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1月24日深跌,昨日次新股指高調上漲1.7%。在A股歷史上一直都有炒作新股和次新股的傳統,次新股作為炒新“第二波”,屢屢為市場展示出賺錢效應。但近3個月以來,伴隨著IPO擴容,次新股大面積下跌。在本月20日前後和昨日,次新股又出現上漲態勢,此上漲是曇花一現,還是能夠持續風光?其“引以為傲”的炒作價值是否能夠持續?
被訪人士表示受制於春節因素,新股發行放緩,次新股的短期炒作機會將顯現。但從長遠而言,次新股這一概念或逐漸被IPO擴容沖淡,其炒作風險將大幅提升。次新股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挖掘其中的個股投資機會,回歸價值投資將成為次新股主要的投資邏輯。
次新股炒作現分歧
結合wind數據,本報統計顯示,次新股指一反去年高漲的態勢,呈現回調趨勢。除2016年9月下跌15.6%,1至10月均是上揚態勢,最高漲幅約為6月49%。自去年11月,次新股指連續3個月均是下跌態勢。本月截止到1月24日次新股指下跌12%、2016年12月下跌16%、11月下跌21%。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 IPO擴容、加之二級市場行情下行,促發次新股連續3個月呈現回調態勢。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告訴本報記者,次新股是“炒新”第二波,新股不易中簽或在炒新後認為後續前景好,繼而炒次新股。此前IPO一月發十幾只新股,但如今發行提速,新股擴容致使次新股也擴容,過往所謂的次新股在新一輪次新股的沖擊下,變為老股。同時,次新股的市盈率較高,在市場低迷時會出現一定的修複過程,向所屬行業的低市盈率靠攏。
但就在前幾日次新股呈現上漲態勢。根據本報統計,1月19日、20日、23日、25日次新股指大漲,漲幅在1%和3%之間。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前期次新股跌幅較多容易出現技術性反彈;同時次新股和新股發行速度、單批發行速度有關。因春節因素新股單批數量減少,這一周不發新股。如果單批發行數量少,市場對次新股的炒作風險偏好會提升。”
值得註意的是,在IPO擴容的大背景下,對於次新股的炒作市場已經呈現分歧態勢。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次新股依舊有炒作價值;部分則認為伴隨IPO的擴容次新股稀缺性下降,其炒作的基本面已在逐步崩塌。
根據本報統計, 1月次新股指漲跌幅度走勢分化較大:1月開盤的前2日分別上升2.2%、0.45%,從1月5日到16日連續8個交易日下跌,下跌幅度在0.6%到5.4%之間;17日上升3%,18日又下跌3%;此後3個交易日均為上漲態勢,分別上漲1%、3%和1%;24日又下跌近2%,25日又上漲1.7%。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這說明市場對次新股的分歧較大。老股上市多年,有一個較為合理的估值,但是次新股定價比較混亂,還未達到均衡的估值水平。”
次新股概念或淡化 投資風險加大
那麽次新股的上漲是曇花一現,還是能夠持續風光?其“引以為傲”的炒作價值是否能夠持續?
李立峰稱,鑒於春節因素監管層放緩了IPO的審批速度,春節前後這一較短時間里,次新股的炒作價值依舊有可挖掘的空間。
楊德龍則認為,次新股要區別來看。如果調整到位了則具備抄底價值,但這一要和同行業的估值對比,二要和其次新股剛上市時的股價相比。
事實上,過往炒作次新股的兩類資金,機構資本和遊資,尤其是後者其炒作意味並未有明顯減弱。被訪的多位市場人士警示,次新股上漲將是曇花一現,後續炒作風險較大。
“原來IPO過會的數量少,次新股也較少。市場會在相對較小的領域中挖掘次新股的投資價值。但如今伴隨著IPO擴容,次新股容量加大,關註次新的還是那麽多人、那麽多錢,在沒有巨額增量資金的前提下,次新股作為一個概念股,其投資價值會逐步下降”。王劍輝表示:“次新股這一概念或被淡化。”
2017年市場對IPO擴容的預期依舊強烈。林瑾對本報說,2017年IPO的供給量還會持續增加,整體的發行量和規模不會低於2016年。如果盲目炒作,在沒有基本面的支撐下風險較大。
次新股後續的投資難度和風險也將加大。“由於投資者可選的投資標的增多,沒有跟風的盤,前後的炒作者無法出貨。”同時,如果後續公司業務沒有高速成長無法和股價相匹配,更無題材形成熱點,投資風險會更大。
分化將加劇
近幾日次新股的分化已然加劇。以1月24日為例,根據本報記者統計,雄帝科技上漲約7%,能科股份下跌約3%。
次新股板塊或將泯然眾人,更加和二級市場的普通股票的股價走勢趨同。二級市場上股票分化尤為嚴重,部分股票乏人問。隨著IPO供給增多,對於次新股投資者的可選擇性更多,次新股的股價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這意味著對於次新股的挖掘更加註重理性投資、價值投資。
申萬宏源研究所策略部首席研究員林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IPO過會的公司均經過證監會審核,其質地相對較好、融資項目較有前途,從發展的角度看還是有不少公司可以挖掘,投資機會依舊存在。從長遠角度來看,老股投資所涉及的因素較多,歷史包袱較重、二級市場上投資者構成複雜;但與此相比,當前證監會更加註重信息披露,作為一家新上市的企業,次新股更顯幹凈,加之業務主幹明確、戰略發展脈絡清晰,能夠吸引部分資金的持續關註。
市場人士分析,與普通股相比,次新股的獨特性在於其剛剛上市,在IPO招股說明書中絕大多數有投資項目,這在未來或能引起業績上漲,給投資者帶來收益。同時,次新股股票剛剛上市不久,往往會在中報或是年報當中推出高送轉分配方案。這些優勢使得次新股成為資金追捧的對象。
申萬宏源的統計顯示,2016年在上市後的半年甚至一年內漲幅靠前的企業,除了有並購重組等再融資的需求,還發布高送轉方案。這意味著二者結合使其股價漲幅更為突出。
並購重組和高送轉似乎成為了次新股的標配。那麽隨著IPO擴容,次新股數量增多,若每家次新股都發布並購重組和高送轉,這在二級市場上引發的效應是否會減弱?
1月20日證監會稱將進一步加強並購重組監管,持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重點遏制“忽悠式”、“跟風式”和盲目跨界重組,引導資金更多投向有利於產業整合升級的並購重組。“這改變了市場的預期,意味著監管層在IPO和再融資之間尋求一個新的平衡。再融資尤其是規模特別大的定增項目審核會更為嚴格。從統計來看也是如此,融資規模特別大的申請,其審核周期會特別長。”
這意味著市場會對次新股發出的定向公告更為謹慎,機構投資者對項目過會的預期、過會的概率有更為認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