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海油的三個教訓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0247&time=2011-07-16&cl=115&page=all

中海油為何屢屢捲入漩渦?渤海灣漏油事件的啟示是:中國現在這套「公眾缺位」的危機管理制度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
陳衛東

 

  渤海漏油事件又一次把中海油推到了媒體漩渦的中心,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在我的印象中,每一次媒體輿論對中海油暴風雨般的洗禮總與中國企業改革的重大階段、中國社會的進步緊密相聯。

2011年7月11日,消油船使用吸油拖纜在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C平台緊張作業。鄧衛華/新華社


白天鵝為何賣不出好價錢

  第一次是1999年9月,中海油有限公司經過近一年重組,在衛留成總經理的率領下,雄心勃勃地向海外資本市場進軍,開啟了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境外 上市,深化改革的大幕,甚至可以說是開啟了特大型資源壟斷央企進軍海外資本市場的新時代。結果出人意外,10月5日,醞釀已久的中海油海外上市進程,在上 市前的55小時突然中止,帶領豪華陣容在美國路演的總經理衛留成把自己關在飯店房間內失聲痛哭。

  在紐約最豪華的飯店裡,他突然感到對這裡的環境極度不適,「我搞不清為什麼,也不清楚下一步如何應對」。攜17億桶當量淨探明油氣儲 量,1500名員工和桶油成本躋身世界最低石油公司行列的優秀「硬資產」,再加上擁有對中國海洋石油的壟斷權以及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構等「軟資產」,用衛留 成的話來說,中海油「不是醜小鴨,它本來就是只白天鵝」,為什麼這麼好的白天鵝就賣不出個好價錢呢?

  根本原因在於相互的認知不對稱,我們對境外資本市場的認知不充分,境外投資人對國企、對壟斷型央企的認知也很不足。後來有媒體分析到,當時衛留 成認為最大的優勢是海洋石油壟斷的專營權,而投資人則認為那是最大的風險。衛留成一遍一遍地講專營權的優勢和保障,甚至讓政府有關部門出具書面保證,投資 人還是一遍一遍地問相同的問題。

  中海油遭遇滑鐵盧,國內認為是最不可能失敗的公司失敗了,報導分析一時鋪天蓋地,衛留成被評為當月「最失敗的總經理」。中海油,尤其是衛留成本 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中止上市後他沒有從美國回總部北京,而是在深圳停留了半個月,除了冷靜總結,也是不願意馬上面對總部員工、政府官員和北京的熟人。中 海油作為先鋒試水資本市場是衛留成爭來的,現在沒有成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收穫是巨大的,不僅中海油路演團隊深刻地理解了資本市場的本質,國內同行, 政府官員包括主要領導和百姓們都從這次失敗中學習了很多,對自己對資本市場都冷靜了很多。隨後中石油、中石化上市的成功不能說沒有這次失敗的功勞。

優尼科裡的石油與政治

  第二次把中海油推進媒體漩渦的是2005年併購美國優尼科公司失敗,儘管事件已經過去了六年,時不時人們還能從不同的渠道、場合,聽到、看到對 事件的解讀。中海油第五任總經理傅成玉被評為了當年的CCTV經濟人物,中海油也由此成為世界知名石油公司。中國民眾則由於這次併購的失敗清醒了許多,自 由競爭並不完全自由,市場經濟也並不完美。

  此事對美國的震動一點都不比中國小。優尼科只是美國排名第九的石油公司,資產大部分在美國本土之外,本土石油產量僅為美國本土石油總產量的1%。儘管如此,部分美國政客和部分利益集團仍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以保障美國安全等等理由阻止了中海油對優尼科公司的收購。

  法國著名地緣政治專家菲利普·賽比耶-洛佩茲在其《石油地緣政治》一書中評論說:「這一事件充分說明,在石油市場上有時候連自由主義和法律條文 都無計可施。在華盛頓主宰美國事務的部分政治家眼裡,石油是與國防同等敏感的領域。正是在這種思維邏輯的指導下,一些本因主宰石油市場運行規律的經濟和財 政因素,有時不得不讓位於地緣政治的考量。」

