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宋戈 實習記者 胡楊 每經編輯 姚祥雲
10月,結束的不只有今年最後一個法定節假日,還結束了萬能險、投連險的“空前盛況”。對於人身保險行業而言,今年的10月註定不普通。根據保監會早前下發的《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134號文),自10月1日起,快速返還型的兩全保險及年金保險被明確限制銷售,萬能險與投連險也不能再以附加險的形式存在。
如今,134號文施行首月已過,壽險公司的銷售情況究竟如何?11月27日,保監會公布的最新保費數據給出了答案。
10月單月,壽險公司規模保費收入1599.27億元,同比減少9.76%。反映萬能險銷售情況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大幅減少了23.09%至424.04億元。
11月27日,保監會披露了今年前10月保費統計數據。由於10月為134號文正式施行的首月,人身保險公司在當月的保費收入情況備受關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計算發現,今年10月,壽險公司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58.6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17%;規模保費收入1599.27億元,同比減少9.76%。
就在今年5月,保監會下發134號文,對人身保險公司產品的開發設計行為予以了明確規範。其中涉及兩項原則性規定,包括:“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在這種“回歸保障”的監管導向之下,今年10月,反映萬能險銷售情況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也同比大幅減少23.09%,為424.04億元。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表示,從多項保費收入同比下滑的統計結果來看,134號文的影響是確定存在的。由於新產品過渡,保險公司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下遊對宣導新產品的認知也需要一定時間,他認為,“除此之外,十一小長假使得10月份的有效銷售時間減少,加上年末要備戰和沖刺來年的‘開門紅’,會造成相似的階段性特征。”
月度數據也對這一觀點有所印證,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與規模保費收入均為今年各月最低。今年1~9月,壽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7517.32億元、2731.08億元、2982.40億元、1279.33億元、1477.25億元、1876.86億元、1307.72億元、1581.10億元以及1887.32億元。而1~9月的規模保費收入則分別是8514.16億元、3387.47億元、3725.21億元、1733.13億元、1833.11億元、2318.74億元、1709.43億元、2022.09億元以及2430.18億元。
從公司角度來看,今年10月,在存在可比數據的74家壽險公司中,有26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家數占比達到32.43%。其中,安邦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減少最多,減少了99.76%。此外,和諧健康、華匯人壽、東吳人壽、前海人壽等險企的單月同比降幅也超過50%,分別為98.22%、97.73%、77.82%、51.49%。
與此同時,有33家險企10月份的規模保費收入同比也出現下滑,華匯人壽降幅最大,達到97.73%。另外,有8家公司的單月降幅也超過50%,分別是安邦養老(-95.97%)、上海人壽(-92.32%)、前海人壽(-88.62%)、光大永明(-71.03%)、弘康人壽(-63.94%)、富德生命人壽(-63.54%)、珠江人壽(-59.21%)、和諧健康(-57.63%)。
相較於多數中小型險企,由於產品形態及業務結構的保障程度更強,上市險企的保費收入走勢普遍比較穩健。尤其在原保險業務方面,今年10月,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6.46億元、196.10億元、91.28億元、83.45億元,市場份額分別是19.55%、16.92%、7.88%、7.20%。從整體來看,四大上市險企今年10月的市場份額之和達到了51.55%,較去年同期上升了4.98個百分點。
據業內分析師判斷,有可能是134號文的新規逐漸開始產生影響,部分產品逐漸停售,但對上市險企影響相對較小。未來隨著新產品的逐漸推出,上市險企在渠道和產品方面的優勢將繼續保持。
關於未來的保費走勢,郝演蘇認為,從11月的情況來看,全行業在今年剩余兩月的保費收入應當呈向上走勢。他解釋稱,“從今年二季度開始,有實力的險企都在拼命地增員,業務員數量增加,銷售也會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