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面眾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3/163917.shtml

雙面眾安
界面 界面

雙面眾安

有望沖擊H股“科技金融第一股”的眾安保險,能否憑借其科技+保險的雙面基因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獨角獸?

來源 |界面

作者 | 楊芮YR 詹晨

在成立三年零八個月後,眾安保險開始期待自己變得更強大,也讓更多人所熟知。6月30日,這家國內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速度遠超市場預期。

頭頂“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光環,眾安保險一直是投資界的寵兒。眾安保險在2015年進行A輪增資時,融資規模達58億元,投資者陣營里包括了海內外多家投資“大佬”,當時其估值達到了500億元。

業界多位人士認為,“科技+金融“雙面基因使眾安保險具備了高估值的基礎:因為從一開始眾安就將自己定義為科技公司而非保險公司。在眾安保險遞交的上市材料中,也出現了“科技金融第一股”字樣。

微信圖片_20170703155718

不過,雙面基因也使眾安保險陷入尷尬。

從保險到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再到證券,眾安保險橫跨多個領域,其保費收入也從2014年的7.94億元大幅增至2016年的34.08億元。但另一組數據顯示,眾安保險主營保險業務已賺保費收入增速在2016年出現大幅度下滑。眾安保險也因此被質疑涉獵廣但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

一位投資界人士分析:“一般對互聯網保險公司的估值主要看下保費和市盈率,眾安保險的目標是躋身於第二梯隊。”但以保費規模來看,眾安保險的業務體量和高估值似乎並不成正比。

“眾安是金融外表之下的互聯網心,而阿里巴巴是互聯網外表下的金融心。”一位有著阿里背景的眾安保險某高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種存在於基因里的糾結決定了眾安必然是雙面的。

科技和保險、前臺和後臺、股東的“三心二意”……帶著矛盾和雙面基因的眾安保險開始了自己的上市之旅,它能成為互聯網保險中一只真正的“獨家獸”嗎?

科技和保險誰優先?

阿里巴巴、騰訊、平安,三選一都是棵巨大的樹,蔭下也有可選納涼之地。也是這種金融和科技的共生基因造就了眾安保險的第一個“雙面”——定位。

在眾安保險遞交的上市材料中,眾安保險稱自己是中國領先的保險科技公司,憑借專有技術、透過場景設定開發以生態系統為導向的創新型保險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眾安保險更是強調如以成立起至2016年底為時間周期,以累計服務客戶及已售保單數目計,眾安保險排名中國保險公司第一位;以保費計則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科技金融,也是眾安保險勾勒的估值故事里最重要的關鍵詞。

在“三馬”口中,眾安保險的“出生”顯得很簡單。馬明哲曾在眾安保險的開業典禮上談及這家公司的發起時說:“我們都是一個圈子的朋友,偶然機會,我向他們學互聯網,他們向我了解金融,一拍即合。”也是在開業典禮上,眾安保險說自己是服務互聯網。

眾安保險的互聯網保險概念帶來諸多高想象空間,但互聯網和保險之間就如互聯網和金融之間的關系一般相融相斥。Insur還是Tech誰在前,是眾安保險一直糾結的矛盾。

對於眾安保險的“出生”,業內觀點亦分為兩派,一派認為眾安代表保險行業的新鮮力量讓傳統保險公司頗有危機感,另一派則直言眾安有天生的“基因缺陷”,一位曾任職滬上保險公司人士曾在和記者交流時坦言:“並不看好眾安,覺得噱頭大於實質,眾安的股東之間本就存在不一致性,”他還反問,“三股不同方向的力會造成何種結果?”

成立之初,眾安保險的構想是未來銷售將全部在網上進行,但一些特定的查勘、理賠則可能會采取線下方式,而客服、查勘、投資團隊將可能采用部分外包的形式。由於不用像傳統財產險公司一樣鋪設網點,IT和人員也將是眾安保險成本的重頭。

但夢想照進現實並不容易。眾安保險CEO陳勁曾對媒體感嘆,眾安保險成立之初,很多互聯網企業的人不願意加盟,覺得眾安不是個真正的互聯網公司,“我們與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其實距離還很遠”。眾安保險早期的80多名員工中有40%來自互聯網行業。

在陳勁看來,從金融看互聯網,“其實是一個痛苦的角度”。因為互聯網和金融的思維方式沖突很劇烈,比如,金融業的很多既定規則和現象,互聯網企業卻認為很不合理需要改變。兩個行業的出發點不同,金融作為管理風險的行業,重在管理和提示風險,而互聯網則強調用戶體驗要好。

當然,這種矛盾也促進了保險公司的轉型和高效。在互聯網保險如火如荼的時代,對於產品思維、保單流程的創新並非技術難題,而傳統保險公司無法比擬的則是從一落地就不一樣的組織架構,這亦決定著之後整體機制運行的效率。

