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藍皮書:媒體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但未走過“痛點”

從“相加”到“相融”加速跑,各媒體一齊發力,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加快推進深度融合,但總體來看,媒體融合仍未走過“痛點”。

2月8日,社科文獻出版社、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京穗兩地同時發布《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

報告稱,自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先後湧現,一批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初具雛形,“深入轉型、深度融合、深層變革”正在成為上下一致的共識。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成功實踐了“中央廚房”理念,推動各種媒體將傳媒界的“中央廚房”付諸實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文字、圖片、音視頻“三位一體”,“兩微一端”的速度,網絡的全面,報紙的深度,相得益彰,融合的業態初步顯現。

研究表明,在新技術快速發展和傳統媒體經營下滑的雙重壓力之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已經形成,且不可逆轉。傳統媒體在拓展如“中央廚房”、兩微一端、雲傳播等渠道、平臺方面進展顯著。

媒體融合藍皮書課題組認為,我國媒體融合進展迅速,前景可期,同時任務艱巨,道阻且長。目前,媒體融合整體上仍然處於艱難的探索期,尚未形成支撐全行業轉型升級的成熟商業模式。在實踐和理論層面都仍然有不少問題需要在執著的探索前行中攻堅克難,取得突破。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從1994年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人們一直沿用“+互聯網”的模式應對新媒體的挑戰。20多年的實踐表明,“+互聯網”雖然增加了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上的存在感,卻未能同比例或更大比例地實現傳播份額。“+互聯網”模式下的種種探索,更多地體現為末段創新、終端創新,至多是過程創新、組織創新,還不等於源頭創新、起點創新。較之於終端創新,源頭創新更具革命性,更能激發媒體融合動力與活力。

喻國明認為,對於媒體融合探索期的“陣疼”,即要有“不變即亡、不融即亡”的危機意識,清晰地認識到傳統媒體融合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又要堅定和增強媒體融合發展的信心。

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梅寧華認為,媒體 “進化”的陣痛也並非只發生在當下。縱觀世界新聞媒體發展史,技術進步推動的傳播形態和格局的變化一直就存在且從來不曾停頓。所謂的新舊媒體之爭,無非是傳播效率的提升和傳播效能的飛躍所帶來的傳播格局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既沒有必要對新媒體心懷恐懼,更沒有必要對傳統媒體喪失信心。

“融合永遠都是進行時。”報告稱,面對媒體融合大潮和各種各樣融合、轉型的探索實踐,必須深入思考媒體融合的本質到底是什麽,傳統媒體如何才能走出低谷。

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梅寧華認為,不論傳播的平臺、渠道、流程怎麽變,作為新聞傳播的本質和核心——輿論引導功能並不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發生變化。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支庭榮認為,那些漠視新媒體傳播規律,不能與用戶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共同生產適合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合而不融”的情況應該引起關註。

報告稱,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網站、APP、微博、微信都只是工具,在這些之後一定會有新的工具、介質出現,如果跟風走、片面追求工具,而忽視作為媒體根本核心的內容信息,將會把媒體融合引入誤區。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尹明華認為,要通過思維的轉變和組織的再造,維護和拓展傳播秩序,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陣地。一是要有效利用及放大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二是要盡力提供滿足受眾新需求的產品,三是要打造和占領新興渠道和平臺,四是要善用社交媒體,善與用戶交往,在主動交往中引導新生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