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賀雪峰:村莊熟人社會中的養老模式值得鼓勵

到武漢郊區新洲區H鎮調研,很多人不約而同講到H村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H村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是2012年通過以獎代補資金建設的,投資46萬元,其中區財政獎補23萬元。養老中心建築面積有300平方米,可以同時為22個老年人提供常住養老。

村互助照料中心讓老人常住

本來,區財政獎補建立的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只是日間照料,主要是通過為村莊老年人提供娛樂等活動場所,吸引村莊老年人白天來照料中心活動,同時為生活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低價午餐等生活服務,鼓勵村莊中身體好的低齡老年人為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年人服務,互助照料。實際上,絕大多數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都缺少照料的內容,而變成了村莊老年人娛樂聊天的場所。這樣的娛樂聊天場所,為老年人提供了交往空間,老年人之間的互動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讓他們不再孤單,精神狀況大為改善。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變成老年人活動中心,也是十足的好事。

H村村支書則希望在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的基礎上延伸一下。他說,當前農村中青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經商了,農村留守老人普遍比較孤單,尤其是一些高齡失能老人單獨留守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狀況就十分不好。子女外出務工也不安心。村支書因此嘗試在白天老年人互助照料的基礎上,讓農村留守高齡失能老人來常住。幾年下來,常住照料中心的留守老人最多時有19人,最少時也有9人。讓留守老人常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極大改善了留守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也為他們進城子女安心務工創造了條件,因此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

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聘請了兩名工作人員,都是本村婦女,一個40多歲的婦女負責日常管理,一個60多歲的婦女負責做飯。兩人月工資均為2600元。此外,照料中心每年還需要支出水電費1.6萬元(包括冬天烤火、夏天降溫),支出生活費四五萬元,日常用品如餐具等1萬元,活動經費若幹。加起來,一年支出在15萬元左右。區財政每年補貼6萬元。來照料中心常住的老人要按每月800~1200元繳納養老費,10個老年人大約繳納10萬元。因此,算上財政補貼,H村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負盈虧。

這樣來看,H村將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由白天的互助照料變為常住,是十分成功的,是農村家庭養老的一個重要補充。

不過,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也存在隱憂,最主要的是如何防範風險。來照料中心常住的一般都是高齡失能老人,這些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行動不便,容易出事故。照料中心一個老人在夜間起來摔倒受傷,雖然沒造成大事故,子女也沒有來無理取鬧,但問題是萬一有子女來鬧,就不好辦了。還有一次,一個老人半夜抽煙,燒著了被子,幸虧工作人員起來方便時聞到糊味,及時發現,才沒有釀成大事故。

萬一出了安全事故誰來承擔責任?照料中心讓老年人常住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方便村民和老人,一旦出事就會不可收拾。H村村支書說,實際上,高齡老人在家單獨住,出事故的可能性更大,也正因此,他才想到要讓老人到照料中心常住。但老人在家出事,責任都在農戶家庭的,而在照料中心出事,村級組織就脫不了幹系。因此,H村村支書十分猶豫還要不要將老人常住堅持下去。

老人在熟人社會中養老的意義

中國農村過去實行“五保”制度,現在改為特困救助制度,即凡是沒有子女的孤寡老年人,國家都給予生活困難補貼,H鎮老年人的特困補助由過去每月5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985元。為了解決孤寡老年人的照料問題,全國鄉鎮一級都建有福利院,孤寡老人可以入住。H鎮是由兩個鄉鎮合並而來的,現在就有兩個老年人福利院。不過,現在住在福利院的老人只有60人,最高時有240人,而全鎮有孤寡老人365人。

老年人不願住福利院有三個原因,一是覺得脫離了過去的村莊熟人社會、到福利院生活,沒有意思;二是福利院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問題;三是為了防範出現事故,福利院制定了比較嚴厲的管理制度,比如不允許老年人隨便外出,因此老年人說到了福利院、感覺像坐牢。

老年人外出時出事故,福利院是要承擔責任的。有一位老人外出溺水死亡,其親友到福利院大鬧追責,讓福利院賠償幾十萬元,就教育了福利院通過限制老年人外出來防止出事故。

國家給孤寡老人的特困救助由500元到985元,老年人經濟能力增強了,他們就願意投親靠友,或仍然在村莊居住,不到萬不得已不願住到福利院。

H村老年人常住的互助照料中心,一方面設在村莊熟人社會中,工作人員對入住老年人比較有人情味(這個很重要);同時,住在村莊中,每天都能見到熟人,生活質量就比較高。從這個意義上說,H村的村莊內養老是一項創新,是介於家庭養老與鄉鎮福利院養老之間的一個中間層次。這個層次的最大好處是讓老年人仍然生活在他們一直生活的熟悉的村莊熟人社會中,生存在一直延續的生活意義之網中,延續著他們的體面和尊嚴。

是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

高齡失能老人在村莊熟人社會中養老很重要,低齡老年人就更不願意脫離村莊熟人社會了。

在H鎮調研時,一個在城市為子女帶了幾年孫子的老年人回到村里,幸福得不得了,說終於解放了、自由了。他們並不喜歡在城市和子女一起生活,因為處處受到限制。自己沒有收入,又要消費,難免要看子女臉色。他們說短期內與子女一起生活,很親熱親密,時間長了,習慣不一樣,則十分受拘束,哪有在農村來得自由舒服。老人總結說,與子女距離遠一點是親人,天天在一起就成仇人了。住在鄉下,自己種田、種菜、餵豬養雞、撈魚摸蝦,不僅可以獲得收入,而且勞動具有意義。有了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每月到城里子女家住幾天,就可以保持老年人的獨立、自由、體面和尊嚴。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村莊對農民很重要,年輕時進城,年齡大了,在城市缺少就業機會時,回農村就顯得很重要,土地就很重要,農村的宅基地與住房就很重要。

身體健康生活能自理的低齡老年人,在村莊有房有地,季節性地開展勞作,大量閑暇時間可以有各種文化娛樂生活。低齡老年人還可以照料高齡老年人,從而積累道德券,在自己高齡時換取其他低齡老年人的照料。這樣,在村莊熟人社會中可以有真正的老年人的互助照料,可以作為家庭養老的重要補充。

筆者認為,村莊熟人社會互助照料基礎上的養老模式值得嘗試,值得重視。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