  中海油的決策者們在決定競購時不會一點都不知道石油與政治的關係,但肯定沒有失敗後認識得那麼具體和深刻。時至今日,我不知道當時決策者的主要 動機是什麼,但併購團隊做了所有應該做的事,不完美,但盡力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寧可相信在這背後是有大智慧的。在此後幾乎所有併購項目中,中海油成 熟了很多,沒有了那種暴發戶似的志在必得、100%控股的豪氣,更多的是參股互利共有共贏的實際。從失敗中學習,使自己走得更踏實更長遠,也許這種失敗比 偶然的成功更有價值。

漏油事件:上級、股東與公眾

  第三次,也就是上個月初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又一次把中海油推進了媒體輿論的漩渦。漏油本身,從技術層面上講極為罕見。中海油管理層把目前對事故 原因的判斷已無保留地向政府和公眾充分報告了,截至7月9日,據中國政府和兩家油公司的報告,所有浮油都被清理乾淨(截至發稿前,蓬萊19-3油田鑽井平 台的B平台附近又發現一條薄油膜 ——編者注),媒體的不滿主要集中在為何石油洩漏近一個月才向公眾說明?

  蓬萊19-3油田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灣周邊有中國最活躍的環渤海經濟圈,同時渤海也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半封閉海,自淨能力很差。

  蓬萊19-3油田的作業者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世界排名第六。合作夥伴中海油中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發展速度管理效率和經營效果都名列央企前列。漏油事故發生近一個月,在媒體報導後,康菲和中海油才向公眾說明情況,引起眾怒可以理解。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社會多元化了,經濟多元必然導致利益群體的多元,進而導致意見多元和媒體的多元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博等網絡手段普及 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中國傳統的整體性社會正逐步向現代的公民社會演變。公眾對社會管理參與感日益增強,而中國目前社會管理的觀念和制度還基本停留在 20年前的狀態。

  我相信油公司和相關政府部門都沒有「瞞報」的動機和行為,康菲石油公司將漏油情況「第一時間」通報給了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也按 照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一時間」將監測結果通報了國家應急管理機構、國務院有關管理部門,環渤海的山東、河北、天津、遼寧三省一市人民政府。

  誰都「沒有瞞報」,為什麼公眾就被不明不白地瞞了一個月?新華網記者有如下分析:「的確,依照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現行法規,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向有 關主管部門報告,就不算『瞞報』。根據香港、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定,也許企業還沒有觸及必須披露重大事項的紅線。然而,我們聽到的都是『對上級負責』『對股 東負責』,就是沒聽到『對公眾負責』。近年來,在多次重大公共事件中我們都看到:把向主管部門『內部報告』,等同於向公眾公開披露。這種『內部運作』的陳 舊思維,與現代公共事件處置理念相去甚遠。」

  企業沒有及時向社會通報,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政府部門沒有及時向社會通報,是行政方式的落後。該記者接著發問:「也許國內某些國企及其主管部 門還可以說『意識滯後』,可是此次事故的作業方康菲公司是一家美國公司,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殷鑑不遠,它怎麼也『忘記』了公開透明的國際慣例呢?」也許不是 康菲「忘記」了,而是在中國現行的制度下,康菲不知道該「如何」做。這更說明,我們現在這套「公眾缺位」的危機管理制度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了。

  上述這三次把中海油推進媒體漩渦中心的重大事件折射了過去12年中國企業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與進步,同時也反映社會管理制度改革落後與社會進步 的事實。企業與人一樣,不出錯是不可能的,好的企業是學習能力強的企業,同樣的錯不能犯第二次,社會也一樣。事實說明中國大多數企業是有學習能力和願意學 習的企業,如果政府和社會的學習能力遠遠落後於企業的話,不僅企業的發展會受到拖累,公眾的權益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作者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