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起步,不到20年,46歲依然面帶羞澀的馬化騰,怎麽就安靜地強大成了這樣子?
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騰訊的奇跡是怎麽創造的?
除了背靠中國市場這個巨大紅利,機緣巧合幹了社交網絡,被媒體充分解讀的得當的戰略、過硬的產品、團隊和管理,對用戶的尊重和體貼這些成功的必須,以及運氣也足夠好,馬化騰和他的夥伴們還有什麽特別一點的經驗和精神?
以下這些或許就是,這也是正被當今的時代所忽略,但依然重要的。
艱苦奮鬥
關於馬化騰和夥伴們艱苦奮鬥的故事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跡包括:
早年做軟件外包時,馬化騰曾長期隱瞞總經理的身份,“偽裝”成普通“工程師”,以至於客戶拉著他下屬的手說:“馬總你好,歡迎歡迎!”
OICQ時期,馬化騰一邊到處借錢,一邊跳燈夜戰改進產品,甚至以“女生”頭像陪聊,洞察用戶需求。
決定到第一屆高交會融資後,馬化騰連續熬夜,把商業計劃書改了60多個版本,然後親自上陣,頂著冷眼與嘲笑,跑遍每一個展臺。
這期間,他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後,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爭分奪秒。
第二次融資前的斷糧之危間,一位同事一早去找馬化騰簽字,發現他蓬頭垢面,憔悴萬分。後得知,那一夜,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辦公室。
QQ郵箱剛出來很不順,大神張小龍也沒辦法, 馬化騰親自參與為期近兩年的改進,期間QQ郵箱作了400多項改進,近300項是他親自搞定。
微信剛出來時,馬化騰天天在線上,“說這個怎麽改,那個怎麽改,在產品里調整。”下屬經常在淩晨三、四點,接到他具體到某個符號的改良建議。
至今,騰訊的產品,馬化騰依然一一親自把關。
在知乎關於馬化騰的討論里,有離職的人這樣描述當年的狀態:“Pony的郵件一般在淩晨三點後到達,到淩晨7點左右停止………”
還有人如此還原與馬化騰的交集:
“一次,Pony要我盯個案子。我詢問了技術人員,技術說:這實現不了。於是,我回複郵件告訴他: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
大約兩分鐘之後,他回複了我:你說什麽?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只能回信道歉:抱歉,我們去想辦法。
過一陣他回了一封長信過來:
第一段告誡我,在騰訊不允許說什麽技術做不到。然後,他在信中列舉了三四個部門里的高手,列出他們的名字和GM姓名,要我直接去聯絡他們,請求他們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現在,似乎不大談艱苦奮鬥了,但即便艱苦不必,奮鬥依然是需要的。騰訊也好,華為也好,富士康也好,高科技,低科技,核心還是那句老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這不像是當今互聯網公司的作派,但卻是50萬起步的騰訊走向全球第十大的基因。
和今天一開口就幾億幾十億美金的創業者不同,今天坐擁2萬多億港幣市值的馬化騰和夥伴們,一開始想的只是:“下個月的工資和房租怎麽解決?一年內的收入來自哪里?”
