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指從2015年6月5日最高點位4037點到2017年2月17日的1882點,累計跌幅超過50%。近80個熱門概念在過去幾年中被輪番炒遍,然而,已經開始的“去泡沫”讓創業板在過去一年中陣痛不斷。
歷經多次調整之後,如今創業板是否已經觸底?對此,機構和散戶多持觀望態度。部分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創業板去泡沫的進程還在持續,依舊有回調空間。
對於當前是否是布局創業板股票的好時機,市場分歧明顯。市場人士表示,創業板龍頭標的調整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的位置,部分龍頭標的的市盈率僅在30倍左右,已初步具備了配置價值。同時伴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以並購重組為主的創業板炒作的基本面也正在瓦解。
80個炒作概念集聚創業板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在創業板炒作的概念多達約80個。大部分上市公司所屬的概念約有3到4個,而創業板備受爭議的樂視網(300104),所涉及概念多達17個。
一大型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較於主板和中小板,創業板匯集了高科技企業更易於講故事,同時市值更小炒作成本更低,因此炒作風格更為強烈,炒作主題也更多。”
伴隨著創業板的劇烈調整,多數概念股也走在去泡沫的道路上。根據本報統計,創業板指數在2015年6月5日,攀上了牛市的巔峰4037點,之後泡沫破裂,陰跌不止。截至2月15日,跌幅超過50%的有155只個股。與2015年6月5日相比,在多達80個概念炒作中,智慧醫療、生物疫苗、智慧城市、機器人、大數據、衛星導航、移動支付、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網絡安全、汙水處理、文化傳媒、在線教育等14個概念下的個股跌幅較大。
在智慧醫療概念股中,跌幅超過60%的有萬達信息(300168)、 衛寧健康(300253)、朗瑪信息(300288)、數字政通(300075)、福瑞股份(300049)、銀江股份 (300020)、迪安診斷(300244)、中元股份(300018)和陽普醫療(300030)。
以萬達信息為例,從2015年6月5日至2017年2月15日跌幅達75%。2011年1月25日上市首日的開盤價僅為約3元,此後其最高價漲至2015年6月3日的78元,當日市盈率突破400倍。2月15日的股價約為19元。
創業板上約有20只生物疫苗概念股,其中約一半跌幅超過50%。其中北陸藥業(300016)、中元股份(300018)和新開源(300109)跌幅分別達72%、62%和62%。以北陸藥業為例,該公司2009年10月30日上市首日的開盤價為17.86元,2015年6月5日的最高股價為64元,而在2月15日股價跌至16.8元。
在15只智慧城市概念股,其中超過一半個股跌幅超過50%。其中迪威視訊( 300167)數字政通(300075)、銀江股份(300020)、易華錄(300212)、漢威電子(300007)、賽為智能(300044)個股跌幅超過60%。
另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在2015年6月5日以前,文化傳媒概念股為24只、機器人概念個股約為18只、大數據概念個股15只、物聯網概念股約為18只、在線教育約有13只、汙水處理概念股約為12只、網絡安全股約為12只以及移動支付概念股約為8只,其下跌幅度也較大。
上海某大型券商高級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輪泡沫自2012年開始,先由醫藥等白馬股領漲,2013年以華誼兄弟為代表的傳媒行業催生出一批泡沫,此後蘋果產業鏈的泡沫接踵而來,延續至2015年計算機細分行業泡沫異軍突起。
創業板約80個炒作概念背後匯集了不同的炒作群體。前述大型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年中創業板上,從上市公司到券商分析師、再到以公募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外加無數中小散戶,構成了不同層面的利益群體,將概念炒作發揮到淋漓盡致。這其中尤以公募基金引人註意。”
一位長期投資創業板的資深投資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A股市場上,由於公募基金的管理人和份額持有人有利益分割,基金管理人更加重視規模投資習慣更具散戶特征,他們依靠創業板“吹泡泡”來提升基金業績,吸引了大批散戶投資者排隊買公募基金,新的基金繼續投入集體坐莊的創業板股票,這些坐莊的股票就在公募基金中來回流動,甚至在同一家管理公司或不同基金種類中來回翻炒。
創業板投資現分歧 龍頭標的價值凸顯
受制於新股發行、解禁壓力和資金轉移目標,創業板進一步受到重挫。國金證券表示,2016年全年創業板指跌幅最高達到27.71%,單去年12月創業板跌幅就達10.12%,僅次於兩次熔斷的1月份跌幅水平。進入2017年後,創業板跌勢依然領先於大盤,一度在2017年1月16日創業板指下滑至1783.74,逼近2015年的歷史低位1779.18。
進入2月創業板忽升忽降,2月16日創業板指上漲0.28%,2月17日下跌0.78%。前述高級分析師表示,當前創業板去泡沫的過程還未完成,在底部有一定反彈是正常的。
第一財經記者接觸到部分處在投資一線的基金投資經理認為,盡管與2015年高峰點位相比當前創業板處於相對低位,但是當前創業板的估值依舊偏高,不宜進場。
市場人士指出,與過去6年相比創業板指並未跌至底部,還有回調空間。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0年創業板指的市盈率在60倍與80倍間徘徊;2011年在30倍與70倍之間徘徊; 2012年在30倍到40倍之間徘徊;2013年在30倍到60倍之間徘徊;2014年在50倍與70倍之間徘徊;2015年在50倍與140倍之間徘徊;2016年在40倍與70倍之間徘徊。2010年至2016年創業板指的年平均市盈率分別為65倍、50倍、35倍、51倍、57倍、82倍和52倍。
同時,創業板上超過八成的上市公司個股市盈率高於50倍。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以2月14日為例,市盈率在1000倍以上的有4家。市盈率在100倍至1000倍的有177家,其中200倍以下的達111家。50到100倍市盈率的有194家;50倍以下的僅為87家。
值得註意的是,在創業板不具投資價值的大聲音下,市場對此也已經開始了有了分化。
前述高級分析師表示,創業板上龍頭標的調整已經到了一個比較健康的位置,部分龍頭標的的市盈率僅在30倍左右,已初步具備了配置價值,同時成長股的投資性價比也正在慢慢顯現。在大消費和服務應該會有大公司出現。現在是尋找、研究和布局這一類公司的時機。
更為重要的是,從長遠看,創業板炒作賴以生存的基本面正在逐步瓦解。
多年以來,“並購重組”概念為創業板高估值立下汗馬功勞。信達證券表示,2015年創業板上漲的個股中,有並購重組的占到近四成。創業板借助資本泡沫完成了外延式的擴張,這種擴張又推動了泡沫的膨脹。
前述高級分析師也表示,在2016年整個創業板業績增速中,創業板的中樞增速在40%到50%之間,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業績增速來自於並購重組,剔除並購重組之後,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常年維持在個位水平,約在9%到10%。當前證監會在並購重組的政策上做了明顯的收緊,創業板炒作的基本面被破壞。
同時公募基金出現了積極變化,其底層投資者的構成在改變。銀行、信托、保險、養老金以及企業年金等其機構投資者占公募基金的投資份額已經接近4成,公募資金的資金來源已變為配置類資金,這避免了因過度考核帶來的短期投資行為。前述高級分析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