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監管風暴升級:再融資變局在即

定增市場的監管風暴貫穿了整個2016年,針對發行價格、募資用途等監管全面收緊。高壓之下,定增市場全年的融資規模依然創下歷史新高,近乎為同期IPO融資規模的十倍。然而,股權融資這一格局或在今年生變。

證監會1月20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資目前存在過度融資、融資結構不合理、募資使用隨意性大等問題,下一步將對頻繁融資、單次融資金額過大等采取限制措施。同時還提及,現行再融資制度運行已超十年,有必要予以優化和調整。有投行和機構人士分析稱,再融資年內或將迎來規則和監管的較大調整,融資總量會受到一定調控和限制;非公開發行首當其沖,發行條件或會提高,“無門檻”時代或將終結。

定增監管力度有增無減

2016年,非公開發行的再融資延續此前勢頭,總融資額再創歷史新高。盡管依然在瘋狂生長,但處於監管風暴中的定增市場卻呈現了新的變化。

申萬宏源證券統計,2016年定增市場募資總額15806億元、同比增加16.18%,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共發行有746宗非公開發行、同比下降12.85%,但仍處僅次於2015年的高位。

具體來看,去年2月至4月發行規模逐月遞增,在5月份時明顯回落;下半年起,募資規模逐月穩中提升,但四季度時反而降至月均發行50宗、募資1059億元的全年較低水平。定增市場的震蕩走勢,與貫穿全年的監管風暴有直接關系。

根據本報此前報道,針對定增的監管從去年初起轉變風向,首當其沖的是發行價格的管控。監管層以窗口指導形式鼓勵市價發行、壓縮價差形成的套利空間,定價發行的限制逐漸增多。在三、四月份期間,多家上市公司定價發行的定增方案中,出現過“七折底價”的規定。5月,監管層取消跨界定增的傳言發酵,引發市場震動。證監會隨後出面表示當前政策並未變動,但關於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監管驟然收緊,互聯網金融等特定行業的再融資緩行。

從去年年中起,募投資金成為監管重點。借殼新規6月公布,類借殼遭到全面圍堵。同期發布的相關問題與解答還強調,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配套募資不能用於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此後,多位投行人士曾向本報透露,已對所負責定增項目中補流、償債等募資用途進行調整,或縮減規模或直接刪除;此外,對非資本性支出的審核也開始強化。

一系列的調控和監管接連出臺,收效明顯。去年定增項目的統計顯示,競價發行的項目數占比40.75%、同比大幅攀升47.69%。定增折價率明顯下滑趨勢,單月競價和定價定增平均折價率分別為9.06%、27.37%,同比下降48.6%、43.82%。競價發行的定增折價率下降的更明顯;2016年一季度時平均折價15.79%,至年末時平均折價率不足5%。此外,全年還有600多個定增預案有修改記錄。下調募資額成修改主流,累計有247個預案下調募資規模或刪除募投項目,平均下調幅度為20.27%。

某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還向第一財經透露,監管力度當前仍未有減弱之勢;除了維持此前收緊的各項調控外,自去年四季度起批文下發開始放慢。其透露,目前從再融資過會開始計算,至批文下文要間隔兩至三個月。

再融資持續高壓,而IPO從2016年11月起全面提速,監管趨勢將進一步分化的市場預期興起。此前更有傳言稱,將取消非公開發行的再融資。2017年1月20日證監會例會上,再融資下一步的監管方向終於逐漸明晰。

證監會總結稱,上市公司再融資目前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部分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融資結構不合理,募集資金使用隨意性大、效益不高等。2016年以來,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再融資監管,嚴格審核並嚴格規範募集資金投向,多家上市公司知難而退,撤回再融資申請,調減再融資金額。

“下一步,我會還將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單次融資金額過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現場檢查制度,督促保薦機構對在審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進行複核。”證監會發言人指出。

上述投行人士對此表示,去年再融資項目的規模同比已經出現收縮,市場許多項目會主動砍掉部分規模。但對頻繁融資、單次融資金額過大的界定很難統一,預計監管層不會直接限定規模,對不同類型企業仍以窗口指導來進行調控。

上海某券商投行部執行副總表示,雖然現行條例中未有明確規定,但目前定增上會審核時,若融資規模超過總資產、總營收等指標時也會被問詢。其預計,監管層此次提出的限制措施未來仍會“一事一議”形式落地。

有參與再融資項目的機構人士也表示,2015年股災期間再融資一度有50億元規模限定之說,但證監會並未對此有官方回應,而待市場穩定、再融資重啟後,這標準就被打破。監管層此次明確對頻率和規模進行管控,2017年定增市場大概率會同比下降,但縮減幅度還有待觀察。該人士還表示,相比其他再融資工具的規則,非公開發行或許會從財務指標、融資頻次等方面進行調整和限定。

再融資變局在即

證監會在此次例會上,還傳遞了更為重要的監管信號。市場人士預期,再融資年內或將迎來規則和監管的較大調整,融資總量會受到一定調控和限制;非公開發行首當其沖,發行條件或會提高,“無門檻”時代或將終結。

證監會表示,現行再融資制度從2006年開始實施,至今已逾十年,有必要對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評估,予以優化調整。總體考慮是嚴格審核標準和條件,解決非公開發行與其他融資方式失衡的結構性問題,發展可轉債和優先股品種,抑制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行為。

上述所提及的運行十年前的再融資制度,主要由兩部法規組成。其一是證監會2006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該辦法首次提出非公開發行的再融資方式;其二是2007年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明確了發行相關細則。2014年時,證監會再發布《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再融資制度進一步完善。

此後,定增進入了爆發式增長,並取代了配股、公開發行成為當前最為主流的再融資方式。2014年以來,定增融資規模占再融資規模比重均超過97%;2016年定增融資規模達到同期IPO募資規模的9.6倍。

非公開發行的崛起,是A股市場體量壯大的必然結果;但值得註意的是,寬松的發行條件,是刺激定增爆發的關鍵因素。

目前,無論是《管理辦法》還是《實施細則》,均未對非公開發行的財務指標、發行規模和頻率等做出規定。與其他再融資發行制度對比來看,配股需要上市公司連續三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配股總數不超過總股本的30%、距離前一次配股間隔不少於1個會計年。公開增發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財務狀況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且同樣需要符合三個會計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

“定增之前沒有門檻,可能很快會有調整。配套募資在當前的基礎上,還會有進一步的限定。”上述投行副總透露,目前業內已有傳言稱《管理辦法》會就內容修訂征求意見、對定增發行標準進行細化,但這一說法尚未有官方回應。從當前的監管表態來看,今年再融資市場在規則和監管上會迎來較大的調整,再融資的融資總量年內或會受到控制。其用意是為IPO讓路,兩種融資形成新的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