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掌握四大徵兆 不再漠視下一個鄭捷

2014-06-02  TCW  
 

 

美國是全球校園槍擊案發生次數最多、死傷最慘重的國家,這些犯案的槍手,像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的嫌犯一樣,都是學生。為何這些學生會對同學、師長,甚至素不相識的旁人開槍?透過檢視這些案件,或許可以給人們一些啟示。

美國特勤局曾經調查了美國三十七宗校園槍擊案,訪問其中涉案的四十一名學生槍手,以及其同儕和親友,並閱讀這些槍手的日記、詩、小說,將這些槍擊案歸納出幾個共同點,做為預防的可能。

責任,在大人身上別不當一回事,錯失阻止

大多數曾表達極度沮喪或憤怒:這些槍手來自各種背景的家庭、所得、教育背景,他們都沒有心理疾病,也沒有嗑藥、酗酒。唯一共同點是:犯案槍手都是男性,沒有女性。

此外,這些槍手幾乎沒有一個和大人們很親近,也都不參加團體活動或運動比賽。但有超過一半的槍手,曾表達極度沮喪、絕望或憤怒。

例如犯下密西西比州校園槍擊案的伍德漢姆(Luke Woodham),犯案時僅十六歲,他先在家將母親刺死,然後開著母親的車到學校對同學開槍,殺了兩人、傷了七人。研究者後來發現伍德漢姆曾寫道:?我的生活毫無希望。我想不出理由不去幹這件事。」

另一位犯下奧瑞岡州校園槍擊案的金克(Kip Kinkel),他也是先在家將父母殺害,再到學校開槍殺了兩人,傷了二十五人。研究者發現他的日記寫道:?我充滿著憤怒。每個人都反對我。一旦我失去希望,人們就得死。」

二、犯案前都有計畫:這些槍手都不是臨時起意犯案,他們事先都有計畫如何殺人。例如犯下華盛頓州校園槍擊案的盧凱提斯(Barry Loukaitis),他事前曾問朋友怎麼買子彈;案發前他要不知情的母親帶他去買一件長外套。案發當天,盧凱提斯就穿著這件長外套,裡面藏著來福槍去學校殺人。特勤局的研究發現,有一半槍手計畫殺人的時間至少是兩週以上,盧凱提斯甚至在案發前一年就透露要殺人。

都會把殺人計畫告訴旁人:四分之三的槍手,犯案前都曾向身邊的人透露殺人計畫,有一半的校園槍擊案,槍手甚至事先曾向兩個人以上透露計畫。事先知道這些殺人計畫的,都是槍手的朋友或同學。

例如一九九九年科倫拜(Columbine)校園槍擊案,兩名槍手殺了十五人。其中一名槍手克萊柏(Dylan Klebold) 事前曾對旁人說:?我要開始執行我的殺人狂歡計畫,我要宰了每個人。」

在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發生前,另一名槍手哈里斯(Eric Harris)事前曾在網頁留下訊息:?你們最好全躲在家裡,因為我很快就會找上你們每個人了!我會全副武裝,見人就殺。」哈里斯事前還曾對一位朋友說:?我要炸掉整個學校。」

曾犯下阿拉斯加校園槍擊案的十六歲學生拉姆西(Evan Ramsey),開槍殺了老師及校長,他事後自承:?(事前)我曾告訴每個人我打算要幹麼。」他甚至還向旁人宣告他打算要槍殺的名單。

事先知道殺人計畫的旁人,很少警告他人:儘管槍手絕大多數都會事先透露殺人計畫,但知道這些計畫的旁人,很少因此向師長舉發。特勤局分析訪談後發現,這些槍手的同儕事先知道殺人計畫後,反應各自不同:有的是火上加油,鼓勵槍手大幹一票;有的則是怕當?告密者」被其他同儕排擠,因此知情不報。

