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家:美國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指責毫無道理

國家發改委今日推出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黃漢權的署名文章《美國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指責毫無道理》。文章指出,美國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指責根本站不住腳,缺乏嚴謹數據和充分論據支撐,其本質是以減少貿易逆差之名,行打壓中國產業之實,使中國產業永遠鎖定在中低端水平,無法和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競爭。

文章全文如下:

近日,美國公布了對華301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表面看是美國為解決中美貿易逆差而對中國發起的調查,實質上是劍指中國對美國構成現實或潛在挑戰的高科技和先進制造業。報告醉翁之意不在酒,花了大量篇幅介紹中國的產業政策架構和目標,指責中國政府如何通過投資審批限制外商投資、鼓勵對外並購高技術資產等措施來幫助中國企業獲取技術,提升中國產業的整體技術實力。報告通篇充斥很多強詞奪理的判斷和罔顧事實的結論,而且還大量引用了“據報道”“根據利用相關方反映”等未經調查核實的證據。對此,必須給予堅決回擊和反駁,以正視聽。

一、報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指責經不起推敲

報告以《中國制造2025》為靶子,指責中國利用不公平的技術轉讓制度、歧視性許可限制、對外投資政策等措施獲取先進技術,並認為中國有關法律、政策和做法對美國產業競爭力造成了威脅,尤其是在中國產業政策中被視為重要的產業部門。毋需指明,報告所指的“重要的產業部門”即《中國制造2025》中的十大行業。這個指責明顯歪曲事實,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根據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及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出臺的發展願景,並不針對任何地區和國家。它和各國推出的“再工業化戰略”很相似,比如美國先後出臺的《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先進制造業夥伴計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多個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戰略計劃和政策法案,德國的“工業4.0”,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韓國的《制造業創新3.0》,等等。其次,《中國制造2025》只是一個導向性的目標願景,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產業政策,其實施主要依靠市場力量,政府僅僅發揮引導作用。中國政府的支持方式主要集中在彌補市場失靈的產業創新平臺建設、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並沒有損害公平競爭原則。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比如,美國政府對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的清潔能源、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每個項目7000萬—1.2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第三,《中國制造2025》的支持政策是開放性的,對內資外資一視同仁,不存在限制性和歧視性問題。自實施以來,中方積極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等戰略對接,在諸多領域已經開展了實實在在的項目合作。

二、中國政府沒有強求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合作時必須轉讓技術

報告指責“中國使用合資要求、股權限制和其他外商投資限制來強制或迫使美國企業轉讓技術”。這種指責純屬主觀臆測。中國鼓勵外資企業把先進技術引進中國,但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或政策,強制要求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合作的時候必須轉讓技術。果真如此,很多外資企業早就被嚇跑了,因為先進技術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競爭的殺手鐧,不會輕易拱手讓人。至於在合作中,外國企業是否願意轉讓技術,那是合作雙方的自主行為,中國政府並不幹預。實際上,近年來中國產業技術水平的快速上升,主要來得益於創新投入快速增長和創新環境優化帶來的創新能力提升。

從創新投入看,2007年中國研發投入只占GDP的1.4%,而2017年這個數字提高到2.12%,雖然仍低於美國,但已經超過英國和歐盟28國的平均水平。2017年,中國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達4.8882萬件,排名全球第二,僅落後於美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康奈爾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從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在研發領域持續高強度的投入和產出,是中國產業技術水平快速提高的根本原因。

從創新環境看,近年來,中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和創新生態,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持續高漲。2017年,中國新登記企業超過400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連續三年保持在日均萬戶以上。創新跑出“加速度”,中國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超高壓智能電網、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領域已成為國際標準制定者,在通訊設備、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出現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

三、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是企業的自主商業行為

報告指責中國對外投資政策:“中國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對美國公司和資產實施了廣泛的系統性投資和收購,獲得了先進的技術”。這個指責毫無道理,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一方面,中國企業在美投資是企業自主選擇。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於全球化布局、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的目的,加大對外投資步伐,加上中美制造業生產成本差距縮小,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和2016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分別同比增長30%、115.6%。對外投資過快增長,曾一度讓中國政府反思評估我們在營商環境方面存在哪些短板,擔心本國制造業大量向外轉移造成產業“空心化”。在這種擔心下,中國政府怎麽可能為到美國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呢?即使涉及國有企業,其對外投資行為也是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更何況,根據美對華301調查報告,在2000-2016年的1395宗收購中,由國有企業實施的只有351宗,占比約25%,交易貨幣額僅為29%。再者,如果中國政府支持企業對美投資和收購是為獲得技術,在美國極其苛刻的投資和並購審查下,並不容易做到。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對美投資有利於美國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中國實體企業加大對美國投資,實際上是幫助特朗普政府實現重振制造業、提高美國產業競爭力、增加工人就業的目標,與其執政理念完全吻合。比如,福耀玻璃2014年投資6億美元購買和改造廢棄的通用汽車生產廠,既增加了數千人就業,還提高美國汽車產業的配套能力和競爭力。現在,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的熱情高了,特朗普政府卻不歡迎了,哪有這樣的道理呀!美國一方面指責中國對美國企業在華設置限制、開放不夠,另一方面卻又對中國企業在投資以防止獲得技術為名加以限制,這種雙重標準是非常不公平的。

總之,美國對華301調查報告對中國產業政策的指責根本站不住腳,缺乏嚴謹數據和充分論據支撐,其本質是以減少貿易逆差之名,行打壓中國產業之實,使中國產業永遠鎖定在中低端水平,無法和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競爭。中國產業規模體量大、配套能力齊全、市場空間巨大、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加上體制優勢,美國企圖借助高關稅阻止中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狹隘主義做法註定要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