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出版航母集结号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0841&time=2011-06-18&cl=115&page=all

政府主导的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国字头出版社纷纷转企改制并寻求上市融资。他们的底气来自教材市场的垄断地位
财新《新世纪》 记者 马媛 郑斐 赵静婷

 

  一家被业界看作出版界“巨型航母”的中央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正紧锣密鼓筹备上市,计划于2012年三季度登陆A股主板。

教材教辅是出版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麦田/CFP


  这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语文出版社等五家机构整合而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它囊括了基础教 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外文教材和教学仪器业务。若上市成功,将成为首家借力资本市场的中央文教企业。其母公司、实际控制人,则是去年年末由上述五家主 体全部资产组建而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下称教育出版集团)。

  教育出版集团2010年经审计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净资产80余亿元,集团销售收入60余亿,而净利润则为8亿元。预计2011年收入约为80亿元,净利润率为10%-15%。

  “目前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内部整合、财务统一和人力资源薪酬体系调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教育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朋义向财新《新世纪》透露。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下属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等两家中央级出版集团,也在积极筹备登录A股主板。

  显然,这是近两年来一波国字头大型出版发行机构上市热潮的延续。

  2010年1月,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境内第一股皖新传媒(601801.SH)挂牌上市;10月,中南传媒(601098.SH)作为A股市场第 一只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类公司上市;此外,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实现借壳上市。

转企改制热潮

  这些“航空母舰”纷纷试水资本市场,并非偶然。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航空母舰’”的战略规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时间表,明年6月,非时政类的独立法人报刊的转体改制将全部完成。之后将出现新的期刊集团,这些集团也将寻求上市。”

  “融资上市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一位人教社内部人士表示。

  李朋义则透露:“(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设立,是我们在三个半月时间内完成的。”

  之所以如此急迫,是因为有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在先。早在两年前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的死命令便已下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亦强调要“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教学仪器总公司的转企改制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紧接着,教育出版集团的筹建和上市工作可谓分秒必争。2010年10月,不仅股份公司尚未设立,集团公司也仍在组建过程当中,但上市事宜已经紧 锣密鼓的展开。“我们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了中银国际作为主承销商”,李朋义透露,“来参加竞标的十多家中介机构都是国内顶级的。”2010年12月18 日,教育出版集团正式成立。2011年3月31日,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完成整体变更。

  依据上市发行审核办法,3月31日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正式成立的教育出版股份公司需要满足持续运行三年的条件,由于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系新设股份公司,没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连续业绩可以计算,这意味着其上市需要申请三年持续经营豁免程序。

  “即使申请三年豁免,也需要满足运营一年的要求。”一位熟悉上市事宜的资深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教育出版股份公司需要在2012年3月之后申请三年豁免,而其上市需要的辅导、材料准备等工作会依次展开。

  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各出版社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菲。“五险一金”是改制必须的支出,李朋义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也表示“数以亿计”。

国有股独大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教育出版股份公司注册资本39.50亿元,控股股东教育出版集团出资39.105亿元,另一发起人北京昱畅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3950万元。

  北京昱畅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全资子公司。“昱畅天下的加入主要是为了满足法人股东超过两个的基本要求。”一位接近教育出版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

  由于目前两个法人股东的结构仍显一股独大,为顺利上市,股东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2011年9月底之前,教育出版股份公司还会引入一些战略投 资者,目前包括高校出版社的发起人、地方出版集团、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都在进行谈判。引入战略投资者所占股份比例不会超过20%。”一位接近教育 出版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正是中银国际与财政部联合发起设立。李朋义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股份公司的确处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阶段, 而选择投资人的标准则是“要看是否有利于集团未来业务发展”。

  而对于员工持股,李朋义表示“目前没有安排。”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出版集团大多靠行政捏合而来,公司治理结构仍问题多多。

