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教育部長陳寶生:大國工匠離不開職業教育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迎來了“大考”。

這是陳寶生於2016年7月就任教育部部長以來第一次參加記者會。他稱之為“一場考試”,自己為“答卷的學生”。他說,“希望今天的這場考試是一場素質教育的考試,不是應試教育的考試。”

在記者會上,陳寶生介紹,教育部針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牽頭六部委聯合制定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著力實施從單純扶貧轉向綜合扶智的轉變、由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的轉變,重點解決“控輟保學”的問題、解決“讀書無用”論的觀念、解決貧困農民和普通農民在教育上差距出現拉大趨勢的問題。

高校要下功夫練內功

針對有記者提出,最近出現的重點高校到處高薪挖人的惡性人才競爭現象,陳寶生表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西部的人有一段時間還叫做“孔雀東南飛,麻雀也東南飛”。黨和政府為解決這個問題采取了很多措施。

2013年年末,教育部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幹意見》,禁止“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戶口、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聘期內主動提出離職或有其他違約行為的,當事人應承擔相應責任”。 今年1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還專門發出《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陳寶生稱,首先在薪酬條件等方面,高校要遏制惡性競爭。“這種惡性競爭在市場上都不那麽規範,更別說人才這樣一種特殊對象。”同時,各高校要對人才聘用合同契約加強管理,對引進各種人才加強規範。“讓他們遵守契約,在約定期內不要跳槽,得按契約辦事,不然就惡化了人才流動環境。”

陳寶生還提到,下一步,會引導各高校形成聯盟,制定公約,規範薪酬等條件,從而規範正常的人才交流,不搞惡性競爭,不惡意挖人家的墻角。從教育部的角度講,也要改變一些評價機制,用這些評價機制作為指揮棒,使高校下功夫練內功,自己培養人才,從海內外吸引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對高校人才流動問題曾展開過深入調研。今年“兩會”期間,他提到,人才匱乏是制約中西部高校發展的大難題。一位傑出人才的出走可能會引發一個強勢學科的沒落,也會破壞學校長期營造的學術生態,讓人才無法潛心治學。

馬敏強調,“人才不是用來‘挖’的,而是拿來‘用’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是靠‘挖墻腳’砌成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內功’建成的。”

培養大國工匠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工匠的湧現離不開職業教育。

陳寶生稱,我國要建設教育強國,職業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樣,是我們國家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們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也需要培養愛迪生,也需要培養魯班。”

陳寶生提到,職業教育在中國已經成長了很長時間,有堅實的歷史基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更是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急迫的要求。因為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支撐。要“提供兩個公共產品,一個公共產品是在全社會通過職業教育能夠弘揚工匠精神,一個公共產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國工匠。”

陳寶生也表示,對於當前職業教育中的不適應,集中表現在辦學理念和社會理念上。

陳寶生分析,就社會理念來說,大家希望上普通高校,不上職業高校,還是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在教育教學方面,重課堂教學,輕培養實踐能力。教學和實踐脫節,課堂上學的不會熟練操作。在內容建設方面,內容比較陳舊,講過時的技術。

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門也采取了相應措施。首先,工信部和教育部聯合制定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配套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加快培養人才。其次,發布脫貧攻堅規劃,在每一個貧困家庭中培養一個人,讓其掌握一門技能。另外,促進產校融合,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把學校建在開發區里。

陳寶生介紹,在制度上也做出了相應安排,就是要修訂《職業教育法》,引導整個社會轉變觀念。建起“立交橋”,解決現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離的狀況,使得二者在一定的節點上可以實現轉換。同時,還要改變考試制度,因為目前普通高校先錄取,然後職業學校再錄取,好像職業學校低人一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