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林業局:今年央地將聯辦6個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957.html

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程紅11日宣布,今年,國家林業局將與有關省(區)人民政府陸續舉辦6個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通過會展經濟,帶動林業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程紅表示,近年來,我國林業會展經濟快速發展,在促進全國林產品大市場的形成,提高林產品社會影響力,拉動林業產業結構性調整和拓寬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國家林業局當日召開的“2016年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巡視員、全國木材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付貴介紹,這6個林產品交易博覽會是2016中國中部家具產業博覽會、第4屆中國(東北亞)森林博覽會、第13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第9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第12屆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2016中國--東盟博覽會林產品及木制品展。

“這6個展會都是經國務院清理後、同意保留的展會。”付貴介紹,今年的展會綠色主題更加突出,生態林產品更加豐富,產品質量、科技含量、品牌價值大幅提高,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引導力更加充沛。同時,各展會普遍運用市場機制進行招商招展、舉辦各項配套活動,“企業唱戲”的主體地位更加顯著,市場化程度更高。

林業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產業鏈條長、涵蓋範圍廣、就業容量大,涉及100多萬家企業及數億農民,是現階段最適合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也是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戰略的重要抓手。

付貴介紹,新世紀以來,我國林業產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驚人發展速度。2015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81萬億元。

新聞發布會上,伊春市副市長張野告訴記者,2014年舉辦的第三屆伊春森博會有來自俄羅斯、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港臺地區及全國各地的600余家企業、2000多名中外客商參展,國內23個省、市、自治區的來賓1200余人參會。簽訂產業合作項目12項,總簽約額達9.9億元,展會現場參觀購物20余萬人次,現場交易額近1億元,貿易訂單近4.6億元,為以森林食品為主的林產品走向東北亞廣闊市場搭建了重要的商貿平臺。

張野說,第四屆中國(東北亞)森林博覽會將於2016年7月17日至20日,在伊春匯源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他說,今年的展會突出東北亞地域特色,屆時將有周邊國家眾多知名林產品加工、商貿企業參展參會,形成獨具東北亞產品特色的品牌盛會。

中國林產品交易會(中國林交會)創辦於2003年,由國家林業局和山東省政府共同主辦,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菏澤市副市長任仲義介紹,中國林交會於每年9月19日在菏澤定期舉辦,迄今已成功舉辦12屆,已累計簽訂內外資合同與協議金額,分別為876億元和21億美元,現場交易額14億元,近5000家林業企業、貿易商、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展。他介紹,今年的展會還增加了“特色經濟林高峰論壇”,“互聯網+林產品”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以進一步增強林交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副市長周麗水介紹,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自2008年以來已成功舉辦8屆,現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林業綜合展會。2015年第8屆義烏森博會采購商、參觀者40.32萬人次,實現成交額47.18億元,為林產品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貿易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今年的第9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同樣把“互聯網+”作為重要內容。周麗水表示,博覽會將吸引全國電商企業參與森博會采購,促進森林產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舉辦第2屆中國林業電子商務高峰論壇,交流探討林業電子商務發展與產業轉型、互聯網時代林業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大力推廣移動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廣泛開展微營銷,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推廣展會。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籌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博覽會進一步突出對臺交流合作。圍繞臺灣產業轉移和臺商投資熱點,結合三明資源優勢,舉辦海峽兩岸生物醫藥產業對接交流活動、海峽兩岸林業電子商務發展論壇等活動。同時將舉辦三明林權交易中心啟動儀式,擴大林權抵押貸款,促進森林資源資本化,為林業生產經營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江西省贛州市副市長黃金龍介紹,隨著家具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南康已打造成了名副其實的中部家具產業集群,是中國最大的實木家具生產基地,在全國有30%以上市場份額。2016中國(贛州)第三屆家具產業博覽會將在南康區舉辦。

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副秘書長黃媛告訴記者,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成功舉辦12屆,建立了將政治外交、經貿、人文融為一體的全方位合作模式,成為中國-東盟共同合作的公認平臺。

2016年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林業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產業鏈條長、涵蓋範圍廣、就業容量大。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95

