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營業稅改增值稅(下稱營改增)試點的第六個年頭。這場稅制改革是一項浩大工程,不僅直接涉及5.2萬億元稅收及其背後千萬戶納稅人利益,更是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經濟未來走向。
五年一總結。營改增試點五年之後到底給企業帶來了哪些好處?產生了哪些良好的經濟效應?又是如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上海是營改增試點成效評估的絕佳樣本,也是全國營改增的縮影。上海不僅是全國營改增試點的首發地,唯一一個走過完整五年試點城市,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營改增產生經濟效益的最好觀察點之一。
3月3日,第一財經記者獲得中國首份系統全面的營改增第三方評估報告——《上海營改增5年試點成效分析報告》(下稱《報告》),這份由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胡怡建教授主筆的報告,從上海營改增減負效應、宏觀經濟效應和微觀經濟效應三個視角,回答了上述問題。
減稅規模堪比一個中部省份財政收入
2012年1月1日,營改增試點率先在上海啟動,涉及交通運輸業和部分服務業。此後營改增試點城市由點及面再擴至全國,試點行業範圍也不斷擴大,直到2016年5月1日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最後四大行業加入,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
幾乎所有人對營改增的關註點都集中在減稅,這也是營改增推出的初衷:消除營業稅體制下的重複征稅,形成增值稅體制下完整的稅收抵扣鏈,從而為企業減稅。
《報告》基於上海官方數據研究發現,上海自2012年1月1日實施營改增試點以來,5年累計減稅總額高達1967.3億元。
這接近一個中部省份江西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五年時間里,隨著試點地區和行業不斷擴大,營改增減稅規模逐年增加。2016年最後四大行業納入試點後,上海減稅規模翻倍,達到839.9億元,居各省之首。
營改增試點不僅要實現總體減稅,去年李克強總理多次承諾的確保所有試點行業稅負只減不增,上海做到了,全國也是如此。
《報告》稱,上海最後(2016年5月~12月)納入試點的上述四大行業26個細分行業均實現了稅負只減不增。
通過反映減稅規模大小的減負率這一指標來看,即減稅額/(應納稅額+減稅額)×100%,上海四大行業減負率達到18.85%,其中生活服務業這一數值最高,減稅效果最明顯。
除了四大行業,之前納入營改增試點範圍的3+7行業,即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3個大類行業和研發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鑒證咨詢、廣播影視7個現代服務業,也實現了全部減稅。
《報告》稱,上海3+7行業自2012年實施營改增以來,隨著改革推進深化,減負率呈逐年提升。2012-2016年,減負率由15.78%提升至40.90%。
營改增解決了試點服務企業的重複征稅問題,帶來了上述3+7行業和四大行業直接減稅,這也是當前社會關註焦點。但容易被忽略的是,這些試點服務行業的下遊增值稅納稅人也因為可以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稅發票,從而避免了產業鏈重複征稅,減輕了產業鏈稅收負擔,而且這一減稅規模更大更顯著。
《報告》統計發現,2012年1月-2016年4月,上海3+7行業合計減負額456.6億元,3+7行業試點企業為下遊原增值稅納稅人減負647.1億元,下遊原增值稅納稅人減負是試點企業1.42倍。
助力上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營改增直接帶來的是企業減負,企業也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以及順應新稅制帶來的組織結構優化,這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也間接為中國釋放了經濟增長動能,促進全國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從而推動經濟良性循環。
《報告》調研春秋航空公司開航初期僅有3架飛機,至2016年底達66架,預計到2017年底將達80架。2012年全年凈利潤僅為4-5億元,2016年前3季度已達十幾億元,5年規模翻番。
春秋公司認為,營改增是促進公司投資、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得益於營改增進項稅額抵扣政策, 2012-2016年該公司營改增累計減稅5.9億元左右,從而激勵公司加大投資,促進了公司快速成長。
2012到2016年5年里減稅高達4.1億元的百度(中國)有限公司,也將減稅資金主要用於設備更新和研發,從而帶來公司更快的發展。
全面實施營改增也順應了企業體制機制轉變的內在要求。因為營改增掃除了企業主輔分離稅收障礙,促使一些研發、設計、營銷等內部服務部門從主業剝離,成為效率更高創新主體,提升產業能級,實現主業更聚焦、輔業更專業,利於企業轉型升級。
上海華為作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在營改增前既從事研發,又從事產品銷售,基本運營模式是“做研發事,賺銷售錢”。集團計劃將上海華為銷售剝離專註研發,把運營模式轉型成“做研發事,賺研發錢”,但由於在營業稅條件下改制將加重稅負而無法實現。
營改增將研發和技術服務納入試點範圍,為華為研發中心改制掃除了稅收障礙。2013年10月,上海華為調整運營方式,把銷售業務全部剝離上交總部,向總部收取研發服務費,相關營業收入繳納增值稅,但可在總部抵扣。
在沒有增加企業稅負前提下,改制使上海華為研發中心快速發展,實現了政府、研發部門、企業多贏。
《報告》稱,服務業營改增由於避免了服務業重複征稅,減輕了服務業稅收負擔,消除了服務業發展的稅收制度性障礙,對於上海加快服務業發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2012年實施營改增試點後,隨著經濟下行經濟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但經濟結構卻在調整中優化。2012年至2016年第三產業占比由58%提高為70.5%,五年間提高12.5個百分點。其中,戰略新興服務業和民生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上海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13.74%,提高至2015年的14.91%。
由於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也帶動了稅收增長回升和結構優化。
2016年上海市剔除證券交易印花稅後的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完成8173.6億元,同比增長22.6%,占全市稅收收入71.8%,與第三產業比重基本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