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越來越高,機會也越來越多。
來源 | 馮侖風馬牛(ID:fengluntalk)
作者 |
去年年底,六十多家中城聯盟企業的董事長聚在一起開會,達成了一個共識:以 2016 年結束作為分水嶺,之前是房地產「開發時代」,之後是房地產「後開發時代」。
開發時代做得好的房企,只因賺到了紅利。開發時代有什麽特點呢?
首先,開發時代的產品是單一的——只做住宅。每年全國房地產企業的銷售額, 80% 以上都是圍繞著住宅。所以在開發時代,所謂的房地產實際上指的就是「住宅」,而不是全面的房地產產品供應。
▲過去,做房地產就是做住宅
第二,開發時代的商業模式以快消為主,開發了就賣。第三,開發時代的競爭力都圍繞著單一產品,以快消為主。
開發時代,房地產創新取決於三個條件:規模、成本、速度。就是比誰賣得規模大,誰賣得速度快,誰的成本低。規模主要看你怎麽拿地,另外,工業化生產、裝配式住宅、住宅產業化,都是為了增大規模;快消的周轉要快,加速建設,盡快銷售,就是圍繞著速度的創新。
在開發時代,做好了這三件事的企業,都賺到了過去 20 年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實際上,這一批企業家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機:地價每年都在漲,貨幣每年都有一個溫和的通貨膨脹,另外,城鎮化人口聚集有剛性需求。過去 20 年,房價持續地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階段輪番上漲,使我們過去的開發時代模式一直順利。
▲地產開發時代一帆風順多虧了時機
今年,我們認為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了後開發時代,相對於開發時代來看,後開發時代的情況有所不同。
第一,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雖然住宅很重要,但是房地產的產品線不再只有住宅。萬科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除了住宅,其它的購物中心、寫字樓都被納入它的視野。而物流、倉儲、教育、研發、健康等等的物業新需求,都開始成為大家的投資重點。
現今的房地產行業要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全面的產品線,不再只造住宅。企業建造的辦公樓,可能只是用作出租,一家公司 30 年只建 100 萬平米的房子,這 100 萬平米值一千五六百億的辦公樓,只用於出租,每年就能賺得 60 多億租金。
這種模式跟開發時代的銷售類房地產相比,幾乎沒有銷售額,但是資產質量很好,租金收入也很高。現在房地產企業的模式越來越多樣化,橫向產品服務越來越多。
▲房地產企業開始漸漸不拘泥於蓋住宅
後開發時代的競爭力發生了轉移——不再在規模、成本、速度上競爭。現在,房地產行業首先是競爭營運能力,例如出租房產開餐廳,怎麽提供更好的服務,增加每平米的回報率。
又例如你是做寫字樓的,怎麽增加寫字樓每平米的回報率。不管出租給機關,還是醫院等等,出租營運的不動產最後的估值方法非常簡單——租金乘 15 到 20 倍,就是它的物業價值。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兩家企業提供的建築面積一樣,你一年的租金是 1000 萬,我一年的租金是 1500 萬,租金收入高的一方,估值當然就更高。而蓋房子是常規技術,不光房產公司能做,原來鄉鎮企業的施工單位也能做,這樣一來,建築能力不再是競爭力,而營運能力則變成了核心競爭力。
▲運營能力成了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財務能力變成了競爭力。現在誰的財務成本低,誰就能夠適應更多不同的產品形態。比如你要開酒店,如果資金利息高,就沒有辦法支撐酒店的長期經營。但是如果你的資金利息在 4-5%,就可以買下這個物業做長期的酒店經營。
在開發時代,很多企業帶著過橋資金,先承受非常高的成本,再快速賣掉。但是後開發時代的地產形態,除了住宅以外,主要產品還有寫字樓、購物中心、物流倉儲、健康養老、公共設施,大部分都依賴低利率的長期資金。在後開發時代,有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就是一種競爭力。
第三,後開發時代要求開發商迎接挑戰的能力聚焦在「導演+制片商」——對於開發商來說,講空間故事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即計劃一定的面積中,多少是寫字樓、多少是酒店、多少是住宅、多少用作長租、多少賣掉、多少自己持有等等。
綜合商業設施,可以有無數多的組合,做一部分住宅、一部分寫字樓、一部分酒店、一部分醫院、一部分娛樂設施,這個組合決定了整個物業最後的價值。
▲現今的房地產商應該是導演+制片商
如果你沒有講空間故事的能力,只知道住宅,不了解空間內的每個業態的需求,你可能會失去很多創造價值的機會。
所以,後開發時代對開發商有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熟悉每一個空間能夠做的業態,用我們自己的行話講好空間故事,做好規劃和產品定位。做好準備,迎接新一輪的全面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