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融資4億美元,掌控8000萬信用卡用戶,他說,好的商業模式設計不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7/0119/160934.shtml

融資4億美元,掌控8000萬信用卡用戶,他說,好的商業模式設計不來
李曉霞 石慧 李曉霞 石慧

融資4億美元,掌控8000萬信用卡用戶,他說,好的商業模式設計不來

“沒有哪一個公司,最早的商業模式就是最終成功的模式。”

2016年12月27日,2016年度創業家獎獲得者,51信用卡創始人兼CEO孫海濤在中國領先的創業直播平臺黑馬學吧做了一場分享。

2016年9月,擁有8000萬信用卡用戶的51信用卡先後完成C輪、C+輪共計3.94億美金融資。2016年51信用卡旗下的信貸撮合業務規模超100億元。51信用卡已成互聯網金融新晉獨角獸公司。

此前,創業家&i黑馬采訪孫海濤時得知,宜人貸能赴美上市,51信用卡亦有貢獻——宜人貸許多借款訂單來自於51信用卡。顯然,助推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上市的孫海濤,有信心把51信用卡帶到資本市場。這也是他參加千里馬計劃的原因。千里馬計劃是創業黑馬舉辦的擬上市或新上市公司創始人研修班,銀科控股、榮泰等新上市公司創始人都是千里馬計劃的學員。

“不裝不端有點二”是黑馬的精神,在孫海濤身上也有充分的體現,他無論接受采訪還是跟創業者做分享,都知無不言,從不忌談自己曾經迷茫的過去。

他2004年開始創業,幾次探索都沒能達到想要的高度,直到創立51信用卡。

孫海濤看來,51信用卡能夠活下來並發展壯大完全是走了“狗屎運”。他第三次創業從信用卡賬單管理切入,純屬“歪打正著”:因為連續創業把錢花光,只能靠幾張信用卡來維持生意。他自己需要一個管理信用卡賬單的工具。這確實切中了2億信用卡人群的剛需,快速俘獲用戶。

但很長一段時間內,51信用卡都在商業模式的黑洞里橫沖亂撞,苦苦尋覓不到出路。直到與宜信(宜人貸)合作,才豁然開朗,完成了從信用卡賬單管理工具到自己做網貸信息平臺的轉變,並最終自建平臺完成理財、借貸、分期的商業閉環。這一步殊為不易,用工具積累海量用戶,廣告變現是比較容易完成的閉環,但從工具做到交易,自己做金融,成功者不多。

當然,這其中確實有運氣成分——趕上了中國消費金融的爆發。中國老百姓的小額信貸需求長期被壓抑,沒有房車等資產抵押難從金融機構貸到錢。銀行雖然也陸續開通了信用貸款服務,但服務不方便、額度不夠高、需要用戶擁有同一家銀行的儲蓄卡等門檻攔住了很多用戶。2014年以後,以51信用卡、拍拍貸、趣分期、分期樂、銀客集團等為代表的新生消費金融公司,用互聯網強調用戶體驗的理念吸引和服務這些人群,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形成新的規模風控模型,市場需求釋放,只要有流量和用戶都有賺錢的機會。

精彩語錄

“沒有借過錢的人,第一次借錢體驗很微妙:原來他以為借錢利息比較高,付過利息之後,他發現都沒有買一杯咖啡的錢多,反而他向任何一個人借一筆錢都得欠人情。”——51信用卡創始人孫海濤

以下內容綜合了孫海濤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和在黑馬學吧分享的內容,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一上來就能賺錢不一定是好的商業模式

我2004年開始創業,到現在有13年了。

大學畢業後我先去了一家(做)鋼鐵行業ERP軟件的公司,做軟件推銷員。同樣一款軟件,賣給小公司是3萬塊錢,賣給大公司可能是30萬,要做針對開發。

我的業務能力一般,就把時間花在理解產品和客戶上,研究怎麽讓兩者更好地結合。我後來做CEO的特點也是把時間花在產品上。

在這個軟件公司幹了兩年之後,有一次我跟一個同學從杭州坐火車去上海,印象特別深,我們總碰到攜程發的小卡片,(卡片可以)買票、開房間。我覺得這樣都能上市,那上市容易啊,有了這樣的幻覺。

我們馬上就辭職了。當時7個同學,每人出幾萬塊錢,我當時出了8萬元,成立了一家公司,註冊資本是50萬元。最後有一兩個同學離職和我一起創業。最早的想法是做拼車,四個人在杭州拼一輛出租車到上海去。但馬上發現,這是不合規的,我們就停了。

