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智造風口,廣州蝶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1331

2017年7月15日,廣州花都汽車產業基地。汽車下線後正在進行最後的檢測環節,包括四輪定位、速度表校驗、制動性能、排氣、密封等十多大項的測試。(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例,截至目前,在廣州落戶的累計達到297家,投資921個項目,涵蓋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業、汽車制造、船舶工業等先進制造業。

廣州在傳統制造業進入到智能時代時,和39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一樣,再次具有了先發優勢。

在21世紀的中國,智能制造是最高頻的詞匯之一。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智能制造總是附帶著其特有的方式,催生著中國新的產業革命。

“新一輪的智能革命,正催生(中國)制造業的深度調整。”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興介紹。

和“中國制造2025”一樣,美國啟動“工業互聯網”,德國實施“工業4.0”。不同的戰略名稱,傳遞出的信息是相同的:制造業仍是全球競爭的焦點。

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幾家廣州本土企業中,他們都談到: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壓力。

無法抵制的“智造”風潮

今天,“智能”並不僅僅是人們在網絡上通常了解到的機器抓手、服務型的小機器人等,而是真實地存在於工業生產線中。

在廣日工業園內,不時傳來機器轟鳴的聲音。走進生產車間,一輛輛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沿著規定的路徑魚貫而出。旁邊的機器人“長臂善舞”,熟練地進行切割、打孔。

工人們早就熟悉這幅畫面:在智能機器面前,操控系統指揮著“機器人”。從2009年開始,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嘗試將信息化融入到工業生產中。三年後,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

在廣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賓看來,廣日股份在這一領域的率先嘗試,是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工成本直線飆升,生產效率亟待提高,想方設法解決成本與效率問題成為企業日常管理的主題。

“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剛開始只是在整條生產線中的某一部分進行智能化嘗試,然後逐漸地拓展。”吳賓這樣形容公司智能化的過程。

南方周末記者觀察到,廣日股份電梯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智能機器、數據分析的支撐。在移動端,消費者根據實際情況,設定電梯的基本數據,例如樓層面積、日客流量,系統就會自動生成效果圖,計算出需要安裝電梯的數量。

消費者720°無死角地觀察電梯、選擇電梯的設計風格。這樣的智能設計正在對傳統制造業帶來深刻的改變。

吳賓說,廣州的制造業較全國其他城市,更早地遇到痛點,相應也更早地探索制造業轉型的道路。這意味著,廣州在傳統制造業進入到智能時代時,和39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一樣,再次具有了先發優勢。

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廣州有著成熟的產業基礎。以世界500強企業為例,截至目前,在廣州落戶的累計達到297家,投資921個項目,涵蓋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業、汽車制造、船舶工業等先進制造業。

“在今天的廣州,關於智能設備和智能機器的進步是如此之快,以致讓很多人對每一次的智能行業的量變都無甚興趣。”廣日電梯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振中說。人們似乎已經不再討論生產線中機器是否應該取代人工,而更多地開始關註人與機器的配合。

在廣日股份的生產車間,我們也能看到部分工種還是工人在操作。林振中解釋:“技術上並非不能實現用智能代替人工,而是我們發現某些工種,人工的投入-產出比是優於智能機器的。”

在林振中看來,智能工廠不應該成為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效率提升。人工智能意味著工業制造的更精細。

從2016年開始,廣日股份收入和利潤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這與電梯市場的逐漸飽和有關。“市場就是如此,逼著公司向前走,要創新。”吳賓笑著說。

解決方法不是沒有。隨著大數據抓取等技術在制造業中的廣泛運用,大規模個性化的定制生產又成為新的目標。在吳賓關於公司的未來發展中,智能制造始終是那塊最為重要的拼圖。

面對人工與智能機器的更叠,廣日股份沒有裁掉一位工人。相反,他們把這些本可以替代的工人集中起來再培訓。對吳賓而言,與智能制造井噴式發展相協調的,是對人才的巨大需求。

創新驅動,人才先行,廣州市正在從多個方面引導高端人才向企業集聚。“廣州的智造轉型,需要擁抱更多的設計人才。設計理念的創新,直接決定了未來智能發展方向。”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邵繼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既要廣泛又要深入

2015年,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其母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業內,以覆蓋面廣,業務完善,綜合研發能力強而著稱。

當南方周末記者見到該公司董事長黃興時,他首先強調的就是智能制造所帶來的變化。

1983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生產的一臺機器賣價50萬,對應的單個人力成本60元。2016年,國機智能生產的同類機器一臺賣價10萬,而對應的人力成本則上升到3000元以上。

智能機器成本的下降,人力成本的上升,一升一降推動著制造業新的生產模式的到來。

正是基於此,智能制造在廣州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卻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頸。

不同於德美,中國既沒有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雄厚基礎,也缺乏如美國般引領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技術。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中國正面臨著產品質量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強化、制造業升級轉型等基本問題。

吳賓分析認為,廣州的有些企業仍處於工業3.0,甚至2.0的階段,仍未進入人機交互的物聯網的時代。在他的敘述中,要壯大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廣州全新的工業體系,對許多制造業企業而言,補工業化的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與國機智能、廣日股份這樣的國企不同,無數中小企業的智能轉型頗引人關註。吳賓說:“資金、管理、技術是它們突破瓶頸的基礎。彎道超越對制造業而言,要慎之又慎,否則就要翻車。”

然而,危險背後,往往蘊藏著機遇。

黃興眼中,廣州智造前進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幫助中國前進一大步。“我們選擇廣州落戶,就是看到了廣州的吸引力。”他所強調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廣州三十多年高速發展所積累的制造業經驗,另一方面是廣州市政府較早地把機器人智能制造行業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