國家林業局:我國將建立穩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機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124.html

世界防治荒漠化日(6月17日)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對外表示,正探索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機制和防沙治沙獎勵補助政策,通過創完善稅收優惠和金融扶持等相關政策,建立穩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機制。

在當日召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全球紀念活動暨“一帶一路”高級別對話會上,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紀90年代末年均擴展10400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保持了10多年連續縮減的趨勢,呈現出整體遏制、面積減小、功能增強的良好態勢。

但土地荒漠化形勢依然嚴峻。“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普遍關註的熱點問題,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下步需要治理的荒漠化土地自然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防治荒漠化形勢仍很嚴峻、任務仍很艱巨。

張永利舉例說,“一帶一路”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都遭受著不同類型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幹旱危害,這一區域已經成為世界上荒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張永利說,推進“一帶一路”合作,基礎是加強荒漠化防治與合作,著力保護和建設好沿線國家的林草植被和生態環境,為這一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需的生態容量和承載能力。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防治荒漠化的力度將明顯增強。“將深入貫徹實施《防沙治沙法》,對破壞沙區植被和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實行‘零容忍’。”張永利表示,我國將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力爭把所有的天然荒漠植被都保護起來,促進自然植被的休養生息。

與此同時,在我國沙區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並把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重點,積極謀劃實施新的防沙治沙工程。

張永利表示,防治荒漠化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需要堅持以公共財政支持為主,建立穩定的防沙治沙投入機制。他透露,目前國家林業局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機制和防沙治沙獎勵補助政策,通過創新體制,活化機制,完善稅收優惠和金融扶持等相關政策,切實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鼓勵PPP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荒漠化防治的積極性。

“我們也將適度開發利用沙區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張永利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在嚴格保護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沙區光熱資源充足、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綠色富民產業。積極培育沙產業龍頭企業,帶動沙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沙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實現沙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明確提出,今後五年中國將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紀念活動上,主辦方還發布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呼籲開展沿線國家交通幹線、城鎮(綠洲)綜合生態防護體系建設,推動內陸河湖流域的可持續土地管理;推動沙塵暴源區和路徑區的沙源控制,提高災害預警預報和應急能力;加強沿線國家世界自然和文化遺址周邊地區的生態維護和修複,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采取綜合生態系統管理措施,維護和加強沿線荒漠、草原和綠洲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鼓勵發展沙區綠色經濟,倡導土地複合利用,協調體現生態、經濟功能,利用光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保護沙漠景觀免受破壞。

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達3600萬平方公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影響,30%的灌溉農地、47%的非灌溉農地和73%的牧場發生荒漠化。全球荒漠化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20多億美元。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是受影響人數最多、防治成績最顯著的國家,潛在荒漠化發生區域面積33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26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2%。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林場老職工史建青說,“眼前的這片森林,過去是寸草不生的黃沙灘。”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74

國家林業局:將抓緊清理與野保法不一致規章和標準

國家林業局4日表示,將抓緊清理與野生動物保護法不一致的規章、規範性文件和相關技術標準,並要求地方林業主管部門同時推進這項工作。

此前,林業部門有關棲息地保護、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等多項與野生動物保護的規定在社會上爭議較大。

7月2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了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和名錄制度、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制度、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制度、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管理制度、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標識制度、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以及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制度、引進外來野生動物的核準管理和野生動物放生制度,以及涉及野生動物管理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等。

此外,野生動物保護法還增加了禁止性規定及相應的法律責任,提高了罰款額度,增加並細化了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有關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作為及不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明確了縣級以上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出售、購買、利用、運輸、寄遞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

一直以來,民眾對虎骨、犀牛角、熊膽是否可以入藥公開銷售爭議很大。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科學論證,可憑專用標識出售和利用,但“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作為藥品經營和利用的,還應當遵守有關藥品管理的法律法規”。

1993年5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其中第三條規定,“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藥用標準,今後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藥。”因此,人工養殖的虎骨、犀牛角等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制品仍禁止入藥。