但有的情況則是:即使這些同儕將殺人計畫告訴師長,這些大人們卻不當一回事。伍德漢姆事先也曾表達出類似訊息,不過同樣遭到漠視,他事後說:?大部分的人都不在乎,我只覺得沒人在乎。我當時只想傷害他們、殺了他們。」被盧凱提斯槍殺的老師,案發前在報告上甚至寫這名學生?喜歡上學」。

?如果你瞭解這些孩子是如何走上殺人之路,你就會把責任放在大人們身上。」曾負責美國前總統雷根保安工作的探員沃塞庫依(Bryan Vossekuil)說。特勤局認為,如果師長知曉殺人計畫後,他們肯花時間去瞭解,就有機會阻止血案發生。

男孩,需要被理解邊做活動邊聊,聆聽分享

此外,這些槍手的共同特徵是男性,心理醫師波拉克(William Pollack)說:?我認為槍手之所以都是男孩,原因是出自我們養育男孩的方式。這些男孩無法處理他們的失落、孤獨與悲傷。當他們有冤屈痛苦,卻無人傾訴,暴力就成為他們的解決之道。」

波拉克說:?好消息是,如果你能打開男孩的心胸,他們會很願意和你聊。」他建議大人們可以用以下方法和這些男孩聊內心話:?場地要找一個不會讓男孩覺得難堪的地方;可以邊做一些活動邊聊,事實上很多男孩聊到他們的內心話時,就是透過『邊做活動邊聊』的方式。不要輕視取笑他;要有耐心,多聽少說。若你有類似經驗,可以和他分享,讓他覺得他不是孤單一人。全神貫注聽他說什麼,表達你非常關心他;不要太早就逼他『獨立』。鼓勵他表達情緒,讓他知道會哭才是真正的人。當你見到他們的憤怒或攻擊性行為,請找出他們背後的痛苦。」

就如伍德漢姆在案發後,接受研究人員訪談時,被問到對大人有何建議?他說:?(和孩子)對話,說什麼都可以,只要和他們(孩子)維持關係。」

從美國的校園槍擊案,或是台北捷運的隨機殺人案,犯案者事前都曾透露殺人計畫,他們也都有類似的沮喪失望經歷。這意味著這些殺人案,事先並非毫無徵兆。或許正如東海大學在北捷殺人案後發出的聲明,若每個人可以對身邊的人?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或許就能阻止更大悲劇的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86

篩檢「鄭捷們」?日本研究打臉柯P


2015-08-10  TCW

今年以來不平靜,經濟下滑,前景不明,增加人心的浮燥,各種獨立型的隨機殺人事件,在專家眼中卻不尋常,日本的社會發展面貌,似乎也開始在台灣上演。

「我用BBS(網路論壇)來填補所有空白。空白,就是孤立的時間。孤立,就是與社會失去了接點,一種社會性死亡。」——東京市,二○○八年秋葉原殺人事件,兇手加藤智大在獄中出書所寫。

「我的心聲,有人聽得到嗎?」——台北市,二○一五年捷運中山站砍傷事件,犯案人郭彥君曾在臉書寫下此語,他甫於上週遭檢方起訴。

孤立,是無差別殺人(亦即無特定對象)犯案者最顯著的共同特徵。對於這種「社會性死亡」卻可能去濫殺無辜的人,我們有什麼預防對策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要像癌症防治一般,建立一套篩檢、追蹤、輔導機制,發掘出「冷漠的社會孤立分子」。也有數名立委主張要速審速結、趕快處罰犯案者,以嚇阻他人模仿,甚至要修法針對隨機殺人加重刑責,以「遏止歪風」。

這些做法能否奏效,日本的經驗可提供解答。

日本經驗:與經濟有關

失落20年,隨機殺人變多

相較於歐美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常見持槍掃射、有種族歧視的背景,與台灣同樣管制槍枝的日本,則是伴隨泡沫經濟破滅,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要以整個社會(所以殺傷對象無差別)為報復對象,於是持刀在公共場所隨機砍人的案件。

