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政法系統的“科技革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454

2015年6月13日,孟建柱來到曲阜市司法局社區矯正管理中心調研。(郝帆/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

“十八大以來,政法工作與科技融合,客觀上是形勢所逼。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條件下,對打擊犯罪、司法公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用現代科技不行了,要落後。”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認為,“未來,人類社會將進入所有人、物都互聯互通的‘萬聯網’時代,更多超乎想象的奇跡將會發生”,只有掀起一場頭腦風暴,才能掌握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使政法工作占領先機,贏得優勢。他要求政法機關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最新成果去做傳統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司法改革與技術創新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技術創新解決了司法改革中的難題,另一方面司法改革也在促進技術創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高科技全面“武裝”政法系統。

在法院系統,“智慧法院”成了新的司法生產力,人工智能不但能給法官們代筆寫法律文書,而且還能依據全國判例為法官們提建議;在公安系統,線上正在逐步取代線下成為打擊犯罪的重要戰場;在檢察院系統,“大數據”已經成為檢察官們的得力助手,如果公安機關移送的證據有程序性瑕疵,辦案軟件就能自動報警。

過去四年多來,全國公檢法中的“黑科技”越來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場政法系統的“科技革命”正悄然發生。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說的那樣,“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十八大之後開始的這輪司法改革中,科技創新正在各個環節創造奇跡,“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戰鬥力”已成為現實。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十幾年前,剛從警校畢業那會,徐鵬到了一個案發現場,首先是找指紋、腳印,走訪周邊群眾。如今看來,這套方法早已過時了。現在是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信息處主任的徐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破案有個二八定律,80%的案子要靠視頻破案。”

就像是刀鋒的兩面,科技顛覆了徐鵬和他的同事們的工作,也改變了犯罪。代替街頭的“飛車黨”“請借我一元路費”的騙局,電信網絡詐騙、手機木馬等線上犯罪成了人們最深惡痛絕的社會毒瘤。

2014年,中國移動網民數量首次超過PC網民,真正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樣是那一年,電信網絡詐騙成為熱詞,從“猜猜我是誰”到“我是你領導”和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的騙術更新叠代,讓人防不勝防。

和電信網絡詐騙交手了幾個回合後,深圳市刑偵局二大隊的副隊長王征途發現這類案件破案率不高並不在於警力不足,“現在最不缺的就是能打、能蹲、能熬夜的警察了,缺的是懂互聯網技術、懂通信技術、看得明白銀行流水的人。”

三年後的2017年,形勢已逐漸明朗。2017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孟建柱給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網絡犯罪已經占到了犯罪總數的1/3,並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長”,也就是說未來絕大多數犯罪都會涉及網絡。

“戰場”確實在轉向互聯網。王征途破獲的一宗特大電信網絡盜騙案,梳理了26名嫌疑人的背景之後,他驚訝地發現,“三分之一有盜竊、扒竊等犯罪前科,科技形勢之下,連犯罪分子都轉型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形勢下,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在整個政法系統拉開帷幕。

一位接近政法系統的官員觀察,“十八大以來,政法工作與科技融合,客觀上是形勢所逼。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條件下,對打擊犯罪、司法公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用現代科技不行了,要落後。”

不僅僅是公安,同樣感受到這股來自科技的壓力的還有法官和檢察官們。

2013年7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正式開通,這是一件載入司法史的大事件。就像是參加了一次關於司法公正的考試,署著法官們名字的裁判文書被曬到了網上,而全國網民都是考官。

河北石家莊橋西法院的劉國瓏就遇到過當事人會提前在網上搜索他判過的案子,見面了還點評道,“劉法官,我提前在網上搜過你之前的案子,你的評價還不錯。”

甚至還有人會去上面找和自己所訴的案子類似的案子,打印出來找劉國瓏,“你看看,人家這個案子是這麽判的,你也要這樣判”。

十八大以來,司法公開的腳步逐漸加快。繼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公開之後,中國庭審公開網也在去年相繼上線。

案件怎麽判、公不公,網民們在網上盯著。 

掀起一場頭腦風暴

追逐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從上至下在全國政法系統中層層傳遞。據接近政法系統的官員回憶,孟建柱對科技創新非常重視,“四年來一直通過各種方式推動政法工作的信息化、專業化”。

據他介紹,無論是國內調研還是出訪,“到訪地最有名的高科技企業,最新的科技成果,領導都要去看看。有時點名要去的互聯網企業,甚至讓我們都有些意外。研發新材料、制造無人機的科技企業,提供圖片美化的互聯網公司都去看過。”

一位政法口的跑線記者明顯感受到,十八大以來的歷次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對於將科技創新融入政法工作中,“年年都強調,而且分量越來越重”。在他看來,應用科技創新的技術,可以說是十八大以來政法工作一個顯著亮點。

在孟建柱看來,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既為我們維護公共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也提供了重要機遇”。