後來偶然做了一個地圖項目,叫E都市三維地圖。我們用3D的方法把城市里的房子畫出來。未來虛擬世界里的每個房子都和真實世界里的房子一一對應,可以有些商業想法,現實里的房子可以出租和買賣,虛擬世界里的房子也可以。

那時初生牛犢不怕虎,以為這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現在,打死我也不會這麽做。

(當時)我們花了很低的成本雇了很多人,先拍照,再畫出來,拼成地圖。後來有很多小城市的人找我們幫畫地圖,給30-50萬元。我們發展了一些加盟商幫著售賣。到2007年,我們畫了50-60個城市,賺了一些錢。

即使在今天,地圖的商業模式在全世界範圍里沒有一個成功(賺錢)的。換句話說,地圖是一個服務,很難賺大錢。加盟和代理的方法,長期來看也不靠譜。

這家公司是我創辦的所有公司里最順利的一家。我們融了錢,一年做了幾千萬元銷售額,但我內心深處覺得這家公司沒有真正的價值,沒有可持續的賺錢模式。

那時的想法是,利用地圖再創辦一家新公司,選擇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於是做了第二個項目,叫69房產,就是房途網的前身。那個項目今天來看就是愛屋吉屋,本質上是無門店的(房產)中介。2007年底房地產還很熱,中介公司很賺錢,房產交易的金額非常大,傭金也非常多。

我以為我有創業經驗,有投資,能很快做起來。但我們遇到的致命打擊是,2008年上半年房地產調控,市場特別冷。後來發現經紀人模式沒辦法賺錢,就調整成房途網的模式。過去想通過經紀人模式顛覆傳統中介門店,最後發現顛覆不了,那幹脆改成服務你,伺候你,以經紀人為中心,給他開一個網店,讓他經營房源。2007年到2011年,用這樣的模式茍且幹了幾年。這四年我很痛苦,之前慷慨激昂想做的東西沒做出來,收益也很低。這個項目當初預期最高,以為很快可以成功,結果死得最快,耗費我們的青春最長。

衡量一個好商業模式的重要指標:環節越少越清晰

我們做的房途網,在第一年是杭州本地知名的網站。我們把一些產品做到了極致,包括每天在房管局成交的每一套二手房,什麽戶型,多少錢,全都抓取下來,整理好,放在3D地圖上去看。

我們當時想了兩個突破口,一是做二手房,二是做租房。後來想了一下,租房是符合多數用戶需求,二手房是單個交易金額高,但用戶少。杭州一天成交的二手房大概也就50-70套。

beb8bfc72ee9f568271fc10980926ff0

*房途網地圖找房

如果按互聯網思維看,肯定是選服務人多的方向,所以我就選了租房。剛好有一個合夥人曾做過小貸公司總經理。我們就想了一個主意,讓租房子的用戶按月付(租金),不用半年或季度付。那時想到信用卡,設計了一個產品叫租房寶,用信用卡付房租。因為房東沒有POS機,所以我們做了一個在互聯網上支付的方案,向銀行證明這筆交易不是套現。但長期看,這個模式是小需求,最後導向是套現。

但這讓我找到了一個商業模式突破和創新的機會,我開始關註信用卡,理解信用卡。

我印象中人生第一筆最大的信用卡貸款是推銷過來的。(當時)我三張信用卡額度才8萬塊錢,銀行打電話說可以給我18萬現金, 不占2萬額度。18萬,36個月分期,一個月僅需還6千。因為我連續創業把錢花光了,只能靠幾張張信用卡來周轉經營生意。我一想,多18萬可以提前還公司欠款,賬戶也會很寬裕,就要了這筆錢。直到4個月前我才把最後一筆貸款還清。

因為經常用(信用卡),信用卡賬單放在郵箱里,沒人管它。我希望有一個東西能方便我進行賬單管理,提醒我每月欠多少錢。這些數據(從商業上講)又很寶貴,包括了你各種信用卡的額度、還款日、每一筆消費的類型和金額。我關心這些數據的核心價值,想做一個賬單,它直接綁定App,快速把郵箱里的賬單自動抓取出來,整理好,告訴用戶什麽時候要還多少錢。

