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民用航空領域迅速擴張的海航集團,正在加大通航產業的布局。
最近幾天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由海航通航投資集團(下稱“海航通航”)主辦的博鰲•通航產業發展論壇首次進入博鰲論壇2017年年會。海航通航是海航集團全新成立的產業投資集團,整合了海航集團旗下公務機、直升機、通航機場、航空培訓學校等通航業務資源,希望加速在通航全產業鏈的布局,打造中國最大的通航產業集團。
隨著2010年《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文件的頒發,以及去年國務院《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看中這一產業巨大蛋糕的資本,已經意識到中國的通航產業將迎來二次風口。
整合旗下通航業務資源
事實上,這並不是海航集團首次進入通航領域。在此之前,海航集團已經在過去的22年涉足了公務航空、直升機及固定翼飛機運營、通航機場建設與管理、通航基礎設施投資及飛行培訓學校等實體業務,包括金鹿公務航空、首航直升機等此前分布在海航集團各個板塊的近30家通航企業,此次也被納入新成立的通航投資集團。
比如1995年成立的金鹿公務航空,就是中國最早、亞洲機隊規模最大的公務機公司,目前運營管理90多架公務機,業務涵蓋公務機運營、托管、租賃、航空救援、飛機資產交易、飛機維修、地面代理服務、FBO等公務航空產業上下遊領域。
最近幾年,金鹿公務還陸續收購了亞太地區領先的公務機航展及地面服務公司Hawker Pacific,從事公務航空包機、托管及維修服務的Asia Jet,以及全球領先的旅行保障公司UAS International Trip Support(UAS),從而加速了公司國際化拓展的步伐。
此外,海航集團旗下還有首航直升機、湖北通航等通航企業,並與湖北、海南、延慶等各地政府簽署了通航發展協議,還在中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空培訓網絡。從經濟規模、涉及領域等方面看,新成立的海航通航投資集團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通航產業集團。
“目前是布局通航產業和業務發展的最佳時期,海航在通航領域深耕了多年,但過去主要是在公務機和直升機運營等局部領域,現在成立海航通航,體現其擬把通航發展提升到戰略層面,整合海航通航資源進行全面性布局,著眼於長遠規模化發展的意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而對行業而言,有海航這樣的運輸航空公司加入通航主力大軍,可以為行業發展導入極為缺乏的產業資源。
政策紅利的二次風口
通用航空是指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包括從事工業、農業、林業、漁業和建築業的作業飛行,以及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實驗、教育訓練、文化體育、空中遊覽、公務飛行等跟普通大眾相關的飛行活動。
近幾年來, 中國的通用航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規模仍然較小,而且通航作業總量80%以上來自飛行培訓和共農林航空作業,交通、應急救援、消費等基本功能應用嚴重不足。不過,隨著國家支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布局通航產業的資本也越來越多。
“我們所接觸過的組建通航公司的投資方,以前很多都不是在民航圈兒幹過的,造房子的、賣藥的,甚至修路的,各行各業的都有。”一位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們大多數是看中了通航市場的潛力和盈利空間,希望在這個產業發展初期捷足先登,當然代價也是明顯的,就是需要先期投入不少資金布局,同時各方面的發展還受到一定的制約,比如飛行要經過層層審批,機場、航油配套少,飛行員和保障人員也奇缺。
而作為已經在中國通航領域打拼多年的“老兵”,此次成立海航通航集團後的“野心”並不小。據記者了解,海航通航已經在通過組建產業基金、創投基金、與地方政府合作等方式,全面拓展通航全產業鏈,比如在博鰲、宜昌、八達嶺等地打造通航產業園,醞釀投建通航機場和起降點、收購國內外專業的通航運營公司等,希望依托海航集團多元化的產業布局,創新通航發展模式。
“在美國,通航企業盈利主要在石油鉆井平臺、醫療救援(跟保險公司合作)、消防救火、搜救(政府合同)等領域,而這些需求在國內才剛剛起步,”海航通航一位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也與國內適合的直升機數量少、機場甚至起降點等配套不多有關,因此海航通航投資集團希望完善相關產業鏈,整合境內外資源,支持國內通航產業的建設。
值得註意的是,最近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中也提出,要適度超前建設通用機場,通用機場和通航起降點將由目前的300多個發展到“2020年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次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通用航空企業”;同時對擴大低空空域開放提出明確要求,解決通用航空器“上天難”的問題。
“國務院去年出臺的意見,可以算是迎來了中國通航發展的第二次風口,”高遠洋告訴記者,隨後發改委、工信部、民航局甚至國家體育總局和旅遊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落實政策,此前一些阻礙通航發展的關鍵問題也開始有了突破口,期待在通航相關規章政策上還可以進一步完善,目前一些監管標準還不夠明細,還在大的航空運輸規章里面,需要系統性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