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幹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在4日上午召開的全國林業法治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表示,根據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他說,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保障依法從事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人工繁育等保護及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為了適應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客觀需要,野生動物保護法簡化了科學研究、人工繁育和經營利用野生動物的審批程序和環節,同時也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陳鳳學介紹,野生動物保護法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專用標識等許多方面作出了新的規定。這些新制度的實施,還需要抓緊修改完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按照立法程序報國務院審議發布。

陳鳳學透露,國家林業局將制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管理辦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專用標識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和相關規範性文件,抓緊清理與野生動物保護法不一致的規章、規範性文件和相關技術標準。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要抓緊清理、修改和完善有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凡設區的市和自治州林業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方的實際,起草制定與野生動物保護法配套的規定,履行立法程序,確保野生動物保護法在本地方的順利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22

再探綠色GDP 統計局林業局聯手啟動新一輪綠色經濟評價研究

國家統計局下屬《中國信息報》7月6日的消息顯示,由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林業局共同開展的新一輪“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項目啟動會7月5日在京舉行。項目領導小組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和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出席會議。

寧吉喆指出,黨中央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布局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研究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對完善包括森林資源核算在內的我國資源環境核算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寧吉喆表示,啟動新一輪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構建更加完善的核算框架,探索更加科學的核算方法,既準確地核算出森林提供的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和增減變動情況,又科學地反映出森林提供的主要生態服務的價值及其變動趨勢。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將為我國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將為我國開展資源環境核算研究工作起到引領示範作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林業局此前已經兩次聯手開展了相關研究,積累了成功合作的經驗,為新一輪聯合開展研究取得預期成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寧吉喆就做好項目研究提出了幾點意見。一是把項目研究與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緊密結合起來,重點落實好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林地林木資源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二是以聯合國等六大國際組織最新提出的國際標準和國際經驗為借鑒,深入研究我國森林資源的客觀實際,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能夠指導我國森林資源核算實踐的系統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三是雙方在此合作項目中,發揮各自優勢,協同攻關,共同推動項目研究。

寧吉喆強調,森林資源價值量核算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目前在世界上還處於研究前沿領域,具有很強的探索性、挑戰性和很大的創新空間。國家統計局將深度參與,通力協作,為項目研究取得預期成果作出自身的努力。

項目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致辭中表示,開展新一輪森林資源核算研究,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等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決策參考,意義十分重大。他強調,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希望兩部門協同努力,再接再厲,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確保項目研究工作取得預期成效。

項目研究總牽頭人、國家林業局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江澤慧教授介紹了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任務分工以及進度安排。本次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林地林木資源核算、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森林社會與文化價值核算和林業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項目評價的正式報告將於2018年12月完成並進行成果發布。

據了解,2004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林業局首次聯合開展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納入綠色GDP研究”,提出了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和方法,構建了我國基於森林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框架,測算了有關數據。

2013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林業局再度聯手啟動了第二輪“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該研究借鑒《2012年環境經濟核算體系:中心框架》等國際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我國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開展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與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構建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並以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和生態定位站網絡長期觀測數據為基礎,核算了我國林地林木的資產價值和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81

國家林業局:脫貧攻堅中“森林旅遊”缺位

全國832個貧困縣(含貧困片區縣)基本位於大山區、大林區,多具有明顯的森林風景資源優勢,也不乏通過發展森林旅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鮮活例子。但在全國扶貧脫貧攻堅中,發展森林旅遊的重要性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國家林業局一份報告稱,目前,“森林旅遊在國家相關戰略實施中還缺乏應有的地位”。

在16日召開的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表示,多年的實踐表明,發展森林旅遊,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最佳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助推精準扶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森林旅遊是依托森林等自然資源開展的遊覽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健身養生、文化藝術等各種活動的總稱,森林旅遊的實質是要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讓人們更便捷地享受到林區清新的空氣、迷人的風光、幽靜的環境和優質的生態食品,從而實現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促進健康等目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林業部門先後開展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的建設工作,期間還發展了一大批樹木園、野生動物園、林業觀光園等,這些區域是我國森林旅遊發展的主要載體。