2016年廣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全面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提升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等先進制造業,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從企業的創新突圍,到聚合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要素,廣州正在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時代的新路徑。

黃興認為,北京智能制造的風格,偏向於高新智能研發領域,上海的智能制造則更有國際範。相比較而言,廣東省的智能制造在市場運用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整個產業的市場化運作體系更為成熟。

在他看來,中國智能制造的競爭應該是有序、良性的競爭。無論是“北上廣”,還是“深杭”,都有著各自的特色,關鍵是認準和發揮好這些特色,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

作為寶馬、奧迪、廣汽等企業的核心合作夥伴,廣州瑞松科技已經與機器人事業“纏綿”了二十多年。自1997年為摩托車行業提供了第一條機器人焊接自動化生產線以來,至今已為制造業提供各系列機器人五千多臺,承接近千套焊接、激光等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

長期在智能機器人行業的摸爬滾打,讓瑞松科技始終保持對行業的警惕。公司總裁辦主任唐國寶認為,廣州智能制造依然還處在從“大”到“強”的轉型之中。“做的企業有很多,但離真正頂尖的企業還有距離。”

根據廣州工業機器人制造和應用產業聯盟的統計,2016年廣州共銷售工業機器人6885臺,總銷售額23億元。從應用行業來看,整個2016年廣州市場共購買機器人2936臺,其中進口1993臺,國產943臺,通過廣東購買的有727臺。“國產的市場依然空間很大。”黃興解釋,“關鍵還是在核心技術上的創新,來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如此,廣州智造才能既廣泛,也更深入。”

實體經濟蝶變

清晰的創新思路,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廣東省近期出臺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中明確指出,廣州要發揮高校、科研機構聚集的優勢,推動整個城市成為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之城。

2017年11月22日,阿里雲在廣州設立研發中心,成為構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一環。據阿里雲總裁胡曉明介紹,在制造領域,阿里雲將在廣東建設其工業互聯網雲平臺,未來要以“ET工業大腦”推動廣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良禽擇木而棲,廣州成了阿里雲戰略布局的重點。

阿里雲之所以選擇廣州作為其全國工業雲的總部,同樣看中了廣州深厚的制造業背景和發達的零售業,以及良好的政策環境。2016年,廣州制定了《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規劃指出將重點發展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重點領域。

阿里雲的效應正在顯現。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已有超過10萬家廣東企業成為阿里雲付費用戶。珠江啤酒、珠江鋼琴、OPPO等廣東企業已經開始使用阿里雲的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

1985年建成投產的廣州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啤酒產能從最初的5萬噸發展到目前的210萬噸。亮麗的數據背後,啤酒產業也正遭遇低谷:國產啤酒產量自2014年起連續3年下滑。據央廣網此前報道,2016年國內啤酒上市公司中,僅兩家凈利潤同比增長。

珠江啤酒相關負責人李嘉權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啤酒行業進入了動能轉換期,產量整體增長放緩,但產品結構在快速升級。

珠江啤酒的應對之策之一就是和阿里雲攜手,阿里雲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俞天寶表示,阿里雲跟珠江啤酒的合作將從三個方面開展: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渠道業務的效率,用大數據驅動精準營銷,以及用“一瓶一碼”技術解決行業的傳統難題。

所謂“一瓶一碼”技術,就是讓每一瓶商品附有獨一無二的二維碼。掃碼的同時,消費者的信息被第一時間反饋至技術平臺,平臺經過數據處理和匹配,再根據該區域的消費偏好補充商品、投放營銷活動,實現對不同消費人群的精準投放,甚至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珠江啤酒相關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珠江啤酒與阿里巴巴的結合並不是簡單地把線下銷售推廣到線上,而是借助阿里“新零售”的生態系統和先進技術手段,提升線下銷售的效率,賦能更多的終端門店,使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構造體驗更好的消費場景。

除了在銷售端擁抱智能,珠江啤酒的生產線也在不斷地進行智能化改造。在廣州南沙珠江啤酒基地,一條智能化柔性罐裝生產線正在推進智能設備安裝,投產後將用於多品種、小批量特色啤酒的生產,可以讓啤酒生產多樣化。

比珠江啤酒更讓人側目的,還有廣州本土民企新銳——雪松控股。70後的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幾年功夫將一個低調潛行的公司,變成廣州民企營收規模之首。在全國工商聯最近發布的2017中國民企500強榜單上,雪松控股以1570億元營業收入排第16名。較上年第50位躍升34位。張勁說,雪松控股將力爭在2018年躋身世界500強,填補目前廣州本土民營企業在該榜單上的空白。

“實體經濟的價值創造是雪松的信心來源,也是雪松紮根的土壤。”張勁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創造價值是檢驗企業的唯一標準。“現在,市場和消費者正不斷提出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希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更‘走心’。”對此,雪松控股的戰略方法是“重構產業價值”,實體產業創造價值,其關鍵在於複雜協調式的產業“重構”。從重構產業價值的觀點來看,其核心不是顛覆,而是升級。

相比實體經濟,廣州的智能創業公司也讓人印象深刻。艾媒咨詢集團CEO張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廣州很多企業原來就是做大數據,或是從智能相關領域里逐步轉型的。”

北上深的智能創業公司比廣州更加活躍,還跟當地的資本緊密相關。張毅認為北京的VC非常活躍:“你的想法成立,隔壁一堆VC馬上就能跟進談項目,而廣州的VC沒這麽多。”這就造成了廣州的智能創業公司慢熱的特點。

黃興也持相同的看法。據黃興回憶,一位省委領導曾詢問他,關於廣州如何創新的問題。他回答說:“要解決創新的問題,就是要活躍廣州的金融體系,吸引更多的風投基金到廣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