OICQ(QQ)一出生就很受歡迎,用戶幾何級瘋狂增長,但在相當長時間內,帶給騰訊和馬化騰的,只是麻煩。麻煩是:費錢卻不掙錢。
因為采取免費模式,又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OICQ用戶的增長不但沒帶來收入,而且不斷加重運營負擔。當時,也沒有今天這樣的投融資環境。
既不能自己掙錢,也找不到投資,OICQ沒幹多久,騰訊的老本就花光了,嚴峻時刻,落魄到連服務器托管費用都負擔不起。
開工沒多久,馬化騰和其他幾個創始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要為錢操心。山窮水盡後,馬化騰四處找錢,但處處碰壁。
找錢無路,“OICQ”的用戶數量卻一直迅猛增長。據說,那段時間,馬化騰做夢都會因為越來越的用戶維護投入和服務器托管費而驚醒。
騰訊沒錢了,OICQ要收費,甚至停擺的消息盛傳一時。最艱難時刻,馬化騰差一點就跟深圳電信局達成一致,把“OICQ”賣給對方。
條件有限時,馬化騰強調先活下來,再活得好,接受不完美的活法,但只要活著就不斷向完美逼近。
實在沒辦法,馬化騰只得和夥伴們通過做外包項目來養活QICQ,曲線救國。
後來拿到風險資本,如何掙錢也依然是頭等大事,因為當時的資本不像今天,看到一個ppt就給錢,那時大家都還很落後,講究做生意要利潤。
這讓騰訊始終在自力更生,也內生更有力。
拿到投資的半年內,公司就推出了無線增值應用業務,之後,又繼續居安思危,推出會員制、QQ秀、QQ商場……
2001年,騰訊成了中國第一家實現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完全不同於今天的一些圈錢高手,投資人一斷奶,就可能從估值百億跌到無法生存。
穩中求進
19年幹成全球第十大,這速度,少人能及。
速度來自穩紮穩打的支撐。即使後來糧草稍足,馬化騰也是心有宏偉,但先從容易做、有把握,見效快的開始,以戰養戰,穩中求進。
“這個業務做起來,需要其他業務養,它成熟後再養別的業務。”這是馬化騰的擴張策略,遇到激進的提議,他的回答是:“我們的希望是穩,長期健康的成長,不一定沖得太高,慢慢走。”
穩中求進的核心策略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騰訊剛成立時,馬化騰就想做門戶,但算盤一打,錢不夠,放棄了。
條件相對成熟,決定創立門戶後,他也是先易後難,從娛樂八卦開始慢慢走,走到今天,走成了中國瀏覽量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
騰訊的遊戲也是從容易的代理開始,靠代理有了積累,決定自己做時,還是先從難度低、勝算大的棋牌遊戲入手,走出了今天的榮耀。
包括人事安排上,馬化騰也是穩中求進。
現任騰訊總裁劉熾平便是例子。劉熾平因協助騰訊上市與馬化騰相熟,他先是做了騰訊的首席戰略投資官,一年考察之後才被任命為總裁。對比一些大公司常常空降陌生大總裁,這顯然更具穩定性。
結合自己的經歷,馬化騰建議創業者:
“不能指望說要做10億或多少億,如果我們當初這樣想早就死了。事情都是一點點細致做出來的。一定把目標放到最低,過完這關再說。
創業中,大多數人都跟你一樣面臨各種小坎,很多人都會分心、貪婪,然後落後。他們貪,等你埋頭過完自己的坎,你就跑到他們前面去了。”
改良大師
騰訊是後發制人的典型。
一個大致的共識是,其很多業務、產品都從模仿,甚至抄襲開始,但最終卻成了行業的領導者。
這靠的是改良創新的大本領。
創新大致上分兩種,一是發明、顛覆式的原始創新,一是漸進式的改良創新。即便今天已在很多領域原始創新,但騰訊真正的絕招還是改良。
改良是踩在別人的肩膀前進,往往被質疑為抄襲。
喬布斯曾用畢加索的話解釋這件事:“‘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我們從不為竊取奇思妙想而感到羞愧。”他的這個“偷”應該就是改良。
馬化騰是與喬布斯心意相通的人,騰訊至今都在“竊取奇思妙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但“竊取”的目標都是為了改良,為了做出自己。
“抄”ICQ開發QICQ時,ICQ的界面是英文的,好友聊天記錄在這臺電腦用了到其他電腦就用不了了,而且只能與在線的用戶聊……
騰訊將它改良:全部中文界面,將用戶信息儲存在服務器,讓“聯系”可以隨時隨地繼續,同時還能給沒有在線的用戶留言……
這些改良讓QQ的大受歡迎,讓騰訊戰勝了微軟的MSN等對手,打贏了爭霸行業的第一場大仗。
靠這場大仗積攢的力量,騰訊才有了資格去升級創新的策略和層次,把遠見化為現實,從PC時代的創新跟隨者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引領創新的人。