在他的設想中,情報信息工作應該作為核心工作能力來抓,而大數據就是一個提高情報水平的利器。它將極大地提高社會治理的可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要善於運用大數據,實時關聯,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軌跡,從中找到犯罪規律或趨勢,推動由事後追溯向事前預測預警預防轉變”。

如今,運用信息化手段、大數據技術開展風險研判預警,各地都在實踐。

2016年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舉行第四次百萬政法幹警學習講座,令全國各地會場聽課的幹警們意外和興奮的是,這次講座的主講人是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演講的題目就是“科技創新在未來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科技創新怎麽在社會治理中起作用?馬雲講了個例子:一個人買高壓鍋很正常,一個人買鐘也很正常,一個人甚至買一個火藥也正常,買個鋼珠也正常,但是一個人合在一起買那麽多東西,就一定不正常了。如果沒有分析數據結果,請問你怎麽知道他在造炸藥?這就是依靠大數據提前預防社會風險的生動事例。

當下,利用大數據進行社會風險防控已經放進了各地政法部門的工具箱。

針對涉眾類經濟犯罪高發的現狀,山東等地建立了金融風險防控預警平臺,在資產端和資金端開展實時監控,提高了對金融風險的發現水平和處置水平。

在貴州,檢察院最近發現,六盤水市販毒人群的結構出現了新特點,少數民族人員涉案出現異常增長。

針對這一形勢,他們通過業務輔助系統,對這類案件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很快找到了這類案件犯罪的規律,貴州省人民檢察院信息中心主任馮濤說,“這相當於給打擊和防範這類犯罪提供了一份行動指南”。

“未來,人類社會將進入所有人、物都互聯互通的‘萬聯網’時代,更多超乎想象的奇跡將會發生。”孟建柱認為,只有掀起一場頭腦風暴,才能掌握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使政法工作占領先機,贏得優勢。他要求政法機關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最新成果去做傳統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廣東省公安運用現代科技解決了不少棘手的難題,鐵路系統內部素來就有句話叫“全國春運看廣東,廣東春運看廣州”,這里幾乎是全國安防壓力最大的地方之一,但在當地警察眼中,這里也是全國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廣東省公安研發了一套名叫視頻雲的系統,被警方監控的有犯罪前科、負案在逃人員一旦進入廣州火車站,系統就會自動報警。

春運期間的廣州火車站。廣東省公安機關研發了一套名叫視頻雲的系統,被警方監控的有犯罪 前科、負案在逃人員一旦進入廣州火車站,系統 就會自動報警。(南方周末記者❘馮飛❘航拍/圖)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期間,系統就不停地發出相似度對比的警告,其中一人正是火車站附近冒充工作人員行騙的慣犯。

通過這套人臉動態識別系統,民警陳衛不僅僅能知道他現在在哪里,而且還能知道他將出現在哪里。一旦他穿著假冒制服出現在火車站,附近的警察就能接到系統推送的消息,“還沒開始作案,已經被警方盯上了”。

在預防犯罪的同時,廣州火車站的“黑科技”還能防範危險於未然。

在廣東省公安廳的指揮中心,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逯峰指著地圖上的亮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里有一張全省的警力圖,每個點就是一個警力,系統還設置了一分鐘、兩分鐘和三分鐘的自動報警線,一旦一分鐘的路程內出現警力空缺,那麽系統就會自動報警”。

如果遭遇重大突發事件,指揮官坐鎮指揮中心就可以直接對話附近的警察,並發出指揮命令。

每年春運期間人流大密度集中時,全景式高空攝像頭都能為指揮者開啟“上帝視角”,車站的全貌盡收眼底,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信息處主任徐鵬說,“我們做過實驗,天氣好的時候,廣場上的人手里的報紙上面的字,我們都能看清楚”。

在2016年人臉動態識別技術國際比賽中,中國警察小組獲得了第二名,僅次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

在孟建柱看來,這說明我國數百萬政法幹警中並不缺乏科技人才,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潛力。

科技照亮司法公正

2014年12月4日,中國首個國家憲法日,孟建柱來到最高人民法院視察。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記得,視察期間,孟建柱給最高法留了一個課題,“要通過信息技術來推動公正司法”。

利用科技不斷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就是最高法解題方案。2016年,中國庭審公開網成了繼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公開之後的第四大司法公開平臺。

截至201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累計直播庭審案件430余件,全國法院累計直播近12萬件,訪問總量超過13億人次。按照最高法的規劃,未來所有的庭審都要依法公開進行,不公開是例外。

庭審公開,所有網民都可以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過去法官庭審的時候,有可能出去接打個電話,或者遲到早退,但是庭審公開後,這樣的行為將被曝光在互聯網上。”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閆廣宇說,為了防患於未然,河北省專門研發了一套智能巡查系統,能夠自動識別直播庭審中的違規行為,一旦發現違規行為就會給他本人以及院長推送一條通報消息。

