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典型而非典型的基金經理

Lunch with me新年第一擊——惠理基金經理王東。

 

王焱東Alan Wang,人稱蘭總,七零後基金經理。根據惠理的數據,166只中國基金,王東掌管的基金過去十年表現排在第七,平均每季度回報25%;過去三年回報排名24名(2016年的表現拖了後腿)。


他的職業生涯是典型的,亦是非典型的。

 

2003年加入惠理,2008年開始掌管基金,從generalist做到今天掌管百億資金的基金經理,這是一條二級狗成長的典型之路。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在加入惠理前,蘭總還幫助麥格理在中國一線城市開發過房地產,由地產商轉型至基金經理的這段經歷,對他的投資風格也有深刻的影響。這段非典型的道路,又能幫我們從一定程度上解構他的成功秘訣。



做開發商的日子


蘭總出生於北京,9歲去了澳洲;初一初二回來北京讀了兩年書學好了普通話後,便在澳洲紮根,大學讀的精算,畢業後進入麥格理做房地產直投,一做就是四年。

 

這份工作是在澳洲募集資金,然後在中國大陸一線城市開發物業,而2000年左右在國內做房地產,可是個朝陽行業。且不說那時候投行的待遇好,從悉尼到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城市公幹,全部都是商務艙加五星級酒店,報銷待遇都是非常好(這點我絕對相信,你們也可以再回顧一次我做投行我驕傲的一級狗生活)。

 

而且,那個年頭,外資帶著錢來大陸開發,走到哪不是被人捧到哪!從地方政府,到地方的開發商,看到你就是看到大金主的表情。談過生意的大佬不計其數,什麽任誌強、馮侖啦,連劉曉光當年都想把他挖去首創置業去。

 

只不過,蘭總在行業剛進入白銀時期沒多久,就選擇了離開。說及離開的理由:那時候我在北京做房地產,你隨便給我一個區,我都能給你報出房價,可是這樣也會讓我覺得不夠挑戰。總不能以後我小孩問我知道什麽,我回答他哪里哪里房價多少吧。

 


轉戰香港


離開房地產行業,做什麽呢?還有什麽能比做一只二級狗更能廣撒知識面的呢?蘭總入行還靠了他哥哥的慧眼。

 

他哥哥比他大六歲,當時在大摩做機構銷售,也比他早來香港六年。盡管蘭總自己沒有偏好是做買方還是賣方,但他哥認為:技術上你都能做,但賣方要營銷、推銷、包裝自己的報告跟觀點;你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太適合做賣方,做買方比較適合。剛好又了解到客戶之一的惠理在招人,於是便牽線搭橋成功。

 

而那時的惠理,已經成立了十年,累計了一定的名氣,但AUM還比較小,不到三億美金,整個團隊也只有八個人。如果說當年外資去大陸蓋房子算是少數,那麽外資去買中國股票就更是異類。

 

謝清海先生2002年判斷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關註度,因此招兵買馬,蘭總也成了惠理第一位有大陸背景的分析員,主要負責大陸背景的公司,如B股,H股,紅籌,民企,再到2006QFII開啟後的A股。

 

至此,他們成為市場上最早的投資中國的海外基金。

 


搶占先機


2000-2008年,市場上真正的中國基金一只手都能數的出來:惠理、劉央的西京、鄭方的Keywise。大陸背景的從業人員也少,那時候走在中環的天橋上,耳邊幾乎全是講廣東話的,不像現在,一半都說著普通話了。

 

而同期中國上市公司標的也非常少。2003年時候港股中所謂的中國企業最多就是香港藍籌,東莞開廠的OEM,北控什麽的紅籌市場關註度不高,H股就更沒有人看了,最早一批的H股都是便宜的一塌糊塗,估值不高。上市公司開個業績會,基本就是英文或者廣東話,你要想聽個普通話,還得靠翻譯。

 

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你如果有大陸背景,專註做中國企業,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再加上2000年代也出現了信息環境的變化。90年代時候老一輩的二級狗,沒有電腦,沒有excel,什麽都靠手算;在蘭總的年代,電郵出現了,distribution list有了,模型也能在電腦上灑開了跑了,極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也正是這些優勢,2003年惠理將AUM從不到3億美金,做到十年後的突破100億美元,實現了業績與AUM的雙贏。

 


