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家電業漲價潮難持續 | 如數家珍

家電漲價了?別慌!漲不到哪里去。

過去十幾年,住家保姆的月薪從900元漲到4500元;32英寸彩電,由純平CRT變為液晶電視,從每臺4000多元降至約1000元。

降價向來是家電行業的主旋律,價格戰是家電廠的殺手鐧,也是家電普及的有力推手。一旦家電產品均價有所上浮,也不過是小波動而已。

中怡康數據顯示,2017年前兩個月,彩電、白電均價全線飄紅,彩電線下均價上漲7.2%至3759元,空調上漲4.9%至4086元,洗衣機上漲6.5%至2479元,冰箱微漲1.9%至3582元。

 

去年,無論彩電還是白電行業整體均價是下降的。輕微的漲價,只是扭轉了家電均價下跌的勢頭。舉個例子,一臺55英寸4K液晶電視3000元,一臺5.5英寸的智能手機也3000元,你說家電貴還是不貴?

這輪家電漲價有三大特點:一是總體終端價格並不高,一臺大家電兩三千元,平均14000元就能買齊“四大件”,家電廠家的凈利潤率不足5%;二是結構性的漲價,彩電漲價相對明顯一些,白電漲價相對平緩,彩電產品中又以超大尺寸漲價較多;三是階段性的漲價,它是上遊成本傳導帶來的價格上漲,彩電漲價主要受面板成本上升影響,下半年一旦面板供應從緊張到放松,家電漲價難以持續。

消費者買家電一點兒都不用慌,至少用不著像買房子那樣“買漲不買跌”。

2016年上半年,隨著互聯網品牌的積極進攻,彩電均價迅速下降,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樂視甚至提出“買三年會員服務、硬件免費”,引發爭議。伴隨樂視資金鏈緊張以及上遊電視面板價格擡升,樂視在2016年年底一改激進的做派,表示不再補貼硬件費用。接著,小米也對電視提價兩三百元。成本增加,逼使“瘋狂”的彩電顛覆者們回歸“理性”。

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個月,彩電面板價格,49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產品基本持平,超大尺寸面板價格上漲,主要是因為三星關閉了一條7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使得49、65英寸的面板供應偏緊。而彩電市場的大尺寸化趨勢明顯,去年55英寸成主流,今年60~70英寸彩電銷量增加,又令超大尺寸面板需求擴大。短期內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揚。

但是,下半年彩電繼續漲價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前期的漲價已開始抑制部分需求;二是彩電整機庫存增加;三是今年二季度,從液晶面板供應來看,有新增產能,京東方福州8.5代線、惠科重慶8.6代線、群創8.6代線都在二季度量產。隨著面板供應增加,下半年彩電價格上漲會存在變數。

空調行業情況類似。奧維雲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空調價格相對平穩,均價略有走高。但2月下旬以來,美的搞了一輪促銷,導致了行業整體價格不漲反降。如,美的一款一級能效空調新品比原來的價格低10%左右。格力、海爾、誌高等空調,價格相對平穩。

大宗原材料銅等價格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較大幅度上漲,但在格力宣布不漲價後,壓制了部分廠商漲價的沖動。不過,原材料漲價也封殺了價格大幅下降的空間,空調整體價格平穩是當前的主基調。

其實,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無論彩電還是空調直接漲價都不現實。

價格戰曾讓中國家電業很受傷——利潤薄如刀片。上遊成本漲價,扭轉了疲軟市場下的低價競爭態勢。但下半年,原材料價格漲不動,你還敢漲價嗎?

當前,中國每百戶城鎮居民的彩電擁有量已超過100臺。中國消費者已過了“用上家電”的時代,到了“用好家電”的時代。怎麽做出好家電,才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