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從德國進口一臺設備需要耗資3億元人民幣,而如今,中國出口的這一設備價格大約為2億元人民幣。” 在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上,一位來自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鐵”)的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
他所說的設備是盾構機。這款被譽為“世界工程機械之王”的設備是基礎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2001年前後,中國中鐵用於基建開發的裝備有95%依賴進口,僅盾構機一項,一年就要花費超過50億元。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盾構機,形成品類齊全的盾構機/TBM(巖石隧道掘進機)家族,並將訂單拓展到海外16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中鐵用了近15年。
大理-瑞麗鐵路高黎貢山隧道項目外景。(來源:中鐵工業官方公號)
中國品牌走出去
5月10日,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下稱“品博會”)在上海舉行。中國自主品牌“走出去”模式的不斷創新,代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也代表著“中國品牌,世界共享”理念的再定義。
中國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易鐵軍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從2001年至今,多年來,中鐵裝備作為“中國品牌日”概念源頭企業,除了持續加大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的科研攻關,在“走出去”上亦是不遺余力。
“2011年,馬來西亞是中鐵裝備走出去的第一站;2014年,中鐵裝備還出口至意大利。”易鐵軍說。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鐵裝備盾構/TBM訂單累計達到765臺,出廠623臺,出廠盾構/TBM已累計安全順利掘進1200多公里。同時,還創造了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世界最小直徑硬巖TBM等產品。
易鐵軍向記者分享了一個頗有意義的案例。他介紹,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嚴重缺水,當地市民不得不購買昂貴的桶裝水維持生活。2014年,黎巴嫩政府宣布了一項浩大、迫在眉睫的隧道工程——大貝魯特供水項目,項目總預算3.7億美元(約合23.4億元人民幣),工期數年。然而大貝魯特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施工難度非常大,打穿引水隧洞的直徑只有3.5米——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如此小直徑的掘進設備。
不過,中國中鐵卻做到了。
其旗下的中鐵裝備在2015年研制出兩臺世界上最小直徑的巖石隧道掘進機,讓當地居民看到了告別昂貴桶裝水的希望。兩臺設備分別於2016年8月、9月從中國始發運至貝魯特。
這也是在黎巴嫩首次使用全自動的TBM施工,黎巴嫩政府項目業主尤為重視。他們為兩臺TBM起名為“麗雅號(léa)”和“雅斯米納號(Yasmina)”,前者代表慷慨、正直、開放,後者代表勇敢、果斷、活力。
2018年3月2日,世界最小直徑硬巖掘進機“雅斯米納號”的刀盤緩緩破巖而出,標誌著黎巴嫩大貝魯特引水工程施工難度最大、距離最長的2號隧道順利貫通。預計到2019年,整個引水隧洞項目可投入使用,將基本解決貝魯特用水問題,總計約160萬人口將從中受益。
在黎巴嫩貝魯特,世界最小直徑TBM實現隧洞第一階段貫通。(來源:中鐵工業官方公號)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在品博會上談到,制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品牌建設是中國品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直以來,大型工業品牌在社會關註度上總是不及一般消費品牌。不過,它所創造的社會意義卻是不言而喻的。沙南生總結了過去幾年在推進工業品牌建設過程中的體會:正確認識“大而不強”,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倡導品牌培育,重在增強能力;堅持企業品牌和集群品牌、區域品牌協調推進,全面提升我國的品牌能力;堅持企業主體,政府積極作為。
中國中鐵董事長李長進透露,“這些年來,我們大力地推動企業的創新戰略。我們現在有三個國家級實驗室:一是高速鐵路國家建造實驗室,二是橋梁工程建造國家實驗室,三是地下工程掘進國家實驗室。”此外,中國中鐵打造了11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7個國家級的研發平臺,擁有2.2萬多名高級工程師以及17.4萬名工程技術人員。
他認為,需要用中國的方案來解決別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當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得到了國際認同,也就提升了中國品牌的地位。
“至少要虧損八年”
對於工業企業來說,理念和自主創新是其“走出去”的關鍵。但對於一般消費品來說,保證質量則是品牌長青的基礎。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關於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的調查。66.7%的消費者認為,要想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首先要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在品博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管理司司長黃國梁談道。而針對中國遊客出境遊大量購物以及通過海淘購買國外的名牌產品,他們也進行了原因分析,發現71.4%的消費者是基於“國外品牌質量信得過”,是理性消費,當然也包括個別的炫耀性消費。
“提升質量,是鑄就品牌的重要原因。”黃國梁表示。
“海爾砸冰箱”的故事即是對質量追求的重要例證。1985年,一位用戶來信反映海爾冰箱有質量問題,於是時任廠長的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不合格的冰箱還有76臺。
面對這些不合格產品,張瑞敏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臺冰箱當眾全部砸毀。而且,是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那時候,正是物資緊缺的年代,76臺正品冰箱的價值不言而喻。
不過也正是這一把大錘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如今,張瑞敏早已不是當時集體小廠的廠長。作為品牌價值超過千億的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他在品博會企業對話中說到,其實創品牌,是非常非常艱巨的一件事。“為了創中國自己的品牌,創中國的世界品牌,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走向國際市場,到現在差不多三十年時間。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兩點:一是觀念,二是模式。”
時報廣場上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來源:網絡)
他介紹道,國際上有個規律,如果要在國外創造一個品牌,那至少要虧損八年,就是八年的投入期。而在很多國家樹立品牌的過程中,海爾不僅僅是賠8年、砸進去超過百億元,只為建立一個網絡和獲得當地用戶的信任。
“這不是金錢能買到的,必須靠時間,慢慢地去讓用戶認識你。所以,我們現在做到了國際市場上中國品牌同類產品(份額)最高。其他的有很多還是做定牌加工、代工,因為可以保證利潤、現金流,但這是比較短期的做法,與創品牌是背道而馳的。”
此外,他還分享了由海爾創造的“沙拉文化”模式。顧名思義,就像西餐的沙拉一樣,沙拉里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蔬菜,這些蔬菜就代表了各國不同的文化,而沙拉醬是統一的。“沙拉醬”就是海爾模式,就是“人單合一”。所謂“人單合一”,就是讓員工和用戶融合到一起去。
國際能源巨頭殼牌中國集團主席張新勝表示,要做一個行業領先的品牌,有三點非常重要:一是要理解時代與社會的使命;二是把這個使命落實到每一天、每一件事;三是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