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到目前為止,全國各類森林旅遊地數量接近9000處。2015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10.5億人次,超過國內旅遊人數的26%。以湖南張家界、浙江千島湖、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森林旅遊地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並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國家林業局森林旅遊管理辦公室主任楊超介紹,2001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突破1億人次,2011年達到了5億人次,到2015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超過了10.5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7800億元。“十二五”時期,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總數達到40億人次,年增長15.5%。

“森林旅遊的發展,實現了從 ‘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把城鎮居民引進來’的歷史性轉變。”楊超說。

楊超同時表示,“當前的森林旅遊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他說,目前不到5%的森林旅遊地支撐了森林旅遊的半壁江山,一小部分森林旅遊地經常為節假日的人滿為患發愁,而相當大部分森林旅遊地依然是門可羅雀,森林風景資源的利用效率很低。另外,森林旅遊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以及一些地方存在的重開發、輕保護問題等都是影響森林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楊超對記者說,“發展森林旅遊對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他分析說,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位於大山區、大林區,通常這些區域的森林等自然資源種類多、品位高、規模大、原真性好,發展森林旅遊的潛力十分巨大。截至2015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含貧困片區縣)中,僅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國家級森林旅遊地數量就達到537處,分布在415個貧困縣中,約占貧困縣總數的50%。森林旅遊具有就業門檻低、輻射帶動面寬等優勢,通過發展森林旅遊,周邊百姓“不離鄉、不離土”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楊超表示,如何進一步發揮森林旅遊在助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是“十三五”時期全國森林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今年上半年,國家林業局部署開展了全國森林旅遊助推精準扶貧情況摸底調查。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依托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

“通過摸底調查,我們掌握了貧困人口依托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4條主要途徑,分別是通過就業實現增收、通過開展個體經營實現增收、通過發展種養殖實現增收、通過資源出租、入股經營等實現增收。”楊超說。

新聞發布會上,吉林省林業廳廳長蘭宏良也告訴記者,林區群眾充分利用森林旅遊資源,自主開發經營農家樂餐飲住宿、特色紀念品加工銷售以及各類休閑娛樂項目,不僅豐富了森林旅遊產業內容,延長了森林旅遊產業鏈條,而且增加了收入。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遊人數達到1328萬人次,森林旅遊和休閑服務產業產值達到110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今年9月24日至26日,國家林業局、吉林省人民政府將在吉林省長白山共同舉辦“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楊超表示,國家林業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並通過搭建平臺促進社會資本規範地進入森林旅遊領域,“比如,在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上有一個森林旅遊投資與服務洽談會,就是推動這方面工作的一項具體措施。”

張永利表示,中國森林旅遊節是全國森林旅遊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項活動,發展森林旅遊是林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業態和領域,是助推精準扶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吉林省敦化市新興林場職工們自發集資建設的“月牙灣”山莊吸引了大量遊客。攝影/章軻

2016中國森林旅遊節新聞發布會。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00

國家林業局出手整治集體林權流轉“亂象”

國家林業局制定的《關於規範集體林權流轉市場運行的意見》近日出臺。《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9日從國家林業局獲悉,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集體林權流轉“亂象”,國家林業局決定進一步規範林權流轉秩序,嚴格林權流入方資格條件,強化流轉合同管理,並加強林權流轉用途監督。

吉林省通化縣幹溝村村民孫秀娟手捧自家的林權證。攝影/章軻

《意見》明確,集體林權流轉是指在不改變林地所有權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權權利人將其擁有的集體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林木使用權依法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他人的行為,不包括依法征收致使林地經營權發生轉移的情形。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區劃界定為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暫不進行轉讓,允許以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權屬不清或有爭議、應取得而未依法取得林權證或不動產權證、未依法取得抵押權人或共有權人同意等情況下的林權不得流轉。林權流轉應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和林地林用及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

《意見》提出,對家庭承包林地,以轉讓方式流轉的,流入方必須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原則上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且需經發包方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轉的,應當依法報發包方備案。