界面新聞記者曾在眾安保險成立之初探訪時了解,眾安保險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扁平化+蜂巢式的創新。扁平化體現在總經理下設COO、CTO、CRO等副總經理職位,每個副總負責幾個事業部。部門有運營、技術、法務、精算、財務、市場等,除了中後臺的部門支持,實現完全的垂直化管理;蜂巢式即以產品經理為核心,團隊和人員架構都圍繞在產品經理周圍來搭建,以此完成高效率的產品研發環節以及後續環節。

上述兩個架構的結果是,源源不斷的生產力和高效率,“一款保險產品從需求提出到上線,只需要15天的時間”這是令業界驚嘆的效率。

但這些小額、碎片化的產品很多都只停留在喚醒和培養保險意識階段,並不一定帶來保費收入的增長。

2015年時,一款和常規保險產品不同,定位在“跑步教”、健康手環、健康管理等關鍵詞上的“步步保”出現在市面,當時步步保產品經理將產品定義為“與可穿戴設備結合+保額定價創新”,除了針對特定人群、新的數據精算理念和重疾險的結合外,這款創新產品從最開始的基礎溝通開始到上線大概不到四個月時間。而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加上報備條款的時間,傳統保險公司一般需要8-10個月的時間。”

“步步保”在合作夥伴小米運動、樂動力App中開設入口,用戶投保時,系統會根據用戶的歷史運動情況以及預期目標,推薦不同保額檔位的重大疾病保險保障(目前分檔為20萬、15萬、10萬),用戶歷史平均步數越多,推薦保額就越高。保單生效後,用戶每天運動的步數越多,下個月需要繳納的保費就越少。

“步步保”在推出一周年時,曾公布已經累計為運動人群提供了約800億保額重疾保障。截至2016年底,超過500萬手機應用程序用戶授權眾安取得步數數據。

不過,步步保並不能在眾安保險網站和公眾號上找到,而是在眾安、小米運動或樂動力App、或者步步保公眾號等渠道上才可免費領取或續保。眾安保險針對步步保也表示,此創新產品鏈接生態系統,尚處於產品發展早期,自推出以來一直在觀察市場認受性的增長。

眾安保險還曾推出譬如“37℃高溫險”這種創新產品,但卻因為理賠苛刻,而引來“設局”、“忽悠”消費者的指責。

前述眾安保險高管認為,“眾安的互聯網思維非常兇猛,有些業務看上去能賺錢,但是對我們來說不能太單一化,不能過度依賴於某一類型的產品。”

靠什麽賺錢?

5月18日,在發布延遲披露年報信息之後,眾安保險發布2016年年報。在這份年報中,眾安保險的統計口徑與2015年年報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

眾安保險2016年年報顯示,其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937.2萬元,同比大幅下滑接近80%。年報顯示,2016年眾安保險已賺保費為32.25億元,總資產為93.3億元。

眾安保險官網披露的年報以及償付能力信息報告顯示,從2013年11月開業,除2013年出現虧損外,2014至2016年三個完整經營年度,眾安保險均實現盈利,凈利潤分別是0.27億元、1.68億元、0.39億元。截至2016年末,其已累計盈利超過2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在眾安保險2016年營業利潤中,主要是靠營業外收入,經常性損益還是虧損的。”

微信圖片_20170703155731

利潤靠“營業外收入”似乎也再次證明了眾安保險並不是一家以保費打天下的公司。

另一個佐證不同的就是眾安科技。

2016年,眾安保險花費5000萬成立了全資子公司眾安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希望其能向金融及大健康生態圈輸送金融科技能力。據眾安保險內部人士透露,眾安科技成立以來發展相當不錯,已經有一些金融機構在應用其研發的產品。

6月21日,眾安科技和橫琴人壽簽署合作,眾安科技面向新興保險業態推出一站式的保險信息化解決方案——S系列產品,而橫琴人壽將應用該系列產品,從互聯網平臺建設、用戶聯合運營、前沿技術共建等三個階段,探索壽險互聯網化。

不過,外界最關註眾安保險的還是其保險產品和保費收入。

微信圖片_20170703155736

由上圖可明顯看出,眾安保險的主要保險品種結構在不斷調整,從2013年退運險、消保金保證金兩項不斷外延,到2016年意外險、保證險、健康險均在榜內。在眾安保險成立早期,記者曾詢問過當時產品相關的負責人眾安是否與搭建自己的產品體系,當時得到的回複是,“目前沒有,眾安的打法是先嘗先試,看看哪里走的通。”

但在上市材料中,眾安保險已給自己圈定了主要的產品體系,即五大產品生態圈,分別是生活消費、消費金融、健康、旅遊、汽車五個生態系統。

上線之初,依托阿里強大的電商平臺,眾安保險電商相關的業務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退貨運費險就是其中的典型產品,其保費收入一直在眾安保險業務收入中占據大頭。而此後的發展中,眾安保險設置了多個業務條線,涵蓋類型覆蓋航旅商業、消費金融、車險及健康險等多個事業部。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事業部架構也造就了其產品快速叠代更新的特點,內部產品開發采用項目制,推向市場檢驗後如果不能成為“爆款”則迅速更新,目前內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業部為金融事業部和健康險事業部。

“經過多次探索、試錯、反複調整,最終形成成熟和健康的商業模式,眾安才會投入大量的人員、資源支持。”眾安保險內部人士透露。

眾安保險2016年年報顯示,在原保費收入前五位的險種一欄中,和2015年相比,健康險上榜。在承保利潤上,其他、健康險、責任保險三類產品均為虧損。

微信圖片_20170703155746

到底要不要傍股東?