中港炒股大PK


香港資本市場的很多問題,蘭總眼中,都可以歸結到定價權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市場上,都有一個放水的娘,都有一幫無論牛熊都會捧場到底的本地投資者。而港股市場上,沒有央行,只有700萬香港人每年的MPF勉強作為本地投資者——這怎麽夠呢。

 

過去二三十年中,港股的定價權主要集中在海外機構手中;而過去兩三年,隨著全球資金從新興市場流向成熟市場,海外資金從香港撤退了約600億美元,香港變成了陰跌的主力軍。但是也看到隨著滬深港的聯通,內地的錢正在南下了400億美元。

 

老外買港股,主要是配置型,標的好不好,首先要看流動性,誰流動性好誰就有溢價。所以過去港股市場漲幅一定是大盤先走,中盤隨後,小盤最後再補漲;跌起來一定是大盤先下來,中盤隨後,小盤最後再趴下來。

 

內地炒股票,看的是市值,誰小誰好炒。想想12年炒作創業板時候,那是不講估值講市值的,這公司在做這樣的事情,對應的那就是多少的事情,還會在強調下實際流通市值多少,越小越招人喜歡。那些透明的大盤股,市場反而會找出一萬個理由:市值太大了,基本面不好,增長只是低雙位數,不夠高雙位數的創業板吸引,還是留給外國人吧。

 

蘭總緊接著就舉了兩個例子。

 

幾年前我開始重倉上汽,理由是公司便宜、增長穩定、分紅理想,結果當時市場上沒有多少人感興趣。今年開始,國內沒有一家券商不在推上汽,邏輯和理由跟幾年前我給的理由一樣,那麽為題來了,為啥早不買呢?因為這麽大一盤子,以前除了基本面沒有故事,現在公司增發給管理層了,市場一拍腦袋管理層要坐莊了,跟著莊家幹,致富不是夢!


 上汽過去五年股價升幅63.44%,過去一年升幅達到36.87%

 

另外一個案例在地產股。這是海外投資者一聽到就nonono的板塊,因為他們擔心中國的房價泡沫,擔心供給過剩鬼城太多,擔心政府調控打壓房價、按揭,反正這麽多年來來回回,從來就沒有變過。

 

所以你看,深港通開通後,大型地產股跑輸小型地產股。大盤地產股跑輸,主要就是外資機構害的,他們一手握著定價權,一有點風吹草動,跑了再說。

 

而中小地產股,外國人本來就看不上眼,也從沒想過拿這個定價權,那麽內地投資者就想了:既然有人去舉牌萬科、金融街、保利,那為什麽沒有人去舉牌更便宜的標的呢?就拿融創舉例子(不說孫宏斌買樂視這茬),為什麽他業績不好,但是股價還能漲漲漲呢?因為他的股價就是被嚴重低估了啊!

 

當然,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確實是令海外投資者頭痛的一個因素。中國企業在乎的KPI那麽多,營收啊、市場份額、毛利,ROE,但是卻沒有一家公司是以市值管理作為追求目標的。對比看看國外,比如澳洲很多公司都有職業經理人,如何照顧所有股東的利益,這是他們重要的KPI

 

市值管理需要將業績做好,考慮分紅,考慮回購,考慮各種資本市場對股價的支持;放個利好消息,找一幫基金拉個漲停板,這不是市值管理,這叫坐莊。之所以沒有中國公司這麽做,因為規模可以有收購,利潤、銷量、ROE可以通過做賬,唯有股價和市值是上市公司左右不了的,真要把市值弄上去,難啊!

 

當然中港投資者的要求也很不同。國內投資者是:我把錢給你了,你怎樣都不能給我虧錢,牛市時候給我相對回報,熊市時候給我絕對回報。由於國內投資者的手段少,所以永遠都在問,你倉位多少啊,你這個看法是怎麽體現在你的倉位上的啊?

 

海外投資者是:基金經理們我都已經選出來十家了,有做價值的,有做成長的,有做對沖的,有不做對沖的,我已經根據自己判斷把錢配給不同的基金經理了,如果價值不好,那成長可能幫我賺了錢,你給我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基金經理從來不用解釋倉位控制的問題,但需要解釋為什麽手上拿著那麽多現金。

 


主動基金步入冬天?


