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這些五顏六色的單車大家都不陌生,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共享單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共享單車幾乎以一種狂飆突進的姿態闖入了多個城市居民的視線,而它制造話題的速度也幾乎和它擴張的速度一樣快。從一種顏色的出現到五顏六色搶占地盤的火爆;從被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在華留學生評選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到被吐槽“橫行霸道、泛濫成災”;從大家享受共享單車帶來的最後一公里的“通”,到遭遇共享單車堵住地鐵口、堵住公共通道的“堵”;從上上下下的叫好到多個城市的叫停投放,共享單車這個剛剛出爐的新生事物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打開手機,掃一掃車身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把停在路邊的自行車騎走,到達目的地後,只要停在路邊,關上車鎖就能自動結費。目前,共享單車已經進入中國160多個城市,每天騎行人次多達5000萬人次。方便是用戶最大的感受。
然而,在帶來出行方便以外,共享單車也給人們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帶來了許多變化。
三里屯是北京的重要商圈,有許多購物中心和酒吧,旁邊也有不少寫字樓,人流量大,共享單車投放後,這里是單車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北京市三里屯街道綜合治理負責人李江林說:“在這個地鐵口上這個地方,共享單車也比較多,本來路就不寬,共享單車再一占用,所以說給行人必然造成了行動不方便。”
李江林負責北京市三里屯街道的綜合治理工作。這段時間,他不管是上班時間還是下班後,只要不在屋里辦公的時候,都會很關註路上的這些共享單車。有時候,他還要疏解居民的情緒。
有三里屯居民給李江林抱怨:周五周六周日,人特別多,那些年輕人全都往這兒扔,一進樓道口,都堵滿了,這都過不去人了。我們這小區一出來,汽車出不來,人一拐彎都走不了,共享單車是好事,但是現在都成災了。李江林勸解說:現在咱們在跟他們在協調這個事,在治它,辦事處想辦法,您放心吧。這個問題會解決的。
類似的沖突在各個地方時有發生。這里是距離北京市阜成門地鐵站不到一百米的地方,下午五點多,一位共享單車的用戶與路邊車位管理員因為停放問題發生了口角。
而在北京市東四環外的四惠地鐵站口,共享單車和汽車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來。這是晚上十點的地鐵站口,僅僅幾十米的路程,一位女司機前後下車三次,挪開占道的單車才能勉強通過。
私家車司機:“很煩呀,沒辦法還得自己挪車,所以我覺得最好能有辦法解決一下。”
車越來越多,一些單車公司增加了線下維護人員,調度車輛。梁錚是ofo小黃車公司的線下運維人員,每天早上3點多開始,他和同事們就要開始對天安門東南地區的車輛進行調度,把遊客們騎來看升旗的車運出這片區域。他說:散客基本上在5點左右都能到,團隊客基本上在3點就開始上人的,每天我們要把這些車都清運走,如果不清運的話,到6點的時候,白天的遊客,他們也會把車騎到這兒,就會放在這兒,就擋住了地下通道。
除了天安門,城市中心地鐵站、寫字樓,人口密集小區門口等場所在早晚高峰都需要這樣的運維人員來回調度車輛。早7點到10點的早高峰,晚5點到8點的晚高峰,這些運維人員都要把車來回搬運,從停車高峰點運到用車高峰點。ofo運營總監陳昊介紹,僅早高峰6點到10點,大概可能會搬運20次到30次。
然而,在非高峰期或是在主路以外、意想不到的地方,也經常會出現堵點。
今年7月,前門一些胡同在胡同口貼出了共享單車不許入內的告示,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遊客騎著共享單車進入胡同遊玩,車輛堆積在胡同內,影響原本就狹窄的空間。經過各方協調,物業最終撤銷了這一告示,但是需要單車公司加強線下巡邏機制,及時清車。梁錚說,找車的辛苦還在其次,讓人痛心的是一些車被找到時卻都被人動了手腳。比如說上私鎖,或者說把車座子給卸掉了——他在不騎的時候,拿回家,第二天可以方便他騎行。
這樣的車起碼維修後還能用,更嚴重的是有些人故意損毀共享單車。今年7月,北京市二環護城河開閘泄洪,水位降低後大家發現水下竟有幾十輛共享單車。