日本法務省在二○一三年提出「無差別殺傷事件相關研究」報告,分析二○○○年起的五十二個案件,是目前最完整的官方報告。他們發現犯案者有以下特徵:年齡層較一般殺人罪犯低、大多數無前科、一個人生活、與親友關係淡薄、工作不穩、收入少,對境遇不滿而起殺機,很少是模仿犯、接近犯行時常有自殺傾向。換言之,就是「在孤立狀態中過著窮困的生活,於是喪失了希望,心裡充滿不平。」

用一種過分簡化的描述,就是「貧窮的憤青」,或者是柯文哲脫口而出的「(犯案者)好像都是宅男」。

研究強調:特徵不逆推

有嫌犯特徵不代表會殺人

因此,理智思考就會明白,這樣的人在你我身邊不難見到,甚至柯文哲過去在台大醫院,就是人際疏離、經常炮打院內高層的「憤青」,要過濾、追蹤、輔導這一大群人,現實上窒礙難行。

「日本這份報告強調,這些特徵不能逆推回去,說有這些特徵就是潛在的無差別殺人犯,」台大法律系助理教授謝煜偉說。他分析日本的研究指出,若想要篩選出隨機殺人犯的高危險群,會變成擴大打擊、歧視有那些特徵的人,甚至變成犯罪學的標籤理論(編按:被貼標籤後反而越來越傾向更嚴重犯罪)。

法務部長在去年台北捷運鄭捷殺人案後,已委託台北大學教授許春金研究「隨機殺人的犯罪預防」問題。本刊訪問許春金,他坦承沒辦法預防,「你要對這種人有什麼對策??,說實在不容易啊!」他認為問題出在沒有從小建構好的教養模式,是更大領域的問題,「不是小小的治標的方式能解決。」

所謂治標,包括柯文哲所提出的篩檢,「但醫學概念與社會科學差很大,篩檢(潛在犯罪)的誤差率會很大,因為問題常出在所處的情境,而非人的本身,」許春金說。

本刊追問柯文哲是否真能找出有效方法,「難道要叫市民自求多福?」他說,七月二十日捷運中山站事發當天下午,台北市府就召開專家會議,「結論也是沒辦法預防,」不過他還是想研究看看,「各種社會安全網裡面就是抓不到那種安安靜靜的(潛在犯罪者),所以去(研究)看看是否可以,如果不行,只好誠實告訴大家做不到,以後出門記得帶雨傘,」他半開玩笑說。

但面對台灣似乎越來越多的隨機殺傷案件,許多民眾對於犯罪者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無辜受害者,感到憤怒與不平,更多人則是驚嚇和不安,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建議:補強安全網

正視社工、預算不足更實在

謝煜偉認為,政府不需要去定義隨機殺人犯的潛在危險群,而是針對例如精神障礙或孤立無助的人,提供他們本就應涵蓋在社會安全網中的幫助,包括強化家暴案的救助,以及提供吸毒者勒戒後輔導的觀護人制度。不少隨機殺人案罪犯是家暴受害者和吸毒者,包括台灣最近的數起案例。

然而,台灣社工人力長期出現短缺、低薪、人身安全等問題,觀護人預算則在近年遭法務部大幅刪除,因此就算做得到柯文哲所說的篩檢,又哪來足夠資源可從事輔導、防治?

經濟結構崩壞,也被認為與隨機殺人的頻繁發生有關,例如秋葉原事件兇手,就是日本企業終身雇用制瓦解下的派遣人員。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也指出,「M型化社會」中間那群衰落的中產階級,是隨機殺人的潛在犯案者。

因此,保障經濟安全才是治本。這種結構性大問題,很難,但不挑難的做,篩檢、重刑,只能是暫時安慰劑罷了。

【延伸閱讀】失業問題,成為隨機殺人最大溫床—台灣近年隨機殺人事件

●2015年

?隨機殺人事件:倪姓國中生在新北市沿街砍傷2人

?犯案人背景:15歲,父母海外經商,由親戚照顧(偵辦中)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郭彥君在台北捷運站內砍傷4人