比投資港股還是投資A股更大的話題是,2009年之後,全球對沖基金跑輸指數,alpha越來越難做,定價權慢慢從主動基金手中轉到被動管理的ETF

 

比如美國,現在的ETF的種類非常之多,做多、做空、加杠桿、沒杠桿、股票型、市場波動型,絕對是配置者的天下,不找alpha,配好beta,一樣也能賺大錢。

 

這也令不少人還是懷疑,主動基金的生存空間會不會越來越小?主動基金的基金經理、分析員是不是以後就要失業了?

 

蘭總認為,邏輯上講,資金不可能100%投向被動資金管理,否則市場就達到了完美的平衡,股價也只有在出現消息的情況下波動。現在正是因為有分歧,股價才會有波動,而分歧就是來自主動基金經理的不同的判斷,有人買自然也有人賣。ETF是個很大的威脅,但如果沒有主動基金,也不會有ETF的存活。

 

這里同樣的道理出在FOF上,過去幾年大家看到的是單飛的私募越來越多,這幾年開始看到上層的基金的基金越來越多。但是如果沒有下層的基金,又怎麽能夠支撐上層的基金呢,事情都會找到平衡點。

 

除了受到被動基金的擠壓,主動管理基金近些年更大的挑戰來自監管。很多中國投資者的摯愛偶像是巴菲特,但是沒有人提的關鍵點是:巴菲特個人並不持牌,所投資的公司可以進駐董事會,可以參與公司的運營。這對主動基金經理來說絕對不可能,所以現時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很多都不是純二級市場基金,而是一二級市場聯動的基金。

 


堅定的價值投資者

每個基金經理有著不同的投資風格。有人選股找alpha厲害;有人管理做得好,手下分析師都很強;有人內地關系消息強;有人雖然微觀不好,但是宏觀感覺好,可以抓對板塊賺大錢。

 

蘭總,最大的特色是能夠hold住自己的持倉,一旦看對了就不會放手;言行一致,跟投資者說了什麽,之後就會執行什麽。謝先生曾經送他一本講老一輩投資者的書,有段話令他印象深刻:

 

如果你準備買入一只股票,如果未來一至三年這只股票都不交易了,那你還願意買入這只股票麽?

 

我們身邊每天都有人在炒股票,但這並不代表你在投資。價值投資者說穿了就是要有耐心,要等,就是因為大家對回報的時間預期不一樣,才會有價值,才能體現出價值。

 

他複盤過去的投資時,過去五年賺錢賺的最多的是地產股,比如2016年年底賣了保利,兩年的持有期,賬面收益達到了80%


盡管地產股的波動很大,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地產股的盈利預期是最穩定的。他們花100塊買了一塊地,投入50塊蓋成房子,再以200塊賣出去;你既然願意花200塊買房子,為什麽不願意30塊錢擁有地產公司?就算地產公司沒有辦法將100塊的地變成200塊的房子,還有100塊的土地對應30塊的股價,哪怕地價跌一半,投資者還是可以賺20塊。

 

以前投資一間公司,總是希望公司能成為百年老店,但投資地產公司就應該買他有限的壽命。因為未來中國地產公司的空間會變小,留給中小地產公司的空間就更小。我如果是地產公司老板,趁著現在樓市好,賣完房子我已經是土豪,夠活幾輩子了;要是兒子女兒不想接班,那我就關門不做了倍。所以這些中小開發商的生意並不是可持續業務,如何要再段時間內完成30100塊的價差,那就剩下賣公司、私有化、被收購這幾種途徑。所以地產公司中誰最被低估,誰最有可能被私有化,這才是大家應該買的。

 

另外一只印象深刻的重倉股是舜宇光學。2013年公司配股時候首次入場,當時股價只有10塊左右,占倉位約1%左右。本來想著靠配股賺點小錢,結果當年華東刮了個臺風,他們的廠房淹了一米的水深,此時的內心OS是這樣的:廠子被淹了,股價肯定很負面了,怎麽辦?

 

於是趕緊找了野村的黃樂平去公司調研。去了發現沒有想象那麽嚴重,雖然一場水影響了公司的出貨期和庫存,但是他們日本客戶幫他們過了難關,不僅沒要他們錢,反而還給他們錢。於是就在想:為什麽客戶對他們這麽好?跟管理層深入了解後,知道公司有全球市場40%的份額,只是了解公司的人不多,於是趁著大水厚股價回調加倉買入,再也沒有賣出。

 

2014年和市場討論舜宇的時候,還有很多人說我不喜歡他,更喜歡AAC,舜宇跟歐菲光、大力光競爭多少大啊!但是蘭總認為,整個市場增長快,大家都能分杯羹,公司估值不離譜,又有車載產品,為什麽市場不看好呢?雖然之後公司的競爭格局、基本面沒有出現太大變化,但是隨著市場在2016年對公司的挖掘和認可,股價也得到了非常理想的表現。

 

那麽作為價值投資者,認定了之後,確實只能慢慢等待。當然波動性也是一大考驗,舜宇1612月從41塊跌到33塊,但是1月份就全部回來了。不過作為長線價值投資者,你這麽關註波動性幹嘛呢?

