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近50家校園貸平臺退出市場 強監管成效顯著

3月14日,網貸之家發布《強監管後校園貸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主要為消費分期平臺和P2P網貸平臺。然而,相比於2015年頂峰時期,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已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可見,政策監管對校園貸市場的整頓影響巨大。

消費分期和小額信貸為主

隨著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聯網校園借貸平臺的出現,互聯網金融人士看到校園貸這片藍海,並將目標紛紛瞄準校園,校園貸由此開啟了其野蠻生長之路。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主要為消費分期平臺和P2P網貸平臺。其中,21家平臺專註於做校園貸業務,服務對象仍僅為在校學生,占平臺總數的28%;有53家平臺不僅限於做校園貸業務,占總平臺數的72%,其服務對象不僅限於年輕人,部分平臺開始涉足到白領等市場。

目前校園貸平臺提供兩種消費金融產品服務,一種是基於場景進行的消費分期,即消費者先選擇好產品然後進行分期償還,這種方式是由消費分期平臺將資金直接打給產品提供方,消費者接觸不到現金。提供此類產品服務的平臺多以分期平臺為主,提供的消費分期產品也較為多樣,目前有3C數碼產品、旅遊、培訓以及美容等產品,其中3C數碼產品占主導位置,這些平臺往往會選擇與電商或線下商戶機構開展合作;

另一種產品服務是現金貸,以小額信貸為主,一般采用等額本息分期還款方式,借款金額一般在500-5000元不等,不過也有部分平臺提供的借款金額達到萬元以上,前期以P2P網貸平臺推出為主,後期校園分期平臺隨著自身不斷發展也開始通過與其他P2P網貸平臺進行資金端合作或自建資金端開始陸續推出現金貸業務。

目前,同時提供消費分期服務和現金貸服務的平臺最多,有27家,占開展校園貸業務平臺總數的37%;其次是僅提供現金貸服務的平臺,有26家,占總數的35%;有21家開展校園貸業務的平臺僅提供消費分期服務,占總數的28%。

平臺紛紛退出或轉型

2016年以後,由於政策和社會輿論壓力的原因,平臺紛紛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開展校園貸業務的平臺數急速下降。各大平臺紛紛宣布品牌升級,在繼續開展原有的校園貸基礎上將服務對象拓展至白領人群,並有部分平臺宣布縮減校園貸業務。

截至2017年2月底,相比於2015年頂峰時期的108家,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可見2016年政策監管對校園貸市場的整頓影響巨大。其中有28家平臺選擇停業關閉網站,占停業及轉型總數的60%;有19家平臺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白領、藍領等工薪階層的貸款業務,占比為40%,如曾經知名校園分期平臺趣店(原趣分期)就於2016年9月宣布退出校園市場,轉型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領域發展。

隨著鄭州一名在校大學生因百萬債務跳樓及“裸條事件”等校園貸風險事件的陸續發生,銀監會和教育部於2016年4月出臺《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開始出手整頓校園貸市場。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隨後各地方監管層及自律組織也陸續出臺當地規範校園貸的政策和相關文件,重慶地區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明確給出“八個不得”的紅線。

從出臺的政策和相關文件中不難看出,野蠻生長的校園貸主要存在門檻過低、審批過於寬松、隱性費用、費用過高、誘導大學生過度消費以及暴力威脅催收等問題。監管層也從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提高校園貸平臺審批制度和準入門檻、限制借款用途、規範催收方式等方面進行整頓,部分地區更是明確要求平臺不得委托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戶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取消地推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