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流轉的,流轉方案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提前公示,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同意,采取招標、拍賣或公開協商等方式流轉;流轉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要事先報鄉(鎮)政府批準。林權再次流轉的,應按照原流轉合同約定執行,並告知發包方;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經營權,須經依法登記取得林權證或不動產權證書方可流轉。

委托流轉的,應當有林權權利人的書面委托書。林權流入方應當具有林業經營能力,鼓勵各地依法探索建立工商資本租賃林地準入制度。鼓勵和支持林業經營主體主動公示“林業生產經營改善計劃”,以及林地、林木開發利用和流轉合同履約等情況年度報告,自覺接受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

《意見》要求,各地要完善縣級林業服務平臺功能,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加強林權流轉信息公開,可采取減免費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農戶和其他林業經營主體到林權交易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等公開市場進行林權流轉交易。

《意見》提出,引導和規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行為,向社會公布評估機構不良行為,指導和監督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協會工作。各地要加強林權流轉合同管理,探索建立合同網簽和面簽制度,要求市場主體以規範格式向社會作出公開信用承諾,並納入交易主體信用記錄。

同時,推進林權流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林權流轉市場主體信用評級制度和信用評價成果運用機制,在實施財政性資金項目安排或授予榮譽性稱號時,將信用狀況作為參考條件;加強對林權流轉工作的指導,研究制定林權流轉具體操作規程,切實履行好林權流轉監督管理職責,及時查處糾正違法違規行為。

《意見》還提出,各地要建立林權數據動態管理制度,實行林權權源表管理模式,將林地承包合同和林權流轉合同、林權登記、林業經營主體、流轉交易、抵押擔保、森林保險以及森林資源等涉及林權信息有序銜接集成,實現關聯業務協同管理。加快推進林權流轉市場監管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網絡監管體系,實現相關數據的互聯互通和縱橫信息共享。加快建立林權信息基礎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網上辦理,逐步實現林權管理的自動化、標準化和信息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17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去年“創森”城市投資700億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森林生態安全問題時強調,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當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如何實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日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記者團就相關熱點話題采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力量

記者:我們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人居生態環境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天藍、地綠、水凈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好家園的重要標誌。森林城市應時而生,創建森林城市這項行動,正在把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期盼變為現實。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和發展歷程如何?

張建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是從2004年起步的。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是國家林業局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實踐創新。當時,主要“圍繞一個主題,做好兩件大事”,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圍繞一個主題,就是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個主題,動員和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的力量,更加關註森林,更好地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力圖通過大力發展城市森林,修複和完善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為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

做好兩件大事,就是切實做好“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這兩方面的事情。一是通過大地植綠,有效地增加城鄉的森林綠地面積,重點是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搞好城市周邊綠化,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綠化,擴大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真正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二是通過心中播綠,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弘揚生態道德,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覆蓋到城鄉每一個角落,成為一年四季的常態工作,營造出民眾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真正把植綠、護綠、愛綠的意識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植根在城鄉居民的心中。

回顧13年的森林城市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年至2007年,傳播理念、凝聚共識。當時森林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其內涵與外延、原則與理念、措施與做法等得到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在這個階段,我們把森林城市建設定位為一項林業宣傳實踐活動,每年選擇一個城市森林面貌好、市域生態環境佳的省會城市,由全國政協、國家林業局、經濟日報社等共同舉辦“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城市市長介紹情況、交流做法,以此來傳播理念、凝聚共識。

第二階段,2008年至2012年,加快推進、完善規範。隨著理念的傳播和實踐成效的顯現,森林城市建設引起了各方面的關註和重視,不少城市相繼加入到了建設的行列,森林城市建設呈現出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在這個階段,我們加強了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在中國林科院設立了森林城市研究中心,成立了由6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森林城市建設專家庫;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頒布了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到了科學化軌道。

第三階段,2013年到現在,地位凸顯、蓬勃發展。隨著我們黨作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後,森林城市建設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已經進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其重要標誌有三個:一是2014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國家中長期改革實施規劃》等,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內容予以明確。二是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內容給予了強調。三是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實施林業發展戰略重要抓手

