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王慶坨突圍:“中國自行車第一鎮”遇上共享單車春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004

2017年3月30日,天津武清區小鎮王慶坨,某自行車加工企業正在生產某品牌的共享單車。(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春天來了。”

一個“00後”自行車組裝員,在自己的工作臺上,寫下了上邊四個字。

這里是天津市武清區王慶坨鎮一個100人的自行車廠。2017年的3月底,南方周末記者在這個工廠的流水線上看到,差不多20個“90後”和“00”後員工,男女間隔著一字排開,組成了一條長約50米的流水線。

一名女工正在給自行車零件扭螺帽。(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王慶坨鎮中心離北京天安門只有100公里,開車大概一個半小時。小鎮只有幾萬人,一半多從事自行車產業,被稱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廠房里噪音很大,員工們每天要工作11小時。一輛自行車,經過十幾道工序,差不多十分鐘時間就能組裝完成。

流水線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推自行車到電梯里下庫房。每輛車進入電梯時,都要被電梯口的一個取暖器照射一下。這是為了確保這些智能自行車的電鎖有電。

王慶坨鎮被稱為天津西大門。關於王慶坨的名字來歷有好多種說法。有說是因為王姓居多,又住在高土堆上,所以叫王家坨。明朝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當地為了慶祝遷都,王家坨改稱王慶坨。還有一個說法是,以前叫王清坨,清朝時大興文字獄,王清跟“亡清”諧音,所以改叫王慶坨。

王慶坨鎮中心離北京天安門只有100公里,開車大概一個半小時。小鎮只有幾萬人,一半多從事自行車產業,被稱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天津日報》的數據顯示,2015年,王慶坨全鎮自行車及相關行業實現產值39.2億元,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2015年全年自行車產量1300多萬輛,占天津自行車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國自行車總產量的10%以上。

工人手工給車輪安裝輻條,這樣一些工序機器仍然無法替代手工。(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兩名女工在流水線上作業。自行車加工車間的工人以年輕女孩居多。(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王慶坨自行車產業起步於1994年。最初是幾個曾在供銷社組裝過自行車的工人,下海創業賣無證低端自行車。後來王慶坨形成了一個自行車產業鏈,一輛自行車所需的一百多個零件,都可以在鎮子里輕松采購到。於是大量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搖身一變成為銷售,四處尋找訂單,然後聯系鎮里的親戚朋友生產。一時間,王慶坨的低價自行車迅速占領全國市場。

最離譜的時候,王慶坨的自行車賣到了50元一輛,是當時行業平均價格的三分之一。這種車的車架薄得跟紙一樣,車的生命周期只有3-6個月。於是王慶坨也成為劣質自行車的代名詞。

後來鎮政府對自行車行業進行了監管、引導和扶持。在一番清理整頓和整合兼並後,王慶坨的自行車行業走向正軌,形成了一些品牌企業,同時進入到中高端市場。

工人們在流水線上作業。(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不過自行車畢竟是耐用品,行業整體需求有限,行業的利潤率也一直上不去。尤其是自行車廠商紮堆的王慶坨鎮,競爭非常慘烈。一位當地自行車公司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行業最好的時候,賣一輛自行車能賺差不多20元,去年最慘的時候只賺2塊錢,很多公司紛紛倒閉。小鎮也陷入沒落。

南方周末記者發現,王慶坨鎮的一些街道,整條街都見不到一個人,街上店鋪幾乎都是關著的,偶爾能看到一些流浪貓和流浪狗在垃圾堆里翻東西。

工作時間的小鎮街道,空無一人。(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街上的電線杠和墻壁上,貼有不少廣告海報。新的廣告一層層直接貼在舊廣告上,顯示出這個小鎮過去十幾年里的不同經濟主角。最早的一張是一個批發零售公司做的“廠家直銷”廣告,後來被貼上了一張某公司招聘淘寶客服的廣告,再後來就是各種“P2P”理財廣告和追收欠款的廣告。

南方周末看到最多的是一種叫做“理財保”的宣傳廣告,宣稱3個月年化收益率9%,6個月年化收益率12%,一年期年化收益率14%。

一位當地居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自行車老板經營不善,不敢回家,一堆小鎮的供應商要不到錢,所以催生了追債生意。

此外,還有一些滿是灰塵,被撕成兩半的樓盤巨幅廣告。當地居民說,這里的房價遠不如離北京更近的河北燕郊、大廠、香河和廊坊等地。

流水線上的車架在一點點移動,一名工作人員給車輛的固定位置安裝螺絲。(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2016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市場爆發,帶來了平均客單價1000元左右的自行車訂單,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提高,行業的春天來了。

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自行車行業產量為8002萬輛,其中內需只有2500萬輛,其余均為出口。但2017年共享單車將給整個行業帶來3000萬輛的年需求。為此,王慶坨鎮在北京設立了招商辦事處、爭奪北京各大共享單車品牌的訂單。

南方周末記者來到王慶坨鎮的一個自行車廠,這個廠成立於2004年,過去85%的產品賣到中東,15%賣到國內。2016年12月,該廠開始接共享單車的訂單,目前100%轉型國內市場。其中,北京、南京和成都的訂單最多。2016年這個工廠生產了20萬輛自行車,銷售額接近7000萬人民幣,今年的銷售額預計能到2億人民幣。

生產好的自行車用電梯運往一樓,裝車運走。(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不過,這位老板的判斷是,隨著國內很多大城市限制共享單車的投放量,共享單車訂單將在2018年進入飽和期。所以他打算再次轉型做國際市場。現在國外的共享單車行業剛剛爆發,很多國外共享單車品牌開始來中國采購自行車,比如新加坡和美國。

共享單車的爆發給小鎮帶來了巨大訂單機會,但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有機會吃到蛋糕。

一位當地自行車公司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過去王慶坨鎮生產的主要是中低端自行車,客單價低,車架都是鐵的。現在共享單車的客單價普遍都在1000元左右,車身都是鋁合金為主。共享單車公司要求他們按照歐盟標準生產,一輛車要能震動25萬次。這樣的標準,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較高門檻。

“訂單多了,但人工成本也高了。有錢的企業都在引入焊接機器人,沒錢的只好請臨時工。”上述自行車公司負責人說。

流水線上寫著“春天來了”幾個字。流水線式的生產對這些年輕的工人來說難免乏味。(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