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益:小肥羊我曾經持有過,可惜沒有等到百勝的收購要約。這裡,暫且擱置小肥羊具體分析。從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巴菲特收購比亞迪、到現在百勝收購小肥羊,產業資本在股市的動作總能引起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這裡,延益想探討產業資本如何估值?
產業資本(大股東、小股東、企業關聯方、同行等等)在二級市場的操作(增持、減持、收購、出售)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們交易的價格,在何種情況下對我們有參考意義,有時候甚至是我們決策的標竿價格;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謹慎對待,小心翼翼地看待風起云湧、潮起潮落?
要說明這個問題,先看幾則舊聞:
1, 2008-09-03可口可樂要約收購匯源復盤

匯源果汁(01886.HK)復牌,並公告稱可口可樂擬以12.2港元的價格高溢價收購匯源全部股權,此消息激發了該股股價大幅飆升164.25%,收報10.94港元;其相關認購權證也全線井噴,其中匯源匯豐八十一A與匯源匯豐八十一B漲幅高達驚人的193倍和164.6倍。
匯源公告稱,接到可口可樂全資附屬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每股12.2港元現金提出的全面收購通知,涉及代價約179.2億港元。12.2港元的收購價格較停牌前收市價4.14港元溢價195%。公司表示,可口可樂公司計劃通過收購進一步發展其飲料業務,預期的協同效應將提升經營及成本效益,尤其是匯源果汁的生產佈局及可口可樂公司的分銷及原材料採購能力。
國泰君安(香港)分析師表示,12.2港元的收購價相當於08年預測市盈率40倍,遠高於目前食品飲料業估值,相信會利好現有股東,其預期收購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仍需要一定時間,對於不確定性和時間價值各予5%折扣,該行重新設定匯源果汁的目標價為每股11港元,認為其交易區間為10.4至11.2港元,較收購價折讓8%至15%。由於收購價遠高於此前匯源市價,且較同業溢價極大,相信絕大部分中小股東也願意接受收購。
新鴻基金融分析師表示,可口可樂提供的收購價相當於2009年預測市盈率30倍,而收購計劃公佈之前匯源果汁的市盈率為11倍。匯源似乎是可口可樂在內地的唯一選擇,因為匯源在內地果汁批發市場佔有率最高,可口可樂可立即獲得匯源的所有客戶和生產廠。交易定價對匯源有利,鑑於匯源的客戶基礎,溢價合理。預期股價可能不會接近於收購價,因為這一交易還受限於一些條件,收購前景尚存在一些不明朗因素。
2,新浪財經訊 4月16日消息,據港媒報導,梁伯韜出任高級顧問的私募基金CVC,早年注資財困的鴻興印刷(0450),終於修成正果。CVC將當中的29.9%股份,以14.25億元賣給日本聯合株式會社,較他3年前投資時所用的9億元,已經回本兼賺58%。
鴻興昨日在收市後發出通告,指大股東Asia Packaging Company Limited,亦即是CVC旗下的投資公司,將29.9%股份出售給聯合株式會社,該會社為東京上市的造紙及包裝物料製造商,交易價為現金14.25億元,即每股作5.25元,比市價有高達58%的溢價。但由於出售的股權在三成以下,聯合株式會社不用向其他股東提出全面收建議。交易仍有待通過反壟斷審批,待交易完成,Asia Packaging 仍持有集團7.6%股權,表示有意盡快處置餘下股份。而聯合株式會社目前持有兩家與鴻興印刷聯營的公司,包括中山聯合鴻興造紙及中山聯興造紙的過半數權益。

延益:當年金融海嘯,鴻興因投資了Accumulator大蝕一億六千萬,最後2008年5月引入了CVC作白武士,CVC以每股2.7元,認購了鴻興3.24億股或35%,涉及8.73億元,成為了大股東。後來他再度增持,其中一次以2.18元增持1500萬股,令股權逐步增至37.5%。這次,大股東Asia Packaging Company Limited,(CVC旗下的投資公司),將29.9%股份出售給聯合株式會社,交易價為現金14.25億元,即每股作5.25元,比市價有高達58%的溢價。私募基金CVC出售鴻興印刷股權三年獲利7億。
在這CVC私募基金的一買一賣和產業資本的收購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入股跟基金入股存在不同目的,故此它們在考慮收購價時亦會用不同的估值模型。基金是投資者,投資者最重要的是要在投資項目上賺錢,就是希望低買高沽。因此,它們很著重於入股價,最好當然是有折讓地入股,這樣可以降低它們的輸面。
相反,產業資本的目的複雜許多。它們有時出於戰略佈局的考慮;有時出於整體效益的考慮;有時出於市場環境考慮。它們不一定是要在這項單一投資上賺錢。大企業都是以大局觀去看收購的,因此只要在它們的計算模型中,收購與能夠產生大於收購價的協同效益;或者收購有助於它們快速打開局面,進入理想領域或市場;或者收購可以牽制競爭對手等等。它們都可能考慮收購。
作為散戶投資者,我們根本沒有能力驅動產業資本的業務訴求。然而太多人因為看到「收購」「資產重組」等等動人心魄的詞彙就趨之若鶩,放心的利用產業資本的估值模型進行投資,其盲目的結果可想而知。但同樣是產業資本,巴菲特入股比亞迪則是另一種情況,巴菲特的入股更接近基金的投資方式。
總之,透過這些信息我們到底可以看到什麼,它在哪些方面可以輔助我們的投資決策?介於主題,這點以後討論。此博文參考王雅媛的一篇文章,為了後續討論,暫先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