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未有擇文分析股市,恒生指數從去年底21500點上升至今,終見乏力回落,但由升市到見頂,大多數優質殼股、財技股都沒有大炒特炒,股價只是單純地跟隨大市水漲船高,慢慢升至一些追貨怕摸頂、沽貨怕大升的尷尬水平,只能繼續耐心持有和等待。
這次升市比起去年脫歐升市,板塊升勢全面、資金到位、散戶參與程度也高了許多,但在這輪升市淩晨卻觀察到不少股民看得較淡,尤其是升至23700點水平的時候,不少人覺得升勢太急,必然換來往後急跌,甚至出現大熊市,這種高處不朌勝寒的危機感,不難理解來自於港股市場多年來,每逢股災前都一定出現的牛三雞犬皆升市況,上一次出現的時候便是2015年港股大時代,其後恒指由28000點跌逾萬點至18000點方見底,當時慘烈境況股民仍歷歷在目。
然而,到底大升市後出現股災是否必然發生,可以簡單從近年港股市況查證,淩晨從過去5年恒生指數走勢中,分辨出9次超過11%的連貫升勢,所謂的連貫升勢是指其升浪像今次恒指,從21500點升至24200點一樣,並沒有明顯回調,即嚴重跌穿20天或50天移動平均線,若股民置身升浪之中,於任何一個點數水平追貨都很難出現蟹貨。在分辨出這些升浪後,便分別計算它們維持的時間、幅度、見頂後最大回落幅度,以及回落時間,來對比一下升市的快慢和幅度,對往後回調跌浪的影響。
從列表中可見,升浪出現後的回調幅度,多數處於10至12%的水平,只有兩次出現超過20%的股災級跌浪,兩次均出現在大時化後的熊市中,便是單日破紀錄跌2000點和A股熔斷的那兩次,但是這兩次見頂回落所花時間竟然出奇地長,足足是升浪所需時間的3倍,與實情似乎有所出入。問題的關鍵在於恆指升浪見頂後到急跌見底過程中,很多時存在著一段長時間反覆回落階段(見恒指圖),而這個階段正正是許多淡友覺得心灰意冷,甚至投降轉軚,原因正是被急升必然急跌的觀念影響,而沽得太早。
另一點要留意的是,今次升浪幅度在歷次升浪之中排第二小,上升速度亦不算快,比較之下難以定性為急升,也不算是大升,只屬於一次小升市而已,假設恒指今後未能再挑戰24200點頂部,那麼往後走勢可能會比較像2014年12月中尾至2015年2月尾的升勢,兩次升浪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出現的時間同樣是12月至2尾,而升浪以前亦出現一次幅度較大的升浪,在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升了約17%,該次升浪最終僅回調5.68%,歷時兩星期。上述資料反映,港股要出現所謂急升後的股災,似乎說服力不足。
退一步來說,假如今次升浪過後真的出現較大幅度的跌市,會出現在甚麼時候呢?今次統計量寬以來所出現的大跌市,包括2011歐債危機、2013中國錢荒、2015大時代,以及2016A股熔斷等跌市。平均跌市前升幅度約21%,需時兩個多月,見頂後橫行約4個月,暴瀉幅度平均22.5%,只需兩個月完成。按今次升浪需時2個月,見頂橫行時間至少逾兩個月,即是最快值得出手做淡的時機,要待至4月尾、5月初,配合Sell in May傳統智慧,也是值得獲利減持的時候,當然,若恆指在5月前再度破頂,又會是不一樣的故事。
事實上這些大跌市,並沒有大跌前狂歡的共同特徵,像歐債危機急跌前,股市在22,000點至24,000點橫行近9個月,在急跌前更明顯出現轉弱跌穿22,000點支持,要勉強找出跌市前大升市便要數至2010年尾的升浪。2013年中國錢荒亦出現相似情況,急跌前股市橫行3個多月,橫行前升浪亦不急,歷時近5個月。從這幾次股災的走勢可以反映,比起傳統觀念急跌前會出現急升,則急跌前會出現橫行,更來得合適。
在淩晨的Facebook Page 會有更多股票相關的文章,期望能與各位交流和進步。
https://www.facebook.com/4.39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