股東優勢曾是眾安保險最特別的優勢,但現在,不僅和平安保險的合作不被看好,“去阿里化”亦成為眾安保險的關鍵詞。

值得註意的是,在眾安保險上市材料中,股東優勢並未單獨出現在核心競爭優勢中,只是在核心優勢的最後一條中簡述為“深受股東支持”。在風險因素中,眾安保險則大篇幅提及,“我們無法保證與股東簽訂的協議在屆滿後獲得續新,也無法保證能夠從股東的合作中獲益”。這里還特別提到退運險,是依賴股東與關聯方的系統及平臺挖掘的解決不同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同時材料中亦提及,“我們與股東及關聯方的合作安排並非獨家安排,很多同業正在開始提供與我們類似的服務”。

退運險是眾安保險當初打開市場的最重要產品,也被列於公司五個生態系統中的首個。成立之初,眾安保險借助股東優勢與多個電子商務平臺(如淘寶及微店)合作,就有關消費交易的產品質量、交付、物流以及安全性提供保險產品。雖然退運險保費持續增長,但退險的承保利潤也在連年上升,運費險在眾安保險的份額逐年下降。“退運險這類創新型產品屬於保費低、期限短、盈利空間有限的門檻不高的創新類產品。”一位業內人士評論。

一位來自眾安保險股東方的人士也曾表示:“只靠退運險不可能帶來公司的發展。”

談及股東關系,還繞不開眾安保險的“保骉車險”。在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的難以抉擇中,車險是眾安保險想蓄力博出一片天地的領域。眾安保險上市材料中披露的車險保費數據為:2015年51.1萬、2016年372.4萬。這和當初意圖通過車險做大的想法形成鮮明反差。

2015年7月,眾安保險和平安保險簽訂合作協議,平安保險負責理賠流程。此後眾安還和滴滴出行、小米及微信合作以接觸到更多汽車客戶。2015年11月,眾安保險正式踏入車險市場。

根據中泰證券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按照當時投行在眾安保險A輪募資路演時的預測,眾安保險2015年的車險保費收入將達到1億元,2016年約為13億元,2017年、2018年、2019年將可能突破30億元、60億元與110億元,到2020年達到180億元,以此對應的車險業務估值約為500億元。

但從結果來看,遠遠未達到預期。

界面新聞記者註意到,車險業務也在眾安保險上市材料的風險因素中被提及。眾安保險稱:“我們的車險業務僅限18個地區,而擴大到其他地區須經批準,這為我們的增長和盈利帶來不穩定性。”

區域受限可能還不是眾安車險業務最核心的矛盾。近日螞蟻金服陸續推出了車險分和定損寶,從車險的前後服務端口切入車險業務。有大型財險公司人士直言,“其實這是眾安也想做的事情,不過和螞蟻金服比起來可能相對勢弱。眾安和平安的合作亦陷入尷尬,眾安需要想其他辦法。”

從眾安保險的上市材料中來看,其所搭建的生態系統也的確是希望鏈接更多的生態,截至2016年12月31日,眾安已鏈接了183個合作夥伴。此外,眾安保險正在聯手恒大、萬贏證券籌備“恒贏證券”。

在首輪融資安排時,眾安保險CEO陳勁曾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眾安的業務發展越來越快,需要拓展未來的發展資源。”

在大金融、健康險等領域,眾安保險也有所拓展。以消費金融為例,眾安保險不僅是在此場景中提供信用保證保險產品,而是一個中臺解決方案。

“消費金融從資產端到資金端的鏈條非常長,交易結構和產品設計也比較複雜,這就決定了消費金融的生態圈,參與方一定是多元,既包括信貸服務機構、資金服務機構,也包括了各類第三方的專業服務機構。”眾安保險機構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王鷹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眾安所做的就是輸出平臺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金融科技能力,把各方連接起來,這種模式沒有對象可以模仿,沒有案例可以借鑒,也沒有經驗可以參照。”

但這些拓展在目前看來更像是進入一個新領域的試探,結果難測。

國泰君安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互聯網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其用戶數、節點距離、變現能力和壟斷溢價,其中,用戶數的影響力最大。如果用梅特卡夫定律來解釋,可表述為:互聯網企業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用戶數越多,企業的價值越大。

根據眾安保險公布的數據,過去三年,眾安保險從互聯網生態保險起步,累計銷售逾72億份保單,服務用戶4.92億。這個數字到底能支撐起眾安保險多少估值?

· END ·

中安保險 雙面基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