公司資源已經不夠了,我和合夥人商量,把公司一拆為二。我帶著原來公司的五六個人,待在酒店里,一個月開發出了51賬單(51信用卡管家前身)APP。產品上線前,說實話我們誰心里都沒底,因為需要綁定郵箱,然後系統才能自動把賬單整理出來。這種做法用戶會不會同意,不得而知。還好推出後,馬上得到很多用戶響應,接著也拿到了薛蠻子的天使投資。

我之前有大量的猜想,是不是一上來就能很快賺錢的模式是差模式?一上來不賺錢但能高增長的模式反而是一個好模式?51信用卡管家App,一直在融資,也沒有盈利模式,跟投資人講的一些盈利模式最終也沒有實現。但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它符合好的商業模式的特征。

第一,創造了價值。幫用戶管信用卡,別人認為短期無利可圖,但積累了很多用戶數據。這讓我在面臨很多外部質疑時,始終認為把錢拿過來,換成用戶數據是正確的。

第二,純工具、技術型的公司,不一定需要很多人和資源。我總結了一個創業的感悟:自助者天助。你做一件事,只要和用戶互相認同,就可以成功運轉。我不需要找任何一家銀行去談合作,不需要和網易、QQ、新浪郵箱去談判,讓它們支持我。

持續轉型是創業者內心消耗最多的環節

沒有哪一個公司,最早的模式就是最終成功的模式,這是不可能的。

最早想的模式,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一個腿,在創業過程中不斷調整突破,摸到身體的部分。整個過程就是發現大象的過程。每一個階段,創業者在找,增長是不是遇到瓶頸了,功能是不是不夠好,對用戶的模塊夠不夠,要不要加入一個盈利模式,要不要開始追求賺錢,能不能向用戶收費,找誰作為合作夥伴……這些重要的思考,本質上都是在想未來應該怎樣。

創新型的創業者,特別是領先的創業者,壓力很大,他沒有路,他要在已有的路上找到下一步怎麽走。持續轉型,這是考驗一個創業者心智的過程。如果轉型次數過多,或者每個方向淺嘗輒止,最後後悔都來不及。這是難度最高的環節。

作為一個創新型公司,大膽找到自己的路,走出來,都是令人尊敬的。不管你是初級創業者,還是高級創業者,任何一個未知領域的創新成功率都很低。大部分的創新都是不必要的,都是你自己想象出來的,但它一旦成功,價值巨大。

有時候我被人家跟隨,我進了一個坑,比較快爬出來了,決定不做了,發現競爭對手馬上推出的東西,跟你放棄的東西是一模一樣,他們可能會在這個坑里爬很久。

bb5a1e2673a67c5fd1dab7cd31f0ccf5

兩年半前,我做51錢管家,它自動整理你的淘寶賬戶、信用卡賬戶,分析你在寵物身上花了多少錢,吃飯花了多少錢等等,我認為這是顛覆性的,美國也有一個類似的應用。但做了三四個月以後發現不行,這在中國可能是一個偽命題。美國人要報稅,需要記錄這個,中國人沒有報稅這個需求。

另外,你想想看,記賬的人的特征是什麽?他們都精打細算,能夠轉化的業務只是理財,要從他們身上賺錢非常難。現在做記賬的公司幾乎都在尋求轉型。

這個產品就誤導了其他創業者,當我決定不幹51錢管家的時候,其他人投了很多錢去做。

盈利模式設計不來,到時間就出來了

我發現所有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像騰訊、Facebook、谷歌、阿里巴巴,早期都沒辦法賺錢,如果有好的方法賺錢,所有人都會來做這件事,可能就是不好的商業模式。這時候真正在乎產品、懂得價值的人極少,當你模式長成,別人進軍已經晚了。這是我對好的商業模式的看法。

沒有固定的商業模式,本質上是考驗你對行業、用戶需求的理解,能否與時俱進,探索到用戶的強需求。即使做一些弱需求、偽需求,總有人去用,這會讓你有一種錯覺,認為你做的東西是有價值的。這很危險。

探索盈利模式是急不來的,因為它不是你設計出來的,你找再多人去論證都沒有意義。只有當你有足夠的規模,時機到了,即使你想不到,你的合作夥伴、投資人,都會給你提建議,讓你知道原來這樣可以賺錢。

從我自己的案例來講,2013年那會兒,我印象中後臺每天新增的用戶數據可能有500多萬,潛意識中感覺這個公司很有價值,但還是無法賺錢,很難受。然後就開始做了很多嘗試,其實,現在回頭看,在商業化探索上我們走了很多彎路。