在投放初期,非正常損毀現象相當嚴重。ofo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戴威給記者介紹:“剛進城市的時候,確實是整個車的破壞、私藏,不規範用車這種情況很嚴重。比如說100輛車有50輛可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個比例太高了。”
然而共享單車是單車公司的財產,占有或是損壞他人財物,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017年2月,北京警方接到一名車行老板報警,稱有人拿著一輛單車來店內要求安裝兒童座椅,車輛雖然渾身被噴為黑色,但這輛車卻有些古怪。“我一看是共租車,我說這活我弄不了”,車行老板說。警方根據車行老板的信息找到了關某,發現他確實私藏了一輛共享單車。關某一時的貪念換來的是法律的懲罰,他被治安拘留14天。
面對騎車人的騎車壞習慣給單車造成的損傷甚至是惡意損毀,單車公司很難實時掌握這些情況,一些監控無法調取的地方更是如此。隨著使用時間越來越久,在用戶中,就產生了一個新的人群,單車獵人。
趙啟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也是一名單車獵人,他每天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在周邊的小區尋找不文明的用車行為。“你看,草叢里還有一輛。這個車看著很臟了,上面又是泥又是水,有些人可能就是會放在草叢後面,第二天他就知道去哪兒找車。”
在許多已經有共享單車的城市里,有不少和趙啟一樣的單車獵人。除了停車不規範,他們看到過各種和單車有關的不文明行為,只要可能,他們會舉報或是動手糾正。比如,把沒上鎖的單車鎖上。
根據一些單車企業的信用分規定,他每舉報一次,核實之後最後一個用車者都會被扣減信用分,分數過少的用戶用車成本將大大提高。在趙啟看來,自己的目的並不是要懲罰被舉報者,而是希望自己的行為成為一種引導的力量。他說:“這是一種契約精神。你租用了單車公司的單車,應該尊重他們的規則。”
政府、企業、個人,究竟在共享單車的發展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共享單車接下來怎樣能更健康發展?這些也是一些研究者近一年來最關註的問題。
尹誌芳是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她和同事長期以來一直關註城市慢出行系統的建設。共享單車走紅並不意外,但是它的發展速度讓他們感到吃驚。尹誌芳說:到6月底,160個城市現在有共享單車,總量是1600萬輛,註冊人數應該是1.3億左右,使用共享單車平均出行效率要提升15%以上。
在研究中,尹誌芳他們也註意到了共享單車發展太快帶來的各種問題,尤其是一些城市的道路規劃和交通現狀也給單車騎行造成了障礙,比如,自行車道被機動車停放占用、機動車擠占騎行者等。
記者進行了一次實地騎行,選擇騎車從一個地鐵站到兩公里外的地點。一開始,基本都有自行車道柵欄,由於非機動車道比較窄,沒有機動車停放占道,因此騎行比較順暢,但是在路口左轉以後,因為自行車道被占用作為進醫院汽車的排隊車道,記者不得不在機動車道上騎行,不僅不安全,而且對交通也有一定影響;接下來記者騎上了一條大路,這條路上沒有專門辟出的自行車道,一路上機動車停在路邊經常會影響騎行,自行車不是被擠上人行道,就是被擠入機動車道;在即將到達終點時,路面已經沒有自行車道的示意線,此時自行車已經完全和機動車混在了一起,擁堵的汽車把自行車圍在了中間,騎車人只能冒險在機動車中間穿行,非常危險。一路上,除了前四分之一的路程有專門辟出的非機動車道,騎行相對容易安全,後半程的騎行體驗並不理想。
“早在2014年的時候住建部就已經出臺了各個城市要做慢行交通的專項規劃”,尹誌芳說:“沒有共享單車之前,就要求他們建立,可以借著共享單車發展的契機再快一點,再進一步推進。”
共享單車,方便了我們的出行,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采訪中,不管是用戶還是管理者、研究者都承認共享單車的確是一件綠色又利民的好事兒,但是使用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卻也無法回避。這些問題,有些是因為單車企業沒有把運營維護做到位,有些是源自城市管理者沒有設置好規範,還有些則是因為用戶的素質不高。除此之外,單車要發展,光有量不夠,還要有配套的交通設施。對於這方方面面問題,各方都在努力解決,如何讓共享單車健康成長?我們繼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