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壽命的延長正在對養老金的充足性形成挑戰。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齡老人的照料成本也在不斷攀升,僅靠政府發放的基本養老金將越來越難以保障老年生活的質量,健全三大支柱體系已經成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不二之選。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上表示,由於長壽所增加的日間照料開支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成本的兩到三倍,這還不包括老年人醫療、康複所需的費用,養老金的充足性將關系到高齡老人能否擁有更有尊嚴的生活。
楊燕綏表示,養老金的充足性必須依賴國家、單位、個人三大支柱共同努力。我國應盡快夯實基本養老金,將第一支柱費率降到18%,為發展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騰出空間。
從一枝獨秀到獨木難支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三個支柱構成:一是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三是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都是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秀。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啟動13年,僅覆蓋了8萬多戶企業、2300多萬職工,只占到企業參加養老保險人員的6%。第三支柱在千呼萬喚中將於今年5月1日起在全國三個地區試點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楊燕綏認為,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之後,我們不可能再靠增加年輕人的稅收,加大企業負擔來征收養老金。解決老年人養老金的充足性必須靠政府、企業、個人養老金三個支柱共同發力。
“從美國的數據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能夠成功擁有這三種養老金,退休之後替代率將是他退休之前的102%。”楊燕綏說,這不是完全靠政府,還要靠職業生涯的積累以及個人的養老金理財。
政府所承擔的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的下降已經是全球的趨勢。數據顯示,1952年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養老金退休前收入替代率是45%,到上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提到60%左右,現在又普遍降到40%左右,美國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全球老齡化研究所去年發布的一份名為《新興市場的自願性養老金》的報告稱,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在20多年前達到近80%,現在已經穩步下降。部分是因為個人賬戶層次在繳費時設計被賦予了一個遠低於工資增長率的收益率。關於未來的退休者,替代率不太會比50%高出多少。
基本養老金替代率難以上升與老年居家照料成本逐步攀升形成的資金缺口,迫切要求我國盡快發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以便人們在退休之後還能保持較為良好的現金流。
去年末,針對企業年金發展的種種困境,人社部、財政部印發了新的《企業年金辦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這一辦法實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4月12日, 財政部、人社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明確自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這一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運行20年之後“三支柱”體系終於完成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兩會期間表示,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能減輕國家設立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負擔,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利於拉動內需和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
與稅優健康險試點每省選取一個試點城市相比,稅延養老險試點範圍較小,上海、福建、蘇州這三個試點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較為完善。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稅延商業險在全國推廣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夯實第一支柱降低養老費率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從2012年起發布養老金發展指數,在過去四年間,養老金發展指數的進步非常小。第一支柱過大、二三支柱弱小;企業費負過高、個人賬戶做空;結構性問題導致參保人積極性不高等都是影響養老金指數增長的因素。
楊燕綏表示,我國從年輕社會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一共只有40年的時間,一代人之間中國人口結構就發生了巨變,這麽短的時間表使得我國不能再慢條斯理地進行改革,而是應“兩步並作一步走”,在建立制度的同時也要調整結構。
調結構首當其沖的就是夯實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夯實繳費基數是夯實基礎養老金的兩大重要內容。
“雖然我國養老保險是28%的名義費率,但征繳上來的不到16%。如果我們能把繳費基數夯實,只需18%的總費率就夠了,這樣就可以把企業20%的費率降10%,企業負擔將大幅下降。”楊燕綏說。
基本養老金費率過高也是企業年金難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楊燕綏認為,如果把基本養老保險費率降到10%,企業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做年金,這也將有助於縮小企業與機關事業人員養老金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