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情況發布會。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逆差同比大幅下降55%。銀行遠期簽約結售匯逆差呈逐月收窄態勢,說明人民幣匯率預期更趨穩定。同時,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稱,今年以來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形勢更加穩定、外匯供求自主平衡格局進一步鞏固。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衡和平穩運行的大格局不會改變。針對一些外部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王春英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稱,“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複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我國的影響依然可控。”
與此同時,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上海、深圳兩地從2017年底就啟動了新一輪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和QDIE(合格境內投資企業)相關工作,王春英透露,將根據上海和深圳試點需求和外匯形勢,擬增加這兩個地方的總額度。
跨境收支進一步平衡
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差107億美元。2018年一季度,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銀行結售匯逆差大幅下降,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第二,外匯市場供求繼續呈現自主平衡格局;第三,售匯率同比小幅下降,外匯融資規模回升;第四,結匯率同比保持穩定,近期市場主體持匯意願有所下降;第五,銀行遠期簽約結售匯逆差逐步收窄,說明人民幣匯率預期更趨穩定;第六,外匯儲備余額總體回升。截至2018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428億美元,較2017年末增加29億美元。
王春英表示,“從通報的數據來看,今年的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形勢更加穩定,外匯供求自主平衡格局進一步鞏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主體的涉外收入、支出以及結匯、售匯都呈現平穩增長。一季度,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長25%,涉外支出增長19%,銀行結匯增長16%,售匯增長9%,說明我國市場主體涉外經濟活動總體上是有序推進的,而且是穩步提升的。
第二,企業、個人結售匯與銀行等市場機構的外匯買賣自求平衡。一方面,從企業和個人的結售匯來看,平衡狀況比較好,延續了大概有半年多的小幅順差和逆差交替的走勢。今年1-3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分別是順差23億美元、逆差16億和26億美元;另一方面,在外匯市場中,遠期和期權交易引起的外匯供求,還有參與到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一些境外機構的外匯買賣等,都是其他主要的外匯供求因素,與企業、個人結售匯差額之間形成平衡關系,實現了市場的自主出清。
第三,主要渠道的外匯供求都比較平穩。從一季度看,銀行代客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同比增長2%;直接投資資本金項下結售匯延續了與去年年底基本相當的順差規模;個人購匯逐月小幅回落,一季度累計購匯同比下降1%。
第四,外匯儲備余額總體穩定。一季度儲備總體上升,各月之間有所波動,主要體現了資產價格和匯率等非交易價值變動的影響。
最後,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力量推動下呈現了有升有貶、雙向波動的態勢。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升值3.9%,主要體現在1月份升值了3.2%,2月份以來雙向小幅波動更加明顯。
“從今年全年的走勢來看,我國跨境資金仍將保持雙向流動、總體平衡的局面。”王春英稱,境內來看,政策和經濟基本面支撐因素更加穩固。前不久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主旨演講,再次明確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並且提出了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措施,我們相信政策效果會逐步顯現。同時,從前兩天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到,我們經濟開局是非常良好的,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8%,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20個月處於50%的榮枯線以上的擴張區間,全年6.5%的增長目標還是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的。從金融風險防控的角度看,我們也做了非常嚴密的部署,包括推動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等,這些都為金融市場穩定和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複蘇的勢頭還是沒有改變,IMF在預測全球2018年經濟增速的時候,仍然比2017年要高,主要的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依然還是符合市場預期的。當然,在外部的環境中,也看到不穩定因素繼續存在。近期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還是有所上升,但穩定因素目前仍占主導地位。因此,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衡和平穩運行的大格局不會改變。
外部影響可控
目前全球主要央行先後實施或考慮貨幣政策正常化,這些外部政策因素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會有哪些影響?
王春英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以上提問時表示,過去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複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對全球匯市和國際資本流動產生了不同影響。
第一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明顯分化。美國經濟率先複蘇,失業率持續下降,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並啟動加息;由於經濟依然低迷,歐元區、日本等經濟體央行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這種經濟運行和貨幣政策方向上的較大差異,導致美元匯率出現較快升值,我們看到2014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美元指數從80左右升破103,最高漲幅近30%,使得新興經濟體在這一階段普遍面臨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
第二個階段,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趨同但進程有所不同。從2016年起,歐元區經濟複蘇勢頭開始好轉,歐央行開始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逐步降低購債規模,並計劃在未來停止購債。2017年後,歐元區政治穩定性有所增強。同時,英國、加拿大等國央行開始加息。在此情況下,市場對歐元區等經濟體複蘇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預期增加。對美國政府政策的期待有所減弱、更趨理性,總體上壓制了美元的升值勢頭,2017年美元指數回落9.9%,這期間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明顯緩解,我國跨境收支也趨向基本平衡。由此可見,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正常化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傳導效應,對國際匯市和資本流動的影響也不一樣,目前的情形仍有助於中國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未來如果全球經濟持續複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是必然選擇,但對我國的影響依然可控。”王春英表示。
第一,此次全球經濟複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且還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將是溫和、漸進的過程。
第二,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不同,將會繼續對美元匯率形成下行壓力。如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進程已經進入後半段,歐元區等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剛剛開始,這也能夠避免全球流動性過快收緊。
第三,我國經濟基本面持續較好,金融市場運行總體穩健,市場主體對美聯儲等貨幣政策調整的適應能力和應對經驗進一步提升,有助於積極化解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
“因此,總的來說,對於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密切關註,當前我國國際收支運行狀況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有關變化。”王春英對記者表示。
繼續支持金融市場開放
近期,外匯局為了呼應國家金融擴大開放的政策,時隔36個月重啟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額度審批。王春英指出,今年對於中國來講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外匯管理部門一定會堅持做好各方面工作: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維護外匯市場穩定,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保障外匯儲備安全、流動、保值增值,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從外匯管理政策角度來說,可以把它具體解讀為幾種內涵:一是適應我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需要,支持外貿創新發展,穩步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更加開放和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和便利化的程度。二是強化外匯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市場監管兩位一體的管理體系,嚴厲打擊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國家金融穩定和經濟安全。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外匯管理法律法規,強化國際收支統計基礎,打造數字外管平臺,構築安全外管體系。四是加強外匯儲備的運營能力建設,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確保外匯儲備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關於資本市場開放,王春英稱,會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促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在這方面會持續推進境內股票和債券市場的開放,完善債券通,研究滬倫通,支持滬港、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完善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等外匯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國內有能力和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優化金融服務和營商環境,促進外商來華投資穩定增長。同時,我們還會健全開放和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
此外,上海、深圳兩地從2017年底就啟動了新一輪的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和QDIE(合格境內投資企業)相關工作,王春英對此表示,市場反映也是積極的。她透露,近日,外匯局落實習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提出來的擴大開放要求,根據上海和深圳試點需求和外匯形勢,擬增加這兩個地方的總額度。下一步,也會根據試點和國際收支狀況來穩步支持金融市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