?犯案人背景:27歲,失業(法院審理中)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龔重安闖入北市國小將女童割喉致死

?犯案人背景:29歲,失業(法院審理中)

●2014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鄭捷在台北捷運上砍殺乘客,造成4死22傷

?犯案人背景:21歲,大學生(4個死刑)

●2013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涂嘉文在台南市隨機砍殺路人,造成1死2傷

?犯案人背景:36歲,失業、吸膠,有前科(無期徒刑)

●2012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曾文欽在台南兒童遊樂場將10歲男童割喉致死

?犯案人背景:30歲,失業,單親家庭(無期徒刑)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邱志明在新北市馬路衝向人群砍傷1名婦女

?犯案人背景:50歲,假釋出獄、吸膠(殺人未遂判9年)

●2009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黃信菖在新北市公園廁所以美工刀劃傷1名老婦

?犯案人背景:22歲,失業(殺人未遂判6年)

?隨機殺人事件:男子黃富康隨機約房東看屋時砍殺,造成1死2傷

?犯案人背景:36歲,失業、被倒債(死刑定讞)

註:年齡為案發時;部分判決尚未定讞

整理: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66

台最高院維持判死鄭捷等槍斃

1 : GS(14)@2016-04-23 18:37:30

■殺人屠夫鄭捷面臨槍決。



台灣「捷運屠夫」鄭捷於車廂裏大開殺戒,造成4死22傷悲劇的隨機殺人案,震驚社會。最高法院昨日宣判三審結果,法官認為鄭捷罪證明確,犯案情節嚴重,非判死刑不足以彰顯正義,故駁回上訴,維持其死刑定讞。鄭是台灣兩年來首位判死定讞者,亦是全台第43名等候槍決的死囚。


前年5月21日,當年21歲的鄭捷在台北捷運板南線列車車廂持刀殺人,造成嚴重死傷。鄭在一、二審均依殺人罪、殺人未遂等,被判處4個死刑,褫奪公權終身。全案上訴後,最高法院昨早10時開庭三審宣判,駁回上訴判鄭捷死刑,全案定讞。最高法院合議庭由庭長陳世淙宣讀判決主文後,特別解釋5點維持死刑定讞的理由。




行刑時間未定

陳世淙當庭表示,鄭捷是當場逮捕的現行犯,罪證明確;他行兇時意識清楚,沒有心智缺陷或精神障礙;犯案情節嚴重,非判死刑不足以彰顯正義;其罪行重大,屬於《兩公約》規定的最嚴重的罪,判死符合比例原則;在社會達成共識廢除死刑之前,法院應依法審判,不得迴避判處死刑。鄭被判死刑定讞,打破最高法院去年零判死的紀錄,最高法院上一次判死是前年9月,男子彭建源縱火燒死5人。而連同鄭,現時全台死刑定讞的有43人,但執行死刑的時間未定,台在去年6月5日執行死刑,槍決6名囚犯。鄭捷與律師昨未出庭聆判,辯護律師梁家贏表示,聆判只是程序,為免動用太多人力,故沒有出庭。梁亦對判決感遺憾,未來將研究有無再審、非常上訴或釋憲的空間。在聽完宣判後,唯一到庭聽判的死者潘碧珠丈夫邱木森表示,現在看見妻子遺照仍感到難過,感謝法官能夠維持原判,「今天判決,代表台灣還是有司法正義的。」受害者張正翰父親表示,殺人本來就要償命,現今接連發生隨機殺人案件,若鄭早日伏法,會有遏阻作用。雖然死者家屬希望當局趕快執行鄭捷的死刑,法務部則表明沒有執行死刑時間表,昨已召集檢察司、最高檢檢察官開會討論。發生血案的台北捷運,北捷新聞課長凌啟堯表示,尊重司法判決,鄭捷事件後捷警已提高見警率,保安亦增配防狼噴霧及警棍。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23/195828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