記者:13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建龍:進入新世紀,中央確定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森林城市建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的積極響應和城鄉居民的普遍歡迎,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關心林業、發展林業的有力抓手,成為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林業、參與林業的重要平臺。截至2015年,全國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0多個城市開展“創森”活動。“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加快了我國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步伐。森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地增加森林面積、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根據對176個“創森”城市的統計,近五年每個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積20萬畝左右,相應增加市域森林覆蓋率超過0.5個百分點,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目前全國已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攝影/章軻

改善了城鄉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創森”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納入執政方略的重要民生工程,切實為民造福、提升市民生活福祉。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很多城市通過實施森林增長工程,比如城區的拆遷補綠、見縫插綠,郊區的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建設,水系和道路的綠化,顯著地增加了城市森林綠地面積,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使老百姓出門能見綠、遊憩在林下、休閑進森林。根據近5年對“創森”城市的問卷調查結果,市民對“創森”活動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都在98%以上。

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這些年,許多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如遼寧的本溪、鞍山,江西的新余,廣西的柳州,山東的棗莊等城市,都通過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基本色調,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培植了以森林為依托的一批綠色產業。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也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搭建了動員全社會參與林業和生態建設的新平臺。森林城市建設與義務植樹等社會造林綠化活動相比,在內容上,既註重植樹造林,也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在組織上,既註重政府主導,也強調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據統計,2015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投入森林城市建設的資金近700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於社會。

傳播了生態觀和發展理念。“創森”活動,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廣泛踐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財富等生態觀,紮實推進城市森林建設。

森林城市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記者: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森林城市建設道路上,我國積累了哪些經驗?

張建龍:13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一主題,不斷學習借鑒世界城市林業發展經驗,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和理性總結,形成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和做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在主要目標上,堅持大地植綠,著力打造完備的城鄉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讓森林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組成單元,實現林居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

森林城市建設打造出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攝影/章軻

在重點任務上,堅持心中播綠,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建設多種多樣的參與式體驗式生態科普場所,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廠礦、進軍營,營造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建設範圍上,堅持城鄉統籌,大力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通過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大力建設森林社區、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人家,改變城鄉生態建設二元結構,消除城鄉人居環境的差距,使城鄉居民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建設方式上,堅持師法自然,全面提升城鄉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水平。通過模擬本地頂級自然植被結構,大力推行造林樹種選擇本地化、森林綠地配置多樣化、管護措施近自然化,改變過去城市綠化中盲目引進非本地樹種,大搞奇花異草和大樹古樹進城,以及純林過多和管護過度等做法,使城鄉生態建設更加科學,更為節約,更有實效。

在結果取向上,堅持以人為本,有效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態福祉。通過建設綠道和生態標識系統、無償開放公園綠地,盡可能方便老百姓進入森林、親近森林、享受森林,改變過去那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綠地封閉管理模式,真正把森林城市建設成果變成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

記者:國家林業局提出,今後一段時間,要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那麽,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是什麽?

張建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四個著力”作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就是要以改善城鄉生態面貌、增進居民生態福祉為主要目標,以大地植綠、心中播綠為重點工作,加快建設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努力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完善森林生態服務設施,繁榮生態文化,傳播生態文明理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到2020年,森林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1000個森林村莊示範,城鄉生態面貌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

圍繞增加城市綠色元素,推進森林進城和森林圍城。充分利用城區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綠地面積,特別是要將城市功能騰退的土地優先用於造林綠化。保護城市周邊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構建環城生態屏障。開展村鎮綠化美化,打造鄉風濃郁的山水田園。

圍繞增強居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獲得感,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積極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免費向公眾開放,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方便公眾進入森林、享用森林。依托森林發展種植、養殖、遊憩等生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圍繞增進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完善生態科普設施建設。依托各類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建立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和標識標牌,設立參與式、體驗式的生態課堂。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做好市樹市花評選,開展義務植樹、樹木綠地認建認養等群眾實踐活動。利用植樹節、森林日、濕地日、愛鳥日等重要生態節慶日,積極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南方一家企業總部大樓里的員工辦公環境。攝影/章軻

圍繞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創新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中原、關中—天水等6大城市群生態空間的連接,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城市群生態涵養空間。