不夠底氣把改良說成是創新的當年,馬化騰曾這樣回應“抄襲”的質疑:抄,也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一種取長補短的方法。
今天,騰訊的成功面前,還只把創新局限在發明的人應該認識到,改良也是創新,也有巨大價值,甚至改良也能顛覆,改良還是原創的“母親”。
一旦投入到改良的追求中,改良的過程會為原創催生機會,厘清方向,而改良獲得的“成果”,則有助把機會化為現實。
對絕大多數創業創新者而言,也只有通過更容易上手的改良去累積創新的經驗和成果,才會有條件去挑戰更高門檻的原創。
不只是騰訊,世界上眾多偉大公司也都是從改良到原創,在改良中原創的改良與創新巨匠。蘋果不是第一個做智能手機的,它將其改良;谷歌不是第一個發展搜索業務的,它將其改良;華為、阿里巴巴,也是後來居上的王。
華為都在學習的OPPO、VIVO, 其領路人段永平甚至將“敢為人後”、“只為人後”作為征戰商場的哲學,殺手鐧也是改良,在改良中的差異化原創。
改良有個大缺點,可能失去戰略先機與高地,但也有個大優點,如果市場是對的,可以省掉教育市場和當先行者的學費,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和改進;如果市場是錯的,則省得自己去當炮灰。
改良的關鍵是多看,多學習,多思辨,消化,吸收,模仿,借鑒,超越,直到原創。
馬化騰在這方面是大師中的大師,至今,他依然一有時間就泡在網上,研究別人,服務自己的改良和原創。
中國的生意做到今天,很多領域必須要靠大發明、大創新來引領,但也依然有很多改良的必要和機遇。從天上到地下,生老病死,很多生意都有重新做一次的機會,重新做,說學術一點叫轉型升級,通俗一點就是做改良。
只不過,即便是“抄襲”,也要有本事“抄”,但不要把“抄”當成本事。前者是,不要超越法律法規的底線,後者是,“抄”的目的是為了超越。
厚積爆發
厚積爆發,這不是錯別字,而是一個原創的詞。
人們往往以厚積薄發形容那些根基紮實的集大成者,這是錯誤的形容。很多真正的集大成者,都不是薄發,而是厚積之後,必須爆發。
厚積是為了爆發,互聯網領域尤其如此。
馬化騰堅信,網絡價值的總和會隨著網絡用戶數以平方的速度增長,在網絡經濟中,成功是自我增強的,遵循的是回報遞增原理。
一旦自我增強的根基牢固,時機成熟,已有厚積的騰訊就會快步大跑,以平方的速度高增長,一年收回好多年,甚至一戰定乾坤。
這是穩中求進的騰訊,不斷在眾多領域悄然稱雄的關鍵。如果沒有穩,快起來容易出問題,如果沒有平方的速度增長,穩也就沒啥意思。
最近,馬雲在湖畔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談到的,微信紅包一夜之間起來,確實一度“打得我們滿地找牙”的閃電出擊,便是騰訊爆發的好例子。
厚積爆發,在很多其他領域也是行得通的路徑。典型者如恒大,如今每年的成就,可能都比前10年,甚至10多年還大。這也是許家印提出三年再造兩個恒大,也就是3年幹出過去兩個18年的底氣。
縱觀歷史,很多偉大的企業,都不是起跑最快最風光,而是起初走得慢,走得難,但卻走得穩,走得好,過完難坎,走到一定程度大爆發,一年贏回過去多少年,甚至幾十年。
而且,這種贏,往往贏得更久,更大。
贏的原因,是前面的根基打得好打得穩,這個根基,不光是業務,資本,更包括團隊、人才、管理,以及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其他必須。
遺憾的是,雖然歷史的經驗在這里,很多人還是逃不掉急功近利,恨不得明天醒來就成馬化騰,“會分心、貪婪”,不願耐住寂寞的積累,最終讓耐得住,“埋頭過完坎的,跑到前面去了。”
當然,也還有更大的遺憾,那就是很多有了積累,該要爆發的,依然念著老經,走著老路,沒有爆發,而是薄發,一直陪跑,直到被甩掉。
自己打自己
馬化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危機感。
騰訊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時,他就曾公開說,“心里相當不安。”今天,站在快要3000億美金的門檻,想必是更加如履薄冰了。
這不只是高處不勝寒,更因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退可能就再難翻身。
微信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
馬化騰曾多次說過:“微信如果不是騰訊做出來,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的話,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
“外面給你掌聲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永遠要想到,好多大公司都那麽輕易並且不可預測地倒下了,有些屍體都還溫著。”
