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頭 30位中,有三位屬本地富豪。李嘉誠排第11位,擁有淨資產值260億美元(約2,028億港元),郭炳江、郭炳聯兄弟和李兆基家族分別排第23位和28 位,分別擁有210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和190億美元(約1,482億港元)身家。 三大家族總共擁有5,100多億港元資產, 倘若把他們的私人投資計算在內,相信總資產值接近10,000億港元。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竟然能夠出現幾位超級富豪,本應是港人之光。奈何大部分港人並不 以此為傲,近年「仇富情緒」更日漸高漲,個別人士甚至以極端手法表達對貧富懸殊加劇的不滿,情況實在令人感到憂慮。筆者早前已撰文,指出恒地主席李兆基如 何透過收購煤氣公司,藉着壟斷氣體市場賺取豐厚利潤。公司並且獲得政府官員及城規會批准,享受土地特殊利益,嘉亨灣和翔龍灣正是煤氣公司「發水樓」的代表 作。李兆基在香港累積巨大財富後,便積極將資金投入認購國企股和內房股。他在2004年成立500億港元的私人投資基金,到2007年下半年已升值至 1,500億元,被封為「亞洲股神」。即使當時恒指已處於高位,他還不斷叫好,預言幾個月後恒指會升至33,000點,甚至36,000點;並不時推介心 水股給股民追捧。近年天匯「天價」售樓,以及突然多了三個孫兒,更令全城矚目。
至於李嘉誠(長和系)及郭氏兄弟(新地)的 致富方程式,同樣是透過早年以低價收購公用事業和土地,再將土地用途轉變而賺取豐厚利潤。兩大家族在地產市場發迹後,便將集團業務走向多元化,投資在電 訊、能源、貨櫃碼頭和零售等業務上。然而這些業務所賺到的回報,遠遠不及地產業務。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集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英國電訊公司 Orange,曾經在1999年錄得過千億元的利潤。之後把資金投放在3G業務,卻虧損了超過1,500億元(還未計利息支出),要靠出售資產抵銷虧損, 要到去年才開始止蝕。過去十年,兩大家族都曾經嘗試過轉型,投資科網和生物科技業務,但結果都是徹底失敗,令小投資者損失慘重。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創立的盈 動獲政府送上數碼港,並且在2000年2月中宣布吞併「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改名為電訊盈科。消息公布後,兩間公司股價大升;但合併後,電盈股價不斷下 挫,至今投資回報(包括股價變動和股息)是-95%,當日投資1萬元的退休人士,今日只剩下500元。
兩大集團即使資金雄 厚,但仍然乘港交所在1999年底設立創業板,搶先將旗下的TOM集團(之前Tom.com)和新意網集團上市集資。兩間科網公司上市後的表現令人極之失 望,至今投資回報分別是-88%和-73%。小股東應詳細研究當日上市集資的資金,到底投資了什麼項目,認購了誰人的資產。2001年,新地旗下的九巴, 分拆路訊通上市,將在巴士上賣廣告的收益據為己有,沒有和乘客分享。路訊通自上市後,至今投資回報是-61%。2002年,李嘉誠大兒子李澤鉅高調地將長 江生命科技上市,根據資料,自上市後,公司多年未有派發股息,股價持續下跌,兼且要供股,至今投資回報是-73%。回顧這三大富豪家族的投資往績後,讀者 應該更清楚他們如何累積數以千億元計的財富,亦應明白香港出現貧富不均和「仇富情緒」的一些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