我們早期做信用卡優惠購物,甚至想做團購,花了半年時間折騰了,發現這是一個低頻需求,或者說不適合我們的人群。51信用卡三分之二的用戶是男性,大部分活躍用戶都有三四張以上的信用卡,對省錢需求不高。

轉機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我們嘗試了幾件事情。

我們幫廣發銀行做線上辦卡業務,增長很快,銀行一個季度的發卡目標,我們一個月就幫它實現了。那時候,一張卡合下來(可以賺)50-100塊錢,當時用戶有3000萬吧,一天有30-50萬元的營收。我有了如果不燒錢可以活下來的安全感。

後來,有投資人跟我說,你做貸款吧,甚至還有投資人說,你不做貸款,我就不投你。長期來看,他們想法是對的。做信貸業務是我們最顛覆性的業務轉型。

真正開始,是與宜信合作的一個產品,叫瞬時貸。宜信創始人唐寧從我創業開始就一直希望投資我們,但最終沒有投進來。最後一次談投資沒談成,我跟唐寧說,你派個人跟我們談業務合作吧。他就派了宜信的戰略總監陳歡過來,快速推進跟51信用卡的合作。

當時只是把它放在“51信用卡管家”APP一個二級頁面上,也不敢幹擾其他產品。

整個流程是這樣的:宜信負責設計風控規則,並以策略的方法部署在“51信用卡管家”的環境下面,我們負責實施,用戶在APP上進行申請後,我們將信貸用戶的訂單提供給他們,宜信通過電話做一次審核,然後把錢打過去。

產品上線後我們也不當一回事兒,沒想到響應度非常高,每天都有1000多人去申請借款,金額三到六萬元,一天有一兩百萬元貸款通過我們放出去,漲得很快。

不跟用戶見面,在線審批借貸三到六萬的額度,這是很大膽的行為。那時候互聯網哪能借這麽多錢,只有阿里的小貸業務借錢給賣家,手續複雜,需要視頻驗證等。瞬時貸的理念非常先進,它通過賬單的數據加上用戶在線交叉印證來防止欺詐。向陌生人借款,當時只有這個模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網貸行業的標配。

最重要的是,(在“51信用卡管家”APP上的)借貸用戶質量很高,因為這些人都有信用卡賬單,已經被銀行驗證過,所以給這類人群放貸,風險較小。宜信之所以與我們合作,也是看好51信用卡的用戶。我們則收取一點傭金,但收入比信用卡辦理業務要高很多。

過程中,我們想要自建金融服務。

最早的金融業務負責人來自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她是傳統金融業出身,為了保證安全,給用戶設置了很多門檻和流程,比如讓你多填一個家里人的資料。在互聯網人的理念里,要盡可能讓用戶減少操作,比如要家里人的聯系方式,只要用戶同意,他把通訊錄授權給我,後臺自動抓取。

金融基因跟互聯網基因結合挑戰很大,金融追求安全第一,互聯網強調用戶體驗第一,這兩波人在一起幹活,基本理念有很大的沖突。

這一年時間里面,我不斷地引入、調整、沖突、融合,最後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金融團隊,開發了一個叫“51人品”的網絡借貸信息服務APP。我們的優勢在於客戶是我們自己的,不用買用戶,可以定更低的貸款利率,吸引新的信用卡用戶。

51信用卡的用戶一個月被銀行扣除30億元的生息費用,背後的生息資產是多少?3000億元。理論上這都是可以挖掘的。息差定的越貴你的人群就越小,銀行為什麽能做3000億元就因為它(利息)很便宜,你要是(把利息)也定很便宜,你就可以爭取到用戶。

我們目前有三四個信貸產品,差別很大,最主力的產品是12個月左右的分期,另外還有6、18、24個月。去年底,我們並購了99分期,整合成一款新產品——給你花,是針對沒有信用卡的人群開發的,借款金額3000元-5000元,還款期為半年。

資產端供給方面,我們與六七個城市商業銀行進行合作。在銀行生態里,銀行有牌照和業務能力,在資金方面有巨大的實力,而且銀行可以把客戶征信情況反饋到央行的征信系統,這些都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

我們現在要做金融科技公司。這並不是“換湯不換藥”,把金融服務變成金融科技。我們要拿優勢資源去跟金融機構合作,一開始是流量的導入,進一步可能在數據、風控層面合作。   

當下,中國信用卡活躍人群2億不到,所以我們的野心更大,要做2億人以外的生意。

51信用卡 孫海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