而這種“不可預測”,很可能發生就在他的一念之間。何況,他的確有過不少看走眼的案例。
Facebook上市時,馬化騰買過其股票,“熬啊熬啊,還往下掉,都快跌穿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熬不住了,25塊就賣掉了。”現在,Facebook的股價140多塊,市值比騰訊還要大1000多億美金。
除了戰略性的決策,內部的管理也是挑戰日艱。
馬化騰說,一個公司大了,成功了,會有自滿、安逸的情緒,會內鬥。因而,他身體力行,把危機感往下傳遞,用對危機的預演和預防,防止危機的發生,“用多個小地震化解一個大地震”。
為了不被別人打敗,騰訊不斷自己打自己。
微信出來之前,騰訊已經是老大了,而且還有手機QQ,但馬化騰高度危機,自己打自己,防止了“是在另外一個公司”……
即便有了微信,騰訊對QQ的進化依然在持續升級。不少人以為QQ已是過去式,但事實上,QQ活躍帳號比微信還要多。
華商韜略的一個意外體驗是,手機QQ的QQ看點,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以新媒體平臺自居,但我們發布的多篇文章,都在幾小時實現了閱讀1000000+,100000+的傳播,在入駐的超過25個移動新媒體端表現相當優異。
為了自己打自己,騰訊還大搞內部PK制。
手機QQ和微信,WXG(微信事業群)和SNG(社交網絡事業群)是內部PK。做微信時,同時成立幾個團隊,用不同方法往上打,也是內部PK。甚至,這種內部PK還被各事業群應用到各環節。
《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大意是,過去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讓自己不可被戰勝,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可被戰勝,在於自己怎麽做;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機會。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使自己不可被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戰勝。
自己打自己,讓騰訊越來越不可被別人戰勝。
安靜是他的力量
馬化騰是安靜的。
除了行業內的重量級活動,他很少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便出現,也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改天換地的壯語,不指點江山,不激揚文字,輕言細語的只是行業、企業、產品和服務之內的事。
相比大談概念和主義,他一直在“多研究些問題”。
包括與同行相處,他也是越來越謹言慎行。
心直口快的馬雲曾公開說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爛了,批評騰訊的收購,老百性都看得懂,這就錯了。但面對“怎麽看阿里?”、“怎麽評價馬雲?”馬化騰均以“不評論同行”為由繞開。如果非要說點什麽,那也是,“其實我們私交非常好”。
馬化騰是全國人大代表,潤物無聲地把互聯網+推進成了國家方略,但至今很少聽他對互聯網有過順網者昌,逆網者亡的張揚。
他還是全國青聯副主席,光去年就為慈善事業捐款200多億,但大眾對這些,基本上都不太知道。
至今,馬化騰依然不太喜歡公共交際,一些場合中,他中規中矩甚至羞澀,不太有巨頭風範,也缺乏高談闊論、長袖善舞,一呼百應的領袖氣質。
前段時間的IT領袖峰會上,他和馬雲、李彥宏難得再次同框,還被網民取笑太古板,扣了兩顆扣子,表情僵硬,衣服也沒穿出品味。
人很溫和,沒見過他與誰紅過臉,也沒見過他跟誰拍過桌子,被惹毛了,只跟自己憋勁,生氣但不發脾氣,是身邊人對馬化騰的印象。
據說,公司的一次文藝晚會上,調皮的女主持人求馬化騰抱抱。馬化騰抱了,但也臉紅得厲害。
在互聯網這個喧囂的大舞臺,騰訊和馬化騰一樣安靜。他們專註於業務,保持慎言謹行,除了青澀時期的“3Q”大戰,很少與同行針鋒相對,也不會主動討論高低,炫耀力量。騰訊的其他高管,至今也都還是公眾視線之外的人。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今的世界,越來越喧囂,越來越不安。但越是動蕩不安,越需要定見與定力;外界的聲音越喧囂,“傾聽”便越比“演說”更有力量。
定見、定力、傾聽,都離不開一個靜字。
馬化騰是安靜的,安靜,是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