現在,許建峰還在探索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運用於法官判案,從而實現全國範圍內的“類案同判”。像北京高院推出的“睿法官”智能輔助審判系統,以及河北省高院推出的智能審判輔助系統,都是通過對全國公布的裁判文書進行檢索,按照案由的相似度為法官推送類似的案例。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的設想,未來的法院將實現線上全業務支持,線上和線下將充分結合,“所有的業務都能支持網上辦理,只要你願意在網上辦理都可以在網上辦理。所謂智慧法院有‘三個全’:一是全業務網上辦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絡法院的概念;二是全流程審判執行要素依法公開,全流程的審判執行要素能公開的全部要公開;三是面向法官、訴訟參與人、社會公眾和政務部門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務。”

“隨著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工程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撲面而來。”孟建柱2014年12月4日在最高法調研時,就要求“要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視野審視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引領人民法院工作現代化”。

孟建柱在那次調研中特別強調,“實踐證明,信息技術對促進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根本性的推動作用。”

用創新解決改革中的難題

自從本輪司法改革啟動以來,立案登記制的實施讓案件數量呈井噴式增長,一線法官辦案壓力明顯增大。

面對案多人少的難題,孟建柱指出了兩條出路,一靠改革,二靠科技。在中央政法委領導的指示精神下,各地方司法機關開始“主動擁抱”科技,而各地法院則圍繞建設“智慧法院”做文章。

2013年,劉國瓏剛到石家莊橋西法院工作,當年他結了130件案子。三年之後,這個數字增長到230件。劉國瓏和同事們白天開庭,晚上敲判決書,即便沒日沒夜地幹,系統里的案件卻只增不減。最忙的時候,劉國瓏一晚要連寫五六份判決書,大量重複性的陳述磨得他幾乎崩潰,寫到最後,“腦子都木掉了”。

成千上萬被審限日期追著喘不過氣的法官中,劉國瓏是一個縮影。針對劉國瓏的困境,河北省高院選擇了人工智能作為突破口。

經過一年的開發研制,2016年5月,智能審判支持系統開始在河北試點。劉國瓏成了智能審判支持系統最早的一批試用者。啟用智審系統之後,法官們只要把紙質卷宗掃描進系統,電子卷宗即可自動生成。軟件將對卷宗的內容進行分類、歸納、編輯,然後一鍵生成應訴通知書等上百種制式法律文書。

有了智審系統“代筆”,劉國瓏完成一份判決書的時間縮短至十幾分鐘。除了“審理查明”和“本院認為”部分需要自己撰寫,剩下的部分都由機器完成。閆廣宇曾做過統計,智審系統至少減少了法官30%以上的案頭工作。

現在,河北探索出經驗之後,智審系統已經在山東、吉林進行試點。據許建峰介紹,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劃,2017年底前要在全國法院實現電子卷宗隨案生成。

蘇州中院研發的庭審語音識別系統也是利用科技提高司法生產力的有益探索。一直以來,蘇州中院在庭審時一直受到書記員記錄速度的嚴重牽制。2016年4月,蘇州中院開始在庭審實戰中測試使用語音識別技術——“智能速記員”。這個“智能速記員”能將語音自動轉化為文字,自動區分庭審發言對象及發言內容,法官、當事人和其他參與人均能看見轉錄文字。

與書記員相比較,“智能速記員”能真正做到一字不漏,蘇州中院試用期間的庭審記錄完整度高達100%。如果當事人口音較重,那麽正確率也能超過90%,書記員只需對它進行少量修改則可以實現庭審的完整記錄。

蘇州的經驗很快傳到河北。最近,石家莊橋西法院也引入了這套系統,劉國瓏體驗了幾次後,他感覺整個庭審的節奏順暢了許多,“過去要等著書記員打完字了才能說下一句話,現在說話的速度至少提高了一倍以上。用了這套系統,以往一個小時才能審完的案子半個小時就夠了。”

在檢察系統,司法改革所帶來的壓力同樣存在。貴州是本輪司法改革第一批試點單位,也是發展大數據戰略最早的省份。

“本輪司法改革的核心在於落實司法責任制,貴州想到的就是如何通過數字的手段來壓實,”貴州省人民檢察院信息中心主任馮濤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辦案過程在檢察官們的腦袋里,只有量化過後,才能夠進行有效的監督。”

貴州檢察院的做法是對辦案過程數據全覆蓋,流程全監控,在案件處理過程中,會對案件進行全程數字畫像,通過個案與類案的比對,同步觸發流程監控和質量監控。

在馮濤看來,司法改革與技術創新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技術創新解決了司法改革中的難題,而另一方面司法改革也在促進技術創新。

正如孟建柱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說的那樣,“誰能在科技創新上搶先一步,誰就能開辟一片新天地。我們要站在時代潮頭,把現代科技運用作為政法工作現代化的大戰略、大引擎,推動政法工作跨越式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