顯得反應遲鈍,且多次用右手拍打桌子並嘆氣。對英國議員們多個問題的回答,也是遲疑再三,並多次要求提問者重複問題。有時,默多克請兒子幫助回答。

  有評論認為,默多克在英國議員面前的表現,說明他是到該交棒的時候了。問題是,誰來接默多克的棒?

  「這起危機顯然終止了默多克最鍾愛的兒子、英國新聞國際掌門人詹姆斯的繼承可能性。」倫敦城市大學教授謝菲爾斯(Steve Schifferes)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不久後,默多克的繼承人問題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熱門話題。

  就在默氏父子出庭的前一日,有媒體報導稱,新聞集團正在考慮將其首席運營官凱里(Chase Carey)升任為首席執行官,而默多克留任該集團主席。

  翌日,新聞集團股價再跌。同時,美國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加州公共僱員退休系統當日對新聞集團施壓,敦促新聞集團削弱默多克的影響力。

  從新聞集團的股價波動和投資者的反應來看,市場似乎已經整裝待發,接受下一個默多克的到來。

  「但默多克似乎仍毫無去意。」一名新聞國際的工作人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默多克在新聞集團能通過B股的控制,影響投票結果,「畢竟,這還是他自己的公司,他能夠為所欲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