 

波動不是風險,真正的風險是你投資了錯誤的公司。

 


投資回顧與展望


蘭總承認去年的回報是自己這麽多年以來表現最差的。複盤2016年,除了三季度組合跑出外,第一、二、四季度表現都不理想:一季度被熔斷打亂;二季度每個月都在忍受加息帶來的市場波動,直到六月底英國脫歐後,市場才出現觸底反彈;七月份形式終於轉好,各國政府官員放暑假後,少了不少的宏觀噪音,令市場回歸公司業績基本面,個股出現機會;不過四季度Trump當選,又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相信今年會是去年的延續,市場的風險胃納仍要受到宏觀噪音的主導。盡管新官上任三把火,但Trump的競選承諾可以實現多少,現時仍無法證偽;但如果他可以推出部分基建、財政減稅措施,中國也會做出相關刺激。

 

預計3-5月時,只要公司業績不差,宏觀經濟出現一定的正面修正,低估值的股票會迎來一波比較好的漲幅。

 

蘭總看好的板塊如下:

 

看好房地產股份,這是逆向投資的首選。

看好騰訊這樣的新興經濟企業,其變現空間強大。

看好有研發實力的高端制造企業,像舜宇、福耀、申州這樣的公司客戶,全部都是國際一線品牌,這些公司能夠成為他們的主供貨商,已經說明其實力。

 


如何看待二級狗這個職業


謝先生在他的書里,說他的成功一半以上來自運氣。

 

萬事開頭難,一個再厲害的基金經理,沒錢都是白搭,沒有AUM不行,timing不好也不行。人性永遠都擺脫不了追漲殺跌的心態。

 

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想出來單幹,投資者也都想把錢給你,但很多時候這也是市場最危險的時候,你如果建倉在高位,第一年虧錢,以後就很難再翻身了。市場低的時候,雖然你的風險更低,賺錢的機會更大,但那時候沒人願意把錢給你啊。

 

對基金經理的另一個挑戰是時間。蘭總承認,年紀越大,越難跟上潮流,比如他就沒有淘寶賬戶,也沒有淘寶過。那麽沒有體驗,怎麽能理解公司呢?

 

那就需要接受做的好的分析師對基金經理的教育,了解新事物背後的邏輯,學會放權,有開放的心態,放正自己的位置,否則勢必被時代所淘汰。

 

當我問到,有什麽建議給新入行的二級狗時,蘭總給我回答了下面這一段:

 

我的建議,要不就別入這行了。金融界現在供給過剩,在亞洲做二級狗更像吃青春飯,賣方分析員基本做到四十歲,不是進了管理層就是做了team leader或者去了買方,很少再寫報告了,體力上哪拼得過年輕人。這說明早晚有一天,行業一定會發生變化,肯定會有人因為達不到預期而離開的。

 

同時你也要想清楚自己在行業里想幹什麽,想清楚自己的退路是什麽。你想做分析員,那你想好你的風格是什麽,無論是咬死做個價值派,還是追漲殺跌,其實行行都成出狀元。千萬不要隨著市場風格轉變把自己弄個四不像,要認清自己想幹什麽,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

 

以前蓋房子時候,看的見摸得著,蓋完看見人搬進去覺得很有價值,對社會有貢獻。現在管了幾十億,也不過是屏幕上的一串串數字,盡管我堅信二級狗是有地位的,是通過資本市場把錢向最需要的地方allocate,但是現在很多人炒股票已經失去了這個金融的核心意義。

 

大家炒股票都是為了自己賺錢,上市公司上市是為了造個殼,從賣方、買方、投行和監管機構,沒有人按照最核心的金融理念去運行市場,這是我現在感到最失望的地方,也是我不願意我的下一輩進入這行的原因。

 

市場還是重要的,但市場也喪失了為人類創造價值這一最重要的意義。


Well,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