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隨著重達6000噸的海底隧道最後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目前,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已進入最後收官階段,預計今年底大橋將全線通車。
與此同時,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這兩大利好之下,地處珠江西岸的老牌經濟特區珠海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兩大利好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之一,珠江西岸的珠海發展與東岸的深圳可謂天差地別。2016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2226.3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5%,僅相當於深圳的九分之一,在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經濟圈中,珠海的經濟總量最小。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定位的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在珠中江一體化的龍頭帶領作用一直受到外界的非議。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珠海雖然毗鄰澳門,但是澳門狹小的經濟總量和以博彩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對珠海的輻射作用相當有限。由於處於珠江西岸的末端,改革開放後當香港作為珠三角的主要外資來源時,珠海同香港的交通相當不便,是珠三角地理區位最差的一個地方。
在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和廣、深等城市不同,珠海從一開始對投資的條件和檔次選擇比較嚴格,選擇發展一些附加值較高的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由於經濟集聚和發展的力度不夠強,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和配套齊全的工業體系,從而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後勁,這種影響在90年代中後期不斷凸顯。這也導致珠海的發展遠不如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和佛山等地。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盡管缺少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積澱,但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珠海優美的城市環境正日益凸顯出優勢。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的情況下,珠江西岸的珠海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這其中,在今年底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或者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極大地方便兩地居民乃至遊客往來。
另一方面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利好。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許多地區憑借各種有利的海灣資源條件,打造出很多著名的灣區,如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等等。粵港澳大灣區也與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等並列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說,現在全國面臨著新的轉型發展的歷史時期,在新常態下,由珠三角經濟區上升為粵港澳大灣區,意味著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在一帶一路中,粵港澳大完全將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
牛鳳瑞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過去幾十年,大灣區西岸相對滯後於東岸的發展,但這同時也意味著西岸蘊含著後發優勢,西岸的人口、產業等密度都比較低,未來發展空間仍很大。珠海作為大灣區西岸的中心,優勢十分明顯。這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背景和條件。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也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發陣容,在這個灣區中,整個珠江口的島嶼和海域都在珠海的管轄範圍內。“珠海是灣區和對外開放的首發陣容。” 李津逵說,珠海未來有望成為後發的創新中心。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普華永道發布的《2017機遇之城》報告中,珠海首次被列入觀察並超過眾多“新一線城市”排名11位;在另一份相關報告中,麥肯錫把珠海評為全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第4名。
新一輪發展良機
在兩大利好的加持下,作為珠江西岸的中心城市,珠海的不少產業也被廣為看好。
首都經貿大學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管理系主任趙秀池分析,在這些利好之下,珠海面臨著絕佳的發展機遇,珠海是一個綜合的交通樞紐,要充分發揮好這個區位優勢。其次,珠海應當重點發展好灣區經濟、港口經濟、海洋經濟及旅遊經濟等。
格力地產副總裁林強介紹說,珠海的陸地面積是17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珠江口的海島大多屬於珠海。香港、澳門、中山、珠海、深圳陸地面積加起來只有75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但是這五個城市各自的差異化十分明顯,融合度非常高。
例如,深圳是全國的創新基地,其他四個城市都比不上;香港是金融服務業的高地,澳門是很有特色服務業、旅遊業城市。林強說,大灣區的概念不是簡單的GDP相加,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融合各個區域的經濟。這其中,珠海的優勢是有巨大的物理空間,擁有珠江西岸最長的海洋岸線,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得天獨厚。
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當地的龍頭企業,格力地產早早布局口岸經濟和海洋經濟領域。早在2009年港珠澳大橋工程正式開工時,率先啟動的便是由格力地產負責建設的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在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格力地產又先後承接了珠海市洪灣漁港,香洲港區域綜合整治,香爐灣沙灘修複,大萬山島、外伶仃島、廟灣島建設等30多個項目。
對珠海而言,要真正的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珠江西岸龍頭作用,就必須要堅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展壯大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模式、註入新動力,防止產業空心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才的引進至為關鍵。只有通過不斷地“人才輸入”,才能吸引更多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高科技項目在大灣區落地生根,為城市融入不竭的創新發展驅動力。
為了吸引人才,今年3月,《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正式出臺,這是珠海著眼未來城市發展的“人才召集令”。該辦法規定:“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留學回國人員、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大學應屆畢業生、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人員”等10類人才可采取“直接核準方式”引進。對不符合直接核準條件,但確屬企業急需的“業務骨幹人員”,也可申請辦理引進手續。
響應政府政策,作為珠海國有龍頭企業,格力地產也推出了“珠海優才置業計劃”。該計劃圍繞今年3月正式實施的《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中的10類人才,推出了針對性的購房政策,助力各類優質人才置業珠海,個人最高減免房款金額可達50萬元。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這幾年我國推進的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城市群的發展戰略。珠海是一個特別宜居的城市,這對外來人才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不過僅僅宜居是不夠的,珠海應該利用這個優美環境,創造一個對產業、對創新投資有吸引力的環境,提升城市活力,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李津逵說,目前珠海吸引人才的能力還不如北上廣深等地,一大重要的原因是就會機會不足,跳槽成本太高。“因此珠海要拿什麽東西來吸引人才?要用新產業來吸引人才,比如海洋產業、口岸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