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想要依靠技術突圍,可能依舊困難重重
8月23日,VIPKID召開D輪融資發布會,2億美元的融資金額打破了K12在線教育領域的單筆融資記錄,隨後不久,作業盒子也宣布完成2億元B+輪融資。
歷經五年探索,一度陷入資本寒冬的在線教育似乎開始有了行業回暖的跡象,一時間關於在線教育能否風口再起的討論甚囂塵上。更為關鍵的是,共享經濟的投資熱潮已然陷入尾聲,市場上同樣需要新的風口來刺激互聯網經濟的生長。
只不過單靠融資記錄的突破,恐怕並不能證明在線教育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趨勢,尤其是行業痼疾之下,新一輪的資本青睞可能也意味著新的風險。
一
巨額融資背後的理性回歸
據IT桔子最新整理的創投數據顯示,截止10月16日,2017年度在線教育領域公開的融資次數超過150筆,累計融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其中K12領域融資公司有38家,融資金額接近41億元。表面上看,共享經濟席卷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在線教育還能獲得如此頻繁的融資次數,或許已經彰顯了該行業得到市場認可之後的商業價值。
但是與2014年投資風口不同的是,從近一年的融資狀況可以發現,其實市場上早已不是當初的那種投資熱潮,這就說明理性回歸可能意味著在線教育很難重新站在風口之上。
以融資的具體情況來分析,近幾年的融資多集中在種子輪、天使輪、Pre-A 輪、A、A+輪等早期輪次。例如今年1-3 季度中,早期融資事件都超過一半,達70%上下,但與輪次集中的狀況恰恰相反,融資金額反而主要加註於中後期融資階段的在線平臺。
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資,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18.42億元。而中期融資階段(B、B+、C、C+輪)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22.96億元,後期階段(D輪以後及並購)的案例共4起,金額卻達到了22.03億元。
這種情況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投資在線教育的資本廣泛遍布早期項目,這側面印證了教育市場的需求確實在逐漸升溫,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開,使得家長對教育的關註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資本還是青睞於較成熟的項目。換句話說,雖然在線教育行業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格局,但隨著早期成熟項目或平臺對資本的吸引愈加集中,也就意味著其他相對弱勢的中小教育產品,將會面臨洗牌期的淘汰。
尤其是在市場探索階段中,各類平臺非但沒有一套成功盈利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反而盲目跟風,造成了平臺日益同質化的傾向。這種情形之下,依賴融資就成了平臺存活的最重要希望,而新晉參與者或小平臺恐怕在吸引融資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由此可見,投資理性回歸對整個行業來講,並不全是好事。
二
五年探索未果,成功的商業模式路在何方?
8月16日,培生集團宣布將其環球天下教育集團(環球雅思)的業務,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一家名為“樸新教育”的公司,而六年前培生買入的價格是2.95億美元。與此同時,華爾街英語也被宣布“尋找潛在業務合作夥伴”接盤,培生集團接連拋售在華業務,除了在本土化過程中水土不服之外,其實這些舉動也暗示著國內教育市場的步履維艱。
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市場機構對400家主要在線教育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400家企業當中70%的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僅有10%的公司能夠持平,而能夠盈利的僅僅占了5%,甚至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
這背後的原因都在於在線教育平臺盈利模式尚未明晰,整體來講,內容付費、會員收費、平臺傭金和廣告等方式,看似都有可行性,但是應用到教育這一複雜領域就顯得異常不適,以內容付費為例,不管是內容本身還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大量現實問題。
一般情況下,為了盡快突破虧損困境,在線平臺都會將付費內容的戰線拉得過長,相應地內容管理和用戶體驗方面就會有所欠缺,而且從這些平臺的具體表現看,出現了兩種比較極端的反差。一方面,從教育機構轉型的在線教育企業,一般都會照搬複制線下的課程,雖然表面上打通了線上渠道,但其缺乏互聯網運營經驗。而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則盲目集結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的課程資源,利用互聯網為線上用戶學習服務。
這兩種情況都直接導致課程優質內容缺乏、運營管理不足,使本來就缺少忠誠度的用戶喪失興趣。而從盈利角度看,內容付費的實現也極大受限於模式缺陷,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平臺為了低成本提升獲客量,基本上一開始都打著免費的旗號爭奪流量,而免費內容大範圍推行之後,用戶付費習慣就很難培養,到最後平臺只能靠著融資燒錢、彌補高額成本。
僅僅是內容付費,在線教育就已經是百般受困,更深度觸及國內教育痼疾的教學問題,基本上所要跨越的不只是獲客成本,而是觀念、教學方法、人力成本等一切挑戰傳統教學的多重障礙,這對任何平臺都是終極的市場考驗。
三
在線教育想要依靠技術突圍,可能依舊困難重重
在傳統認知中,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說到底是一個更考驗長期回報的領域,即使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的形式,但本質上這點決定了在線平臺的商業價值,還未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樣獲得較快的收益回饋。可目前在線教育市場則恰恰相反,主要靠資本驅動的商業運轉,不得不受制於投資人的回報期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令平臺對商業模式的探索更加困難。
可能正是認識到這點,在線教育除了費盡心機地摸索盈利渠道,其實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到新技術身上。比如VR、AR、AI及大數據分析等等,不僅被認為是在線教育平臺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平臺效率的未來工具,更是挑戰傳統教育的最大核心競爭點。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突圍可能只是一種幻想。
以去年紅極一時的在線直播教育為例,據悉,到2016年涉及到直播的公司,累積融資金額占在線培訓行業融資總額的84%,總金額約20.5億美金,相對應的錄播型只占16%,可見當時行業對直播給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是直播元年已經過去,再看看現在的直播教育基本上已不如當初的勢頭。這不僅僅是因為直播行業本身的“熄火”,還在於“教育+直播”模式,不但不可能一下子將在線教育盈利難的問題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受居高不下的直播成本所累,為在線平臺的虧損增添更重的負擔。
直播風口已過,VR/AR或者是AI技術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尤其是前者,風風火火的元年最後只換來一地雞毛,這說明新技術遠不到成熟落地的時間。也就是說,在線平臺所謂的虛擬課堂或智能教育,沒有強硬的技術實力支撐就等同於空話。
實際上,在線教育平臺的前景應該不止於作為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存在,更遙遠一些,若是能通過線上渠道突破現有教學思維、方式的桎梏,那其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將會成倍增長,當然前提是先解決好盈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