  “最要命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基本上占了70%以上。”相对于外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李朋义更担心的则是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李朋义表示: “整合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是几家出版社组合后产生的内部整合问题,之前各个出版社各自的仓储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出版、采购、财务 管理系统等都在着手整合。

  进入集团的出版社过去的不良资产还要剥离到集团公司。“这些不良资产要么在集团里选择好的模式继续发展,要么关掉一些。”李朋义表示。

  由于几家出版社独立经营时一些业务的重合,内部整合不可避免地牵扯到利益分割。“例如语文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和人教社竞争,人教社、高教社、语文出版社这三家都有职业教育。到现在还在竞争。”李朋义对此并不讳言。他表示,解决的办法是“内部定规矩,避免内部竞争”。

垄断优势

  避免竞争的努力并不限于集团内部。由于高校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和良好业绩,业内一度传出高校出版社也将加入教育出版集团、甚至整合进股份公司打包上市的传闻。

  一位接近教育出版股份公司引资事宜的知情人士透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一些高校,正和教育出版集团讨论加盟事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则表示,没有考虑加入教育出版集团。

  一家中央级大型出版社人士分析,大多数高校出版社无意加入教育出版集团,原因是高校出版社突出的盈利能力,这样的高盈利产业,高校并不愿意拱手相让。而人事安排上也会出现很多障碍。

  不过,一旦上市获得融资,通过并购获得有利资源必然纳入教育出版股份公司的战略规划。“并购计划是募集资金投向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会在国内,也将在国外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李朋义说。

  李朋义的底气显然来自于旗下几家出版社的特殊地位。

  教材教辅是出版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出版业80%的利润来自教材教辅。人教社和高教社在教育资源上居垄断地位。全国出版业约四分之一的市场被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占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如此形容教育出版集团在业界的地位。

  根据教育出版集团提供的数据,集团的中小学九年教材占全国市场的50%,高中教材占70%,职业教育占35%,高等教育占25%。毫无疑问,组合而成的教育出版集团已经成为教育出版市场的龙头老大。

  “高教、人教一个垄断大学,一个垄断中小学,放在一起就更垄断了。这对其他80多家教材投资开发编写教材的出版单位来说,无疑是个打击。”某教材市场资深人士表示。

  以人教社为例。由于长期以来全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均由国家授权其独家经营,虽然1999年以后,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垄断逐渐打破,但制度惯性之下,其教材特别是文史类基础教育教材仍可独占市场。

  据一位熟悉教材出版的人士介绍,人教社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租型”,即其他出版社如需安排印刷、发行人教社教材,必须按教材总价的3%额度租用人 教社可将印刷教材的胶片(型版),地方出版社便可以赚取发行利润。此人士分析,以前是事业单位,人教社不计较靠薄利多销取胜。但今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要 求股东回报,取消租型对增加利润是很可观的。

  也有分析认为,人教社上市后可能放弃租型模式,收回教材发行权以求利润通吃。“人教社的教材很有优势,自己发行和配送的话利润会更加丰厚。”一位教材出版行业资深人士说。

  即使无法改变租型,无论是整合前的人教社还是现在的教育出版集团仍有能力要求地方出版集团保证其50%以上的教材份额,这一协议则是租型的先决条件。

  基础教育文史类教材可能回归统编的说法,更令教育出版集团获得垄断。“我们在教材编写方面的确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李朋义对此并不回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从目前来看,无论情况怎样变化,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承担着教材的“国家队”的身份、地位、角色不会改变。

  目前,教材市场真正的竞争其实主要在于教辅材料市场份额的争夺上。“教辅市场基本上已经放开了,只有教材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民营出版公司大规模做教材还不现实”。一位出版界资深人士表示。

  “目前民营对教育出版集团并不构成挑战。”李朋义对竞争信心满满。“我们是做全科,而且掌握着著作权。”李朋义称。

  上述熟悉教材出版行业的人士表示担忧,“成立出版集团,更有资格去垄断。其他出版社被挤出市场的可能性更大。”

  财新《新世纪》记者杜柯、张新名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