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管新規“去通道化”思路明顯 期貨資管轉型迫在眉睫

2月21日,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流出,在資管圈引起強烈震動。這份被形象稱為“資管大一統”的《征求意見稿》主要內容共30條,核心包括去嵌套、降杠桿、減通道、破剛兌等。

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兵”,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也在其影響輻射範圍之內。2月23日,有消息稱,“期貨公司將回歸期貨主業,不再開展資管業務”,在期貨資管業界激起千層浪。

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目前中國基金業協會並未收到相關通知,期貨資管產品備案仍在正常進行。中國期貨業協會內部人士也在會員交流群中表示,資產管理業務是期貨公司的一項基本業務,也是《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許可的業務範圍。

“目前沒有確切消息。我們分析,徹底叫停期貨資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全面收緊涉嫌通道業務的產品類型是板上釘釘。”一位券商系期貨公司資管部門負責人向記者分析表示,此前期貨資管80%以上依賴通道業務,缺乏主動管理能力,在當前的監管思路下,期貨資管去通道化是大勢所趨,相關公司也急需加快戰略調整的步伐。

通道業務高占比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征求意見稿》影響深遠,新政一旦實施,各類機構的經營運作都將回歸主業,跨機構的通道類業務將會逐漸消亡。作為大資管行業的後起者,通道業務占比高,始終是困擾期貨資管行業的一大問題。

2012年,《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開始實施,首批18家期貨公司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期貨公司得以正式加入大資管行業。2014年末,《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正式發布,明確允許期貨公司及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期貨公司紛紛申請資管牌照。

記者梳理發現,也正是從2014年開始,期貨資管規模得以實現高速增長,但相較起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等資管行業的“老大哥”而言,其體量依然很小。

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便顯示,2014年底,整個期貨行業資管規模僅124億元,至2015年底躍升至1045億元。2016年商品牛市之下,期貨資管繼續高歌猛進,截至2016年底規模達2792億元。但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絕對規模有明顯提升,2016年底,期貨資管規模占整個大資管行業規模僅為0.53%。

“整個期貨資管業務絕對規模小,通道業務占比應該在八成以上。一些期貨資管計劃會嵌套投其他資管計劃,變相實現通道功能。甚至一些路子野的公司會把這種產品做成民間融資,這類產品和行為實際上都是違規的。”前述資管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國金期貨原首席經濟學家江明德也表示,“現在大部分期貨公司把資管業務還是作為經紀業務的一種手段,所謂固化的經紀業務,以此來爭取公司權益的擴張。也因為這樣,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總體是一種通道業務。”

新湖期貨資管業務負責人林惜則認為,期貨資管通道業務占比高,與期貨資管起步晚、獲取資金方面不具備優勢等因素有關。“以前期貨公司多以經紀業務為主,資管業務的人員架構,業務開展都需要時間積累,劣勢非常明顯。”林惜同時認為,期貨資管在大資管行業中規模占比低,影響面較小,監管層為了“去通道”而直接叫停資管業務的可能性不大。

前述資管業務負責人也告訴記者,經公司與基金業協會溝通,目前基金業協會沒有接到相關通知,期貨資管產品備案情況還在正常進行。而中國期貨業協會內部人士傍晚也在一個會員交流群中針對23日的傳聞表示,資產管理業務是期貨公司的一項基本業務,也是《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許可的業務範圍,請各會員不要傳播不實消息。

據記者了解,目前,對於期貨公司及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個部分。對於期貨市場的政策法規以及期貨公司的牌照由證監會期貨部負責,期貨公司自律管理以及資管子公司等機構備案劃歸中國期貨業協會,而開展期貨資管業務的各類產品備案則是在基金業協會。

轉型迫在眉睫

盡管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徹底關停期貨資管的可能性不大,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是,在目前“去嵌套、降杠桿、減通道、破剛兌”的監管思路之下,期貨資管去通道化,做出戰略調整迫在眉睫。

“在2014年出臺的《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里,監管層已經把通道業務從討論稿里去掉了。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監管層就不鼓勵、不認同通道業務作為期貨資管業務的一部分。”前述資管業務負責人稱,在此次的監管新政下,通過產品嵌套盲目放杠桿等行為勢必要被叫停,通道業務會出現天然收縮。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期貨資管開展通道業務,也因先天的劣勢而困難重重,難以實現規模的大幅增長。從依賴通道業務的舊模式中轉型,不僅是為了順應監管思路的調整,更是自身業務發展突破的必要條件。

“首先,我們沒有辦法拿很多銀行的資金,因為銀行資金大多要求保本保收益,這類產品我們至今沒有備案成功的記錄。其次,我們很難找到符合’3+3’條件的投資顧問。他們一旦符合了合格投顧的條件,就會成立私募主動發行產品,並不願意用我們的通道,給我們管理費、增加自己的成本。我們要做,只能打價格戰,但這不是長久之計。”一家排名靠前的券商系期貨公司副總告訴記者。

至於期貨資管轉型的方向,林惜表示,金融衍生品是期貨公司的專長,資管業務有必要多在衍生品一端下功夫,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同時和實體結合。“我們現在抓得緊的是商品ETF,打通期現的產品。我們很願意配合交易所、公募等去做這方面的努力。”林惜說。

期貨公司應該回歸本源,做好做強風險管理業務,特別是現在商品期權就要上市了,對期貨公司而言,期權實現風險管理功能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方式更簡便,市場受眾更廣,應該好好利用期權這個工具,做出企業的特色。”江明德認為,現貨—期貨—期權這條完整的業務鏈條值得期貨公司探索和開發。

前述期貨公司副總則表示,公司自去年“資管新八條底線”實施以來,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去通道化是一個很明晰的方向。“私募的市場還是非常龐大,期貨資管的主動管理產品不一定是直接投向二級市場的證券、期貨、期權,FOF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也是我們的重點發力方向。”

“發主動管理的產品,深挖衍生品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這個的重點在於期貨公司要有高質量的投研人員配備,而人才問題恰恰是期貨資管發展主動管理最大的痛點。”上述副總表示,期貨公司在整個市場的薪資競爭力較弱,留不住特別優秀的投研人才,公司之前也有過優秀團隊被券商、私募等挖角的經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