為落實完成好上述目標和任務,國家林業局已要求各級林業部門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推動林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依據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編制省級規劃,科學確定今後一個時期森林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推動各級政府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本級公共財政預算,切實落實建設資金。建立起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城市建設。制定獎補政策,對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進行補貼,對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給予獎勵。要劃定生態紅線,確保森林城市建設用地需要、生態建設成果及自然山水格局。同時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中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循序推進,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的蠻幹行為,特別是運動式推進的做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46

國家林業局:將開展打擊涉林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我國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為期3個月的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在9月1日國家林業局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重要指示精神,依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違法犯罪活動,把每一棵該保護的林木堅決保護好,把每一寸該守護的林地堅決守護住。

大面積毀林現象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的消息稱,此次專項行動將通過集中查處一批大要案件,依法打擊處理一批長期作案、團夥作案、頂風作案的違法犯罪分子和團夥,著力整頓一批破壞嚴重、管理混亂的重點地區,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機制,堅決徹底地將非法占用林地濕地、肆意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勢頭打下去,進一步提高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增強全社會生態安全保護意識,鞏固林業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此次專項打擊的重點包括開礦建廠、采石挖沙、毀林開墾等非法占用林地、濕地行為;各種經營性工程建設、項目施工中非法占用林地濕地以及“未批先占、邊批邊占、少批多占”行為;大規模或系列盜伐、濫伐林木行為;其他影響較大的破壞森林、濕地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

張建龍說,森林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一些地方管理缺失,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非法采石采礦、毀林開墾等違法占用林地、破壞森林資源問題仍然屢禁不止。

“十二五”期間,違法占用征收林地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形勢十分嚴峻。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既不能手軟,更不能下不為例。要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張建龍表示,專項行動要堅持“嚴”字當頭,保持打擊非法占用林地和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力爭破獲一批影響較大的案件,打掉一批成員眾多、為害一方的犯罪團夥,嚴懲一批犯罪組織者、領導者和骨幹分子。

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主動協調新聞媒體對行動進行跟蹤報道,對破壞森林資源數量巨大、影響惡劣、查處難度大的案件要予以曝光,形成全社會打擊破壞林地和森林資源不法行為的濃厚氛圍。

據悉,國家林業局已成立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將派出5個督查組到重點省區進行檢查督導;各省級林業主管部門“一把手”也將親自掛帥,成立組織領導和辦事協調機構,確保專項行動迅速啟動,紮實推進。

張建龍表示,下一步將完善機制,依法加強林地林權管理。嚴格實施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和林地用途管制,確保森林生態空間總量不減少。切實加強林權管理工作,維護森林經營者的產權權益。國有林區、國有林場禁止違法違規流轉國有森林資源,嚴防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流失。

同時強化監督,規範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建設項目確需占用林地的,必須符合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嚴格執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額管理制度,依法依規辦理使用林地手續。強化林木采伐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十三五”限額落實到位。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和憑證采伐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嚴禁對天然林實施皆伐改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124

國家林業局回應大熊貓“降危”傳言:仍是瀕危物種

針對有關大熊貓瀕危等級已從“瀕危”降為“易危”的說法,國家林業局9月5日回應稱,“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全世界珍貴的自然遺產。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取得初步成效。根據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長了16.8%;圈養種群數量從164只增加到375只。

近日一些媒體報道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報告,將大熊貓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國家林業局表示,IUCN的報告是根據相關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做出的判斷。國家林業局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國家林業局為此給出四點理由:

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與川、陜、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IUCN的消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80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制約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國家林業局表示,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松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就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

“下一步,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不懈地加強大熊貓保護工作。”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物種的保護要求,加強大熊貓保護。我國計劃開展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工程建設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工作,繼續開展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複,加強科技與公關和人才培養,促進野生種群複壯,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推動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生活的大熊貓。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64

“國寶”大熊貓被“降級”了?國家林業局表示仍是瀕危物種

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

根據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只野生大熊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不過對此,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5日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大熊貓是瀕危物種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一是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於川、陜、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二是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三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是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這位負責人說,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松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