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圖)
在日前由複旦大學舉辦的“2017上海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詳細解釋了當前中小城市轉型背後的邏輯。他指出,城鎮的發展與政策有著密切關系,在政策的引導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狀況也都各有特色。在他看來,近年來集中重點發展中心城市、忽略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是造成諸多城市問題的重要原因,而“多規合一”仍是未來解決城鎮化建設問題的重點。
“房地產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20年了,也統治了規劃界20年。這種規劃方式要有所改變。”李鐵在會上表示。
數據表明,在城市規模上,中國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個,300萬-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1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40個。相較之下,美國3.5億的人口是中國的1/4,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9個。日本人口是中國人口的1/10,也只有1個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東京),之後還有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名古屋。
“中國有13.7億人口,大概7.8億的城鎮人口,每年兩千多萬人口進入城市,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李鐵談到。
中國到底發展什麽樣的城市好?李鐵表示,中國在城市化發展的道路上一直在走一個優先性的選擇——發展特大城市,由此也造成了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持續擴大,人口還在向特大城市流動。經過這麽多年重點發展中心城市後,中心城市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房價、交通、郊區發展嚴重滯後等。
“城市中心區房價上漲趨勢能不能降下來?中國13.7億人口,高收入人口購買力足以支撐中心城市的房價,為什麽不能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去選擇一部分空間,建一些住房給那些中低收入人口、白領階層呢?”他表示。
他認為,中國是等級化的城市管理體制,“大城市管著小城市,小城市管著小城鎮”,所以資源向大城市靠攏。“當前三四線房地產之所以過於膨脹,原因就是把土地都集中在中心城市里,沒有向周邊的小城市提供土地指標,特大城市同樣如此。所以在規劃上、在財政體制上沒有給中小城市轉型發展提供空間的時候,當然就形成了大城市過大,城市核心區人口膨脹,各種城市病集聚,房價上漲。”
他同時指出,中國目前一千多個中小城市中,三四線城市現在已經遇到了問題。而對最近提出的“特色小鎮”發展路徑,李鐵表示出擔憂,他認為特色小鎮已經出現“過熱”現象,原因就是城市發展成本過高,資源過度集中,城市的包容性越來越差,逼著人口產業要素去尋找更廉價的空間。所以中小城市問題的提出可能是破解未來中國城鎮化道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術選擇。
如何對未來中小城市轉型進行規劃?李鐵稱“多規合一”是主要方向。
“‘多規合一’是要解決規劃的部門分割,如果按照傳統的模式各司其職,或者形式上放在一起、思想上沒有變化,肯定做不好。”李鐵談到。
李鐵指出了三個解決方向,第一要“以人為本”,城市規劃要從實際人口出發。不能重蹈“人口越多、拿地越多、財政越多”這種模式;第二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更高效地進行資源配置。“過去中國無論從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從空間規劃的思想是不考慮資源配置問題的,屬於精英性的規劃思維模式,但是現在不行了,尤其是地方財政現在遇到很大的問題。怎麽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提高它的配置效率、能創造更多的資源,這需要我們考慮。”第三是考慮人的需求,生活方便、宜居宜業的需求。
“現在所謂規劃轉型,根本上體現三個問題:以人為本研究人的問題,可持續發展資源的空間的有效利用,如何實現緊湊型城市,最後怎麽樣實現創新。如果這三個問題做到了,思想上做到了,在方法上做到了,相信規劃界會形成一次有利於中國城市發展的革命。”李鐵總結說。
名詞解釋:多規合一是指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融合到一個區域上,實現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解決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