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紐約雖然沒有很濃的節日氣氛,華人的慶祝活動也是一波接著一波。從去年春節開始,紐約的公立學校開始在春節正式放假一天。這是繼舊金山、新澤西洲坦納佛萊後,第三個農歷放假的城市。
在一個多種族國家,各個族群的節日是否是公立節日,學校是否放假是衡量一個族群影響力的準確標桿。新澤西和紐約地區的公立學校近乎任何一個猶太節日都放假,每年最少在五天以上。猶太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既然是比較少數族裔在美國混得好不好,那華裔肯定要與背景相似的印度裔比一比了。筆者想起最近一篇在網上很火的文章,說的是“在百度陸奇歸國的背後,是印度幫在矽谷的全面崛起。華人,正在失去在矽谷立足和升遷的根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華裔,正在失去在美國高科技領域的位置。”
印度裔比華人在美國混得好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在矽谷還是華爾街,他們都比華人更能出人頭地。財富500強里已經不乏印度人的CEO,這確實和他們的團隊精神有關系。眾所周知印度人愛抱團,最愛提拔自己人。一個部門有了印度老板後,幾年過去整個部門差不多都是印度人了。
不過,這里面也有不少客觀原因,而未來20~30年後華裔未必不能在美國社會展露頭角。
首先是語言問題。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印度留學生來美後雖然口音很重,華人一般覺得聽起來困難很大,但對美國人不是問題。在公司混,華人即便英語很好,但是因為母語不是英文,緊要處總是差些。拍馬屁、求提升這種精微細妙的意思就不好表達。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雖然到2013年華裔人口總數已經超過印度人,成為亞裔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但其中60%為旅美華人,1/7是2010年後來美的新移民。這就意味著對於很多華人來說,語言文化可能還是事業進一步提升的障礙。
現在正當壯年的ABC(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他們的父母多是以前的老移民、老華僑。那時華人在美國多為勞工階層,聚居在唐人街。人微言輕,以生存為要務,很難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和事業發展機會。而中國第一代留學生的子女在美國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
80年代末、90年代來美的留學生極具競爭力,他們在美國大多完成了碩士或者以上學位,並在美國的大公司任職,處在領導崗位的也不乏其人。他們的子女在重教育的氛圍中長大,和同齡的美國孩子相比往往出類拔萃。
筆者的一個朋友90年代初來美國,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在讀博士時生下女兒。如今她在新澤西的一個大藥廠管理新藥測試的大型項目。三年前她的女兒被幾乎所有的常青藤大學錄取,最後選擇了普林斯頓。如今這位20歲出頭、正值大四的亞裔女孩正在選擇到摩根大通還是谷歌上班,為在華爾街還是矽谷發展舉棋不定。
這樣的ABC在美國不是少數。他們學習優異、深諳美國文化、自信朝氣。如今剛剛步入職場,10年、20年後很有可能會出現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風物長宜放眼量,華裔在美國的嶄露頭角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