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綠色金融頂層設計待完善 資本流入綠色產業存障礙

近年來,有關綠色金融的政府文件多次出臺,國家已經正式提出要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據第一財經獲悉,今年和未來幾年主要是落實《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並可能於今年下半年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對於市場而言,目前最大的困惑在於國內外甚至國內本身對綠色金融的標準不一。在昆山杜克大學舉辦的“2017杜克國際論壇”上,馬駿表示,“現在國家發改委準備牽頭要搞一個國家綠色項目的目錄,在此基礎上,我們會整合一個全國統一的綠色債券目錄”,此外還要進一步培育和規範第三方的綠色債券評估,進一步培育綠色債券投資者等。

然而因擔心綠色信貸風險不可控,目前銀行做綠色信貸的並不多。同時面臨的另一重要問題是,業內預計未來9成左右的資金必須來自社會資本,而大部分社會資本也不願意投資低回報、周期長的綠色產業。為此,如何引導資本流向綠色產業引發業內探討。

綠色金融目錄待統一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的第45條首次明確提出要在中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8月份,七部委共同發布了上述《指導意見》;今年全國兩會上也將綠色金融寫入政府報告。

“今年和未來幾年主要是落實《指導意見》,里面共有35條,很多有相當的操作性和可落地性。”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舉例稱,在地方層面的擔保、貼息、綠色保險的試點等都會不斷推出,此外還有好幾個地方基金業也在不斷籌建過程中。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今年按照相關部署,將適時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能先確定7個行業,7000-8000家重點的排放企業,先進入市場,然後逐步擴大”。

“另外也要有序的推進碳的衍生品市場,衍生品市場交易量實際上比現貨市場要大很多倍,而且可以強化現貨市場的流動性,所以未來也要推動包括衍生品在內的碳金融產品的發展。”馬駿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於市場而言,目前最大的困惑在於國內外甚至國內本身對綠色金融的標準不一。而就現階段發展而言,市場對於“綠色金融”的關註點主要集中在銀行業,尤其是銀行的信貸業務方面,即“綠色信貸”。

“現在國家發改委準備牽頭要搞一個國家綠色項目的目錄,在此基礎上,我們會整合一個全國統一的綠色債券目錄,如果都按照同一個國家級的綠色項目目錄來編制不同類型綠色金融目錄的話,一致性就達到了提高。”馬駿表示。

對於如何降低綠色金融成本,馬駿表示,貼息、專業化的擔保機制、再貸款等都是鼓勵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融資的成本,現在至少有幾個地方聽說已經開始研究貼息的辦法,擔保和再貸款則還在探索的過程之中;還有一些比較市場化的降低綠色融資成本的辦法,比如綠色債券,如果能夠培育更多的綠色投資者,並引入更多的外企來投資綠色債券,同時若能夠建立一種國內外均認可的標準,就能降低綠色債券融資成本的空間。

目前多數銀行雖然看好綠色信貸的前景,但做的並不多,主要擔心綠色信貸風險不可控。工商銀行2015年開始進行的《環境因素變化對銀行信用風險影響的壓力測試》已獲得業界認可。據馬駿介紹,目前工商銀行的環境壓力測試已經影響到了該銀行的貸款違約率計算,從而影響到信貸的成本,最終影響到配置。

“環境壓力測試目前還沒有上升到正式的監管層面,可能要經過多年的試驗和市場的檢驗,逐步形成一套監管層面和市場都願意接受的方法。”馬駿稱,當前以支持和鼓勵的形式,希望更多的銀行也探索類似的方法,說不定未來有幾家銀行做出自己環境壓力測試的方法、工具和公式,各家銀行的方法可以互相比較和競爭,從而形成在業界達成共識的一套方法。

據悉,2015年中國的綠色債券還處於零階段,到了2016年,在境內發了2000億人民幣,在境外發了相當於300億人民幣的債券,總量達到2300億,占到全球同期綠色債券發行量的40%,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

引導資本流向綠色產業

“過去幾年中央占地方所能的綠色投資就是2500億到3000億左右,而今後五年,我們中國每年所需要的綠色投資達到三四萬億,也就是說政府所出的錢差不多就是10%左右,還有90%左右的投資必須要來自社會資本,或者叫私營工業的資本。”馬駿表示,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到綠色產業。

事實上,目前社會資本對綠色產業的持續性投資還存在諸多阻礙因素。節能一線企業神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吳道洪認為,首先,資本規避風險性的本質就是一個障礙,而綠色產業需要依靠新技術、新工藝,大量投入的資金也可能帶有風險性;其次,綠色產業最本質的優勢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但經濟效益並不像別的產業有那麽快的回報;第三個阻礙因素則是,節能減排產業里面絕大部分為民營中小企業,而中小民營企業輕資產型,不適合做抵押、擔保,從而導致融資難、融資貴。

對於這些障礙怎麽解決,吳道洪認為,主要靠政府政策的引導,政策不引導,不指定特殊的對綠色產業的獎勵、減免、扶持的政策,綠色產業從根本上很難大面積引入民營社會資本。

“上市的時候有沒有綠色通道,快速上市,打造明星企業以後,因為它有規模效應,有融資能力,銀行也願意去融,去做並購、發債,這樣就把一個規模效應不好的行業規模起來。”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華平針對綠色企業上市以及上市綠色企業融資提出了建議。

馬駿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證監會其實有一些表述要支持綠色企業上市,但是還沒有顯性的定義為綠色的通道,也可以做到為綠色的企業上市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指導意見》中也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強化資本市場向綠色產業配置資源。馬駿表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求國控重點企業中的部分上市公司必須要強制性披露;第二步,上市公司披露或不披露作解釋的半強制性措施;最後一步再過渡到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必須要披露。“這塊的時間表目前正在研究,會推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方案。”馬駿稱。

華平站在投資風格角度分析認為,要想引導資本進入綠色產業還需要做到,一方面,政府和社會資本可以投資一個大數據平臺,把不同行業、不同的參數都錄進來,然後制定出真正的行業標準;另一方面,對高新技術的投資扶植,政府資金還是需要用在刀刃上,扶植一些核心技術、明星企業。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建議,市場體系的建設上,要建立環境產權交易市場,先確定配額再執行,“配額不可以太松,要有一點緊,不緊就不值錢,就不稀缺。”此外,魯政委還提到,銀行可以為綠色融資設定更低的風險權重,可以企業的破產當中讓綠色的債權有優先售償的資格,此外,金融機構自身也要加強能力建設。

(本報記者徐燕燕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