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财网 » 第三维 » 正文 砸钱“买人” 寿险业“聘才”黑幕重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6099.html

尽管目前寿险业正在不断创新各种销售渠道,但是以“人海”战术为基本原则的个险销售渠道依然被各家寿险公司所倚 重,于是“聘才”这种发展销售团队的模式出现。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从相关渠道了解,“聘才”背后暗藏重重黑幕。
畸形

“聘才”是近年来我国寿险业较普遍的一种人员引进手段,主要针对新加盟的营销员,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高额财务支持(俗称“聘才费”),其目的是在短期 内迅速扩张营销队伍,实现保费快速增长。这一模式引起部分地区保监部门的关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业内“聘才”行为日渐普遍,且有畸形发展趋势,突出表 现为聘才费用飞涨、人员流动频繁、公司经营短期化、投保人利益遭受侵害等。

甚至有部分地区的保监部门直言不讳地称,对机构而言,畸形化的“聘才”就像“兴奋剂”、“强心针”,虽能实现人员和业务的快速膨胀,但“聘才”过后 大都迅速归于沉寂,有的甚至经营陷入瘫痪。对整个行业而言,畸形化的“聘才”更是破坏了有限的行业资源,动摇了发展根基,遗患无穷。

说到“聘”,自然就要有“聘礼”,现在的“聘礼”行情是多少呢?本报记者从某发达省份保监局了解到,据初步统计,该地区各寿险公司“聘才”费用两年 间平均上涨了近2倍。以2007年度和2009年度业内平均“聘才”水平看,2009年机构引进一位营销总监要一次性给付“聘才”费用5万元及各项后续财 务补助,比2007年度的成本增加近4万元。与此同时,“聘礼”费用名目繁多,有“握手费”、“启动费”、“特殊人才费”等,而且开价越来越高。

据介绍,“聘才”活动原先常见于新公司、小公司。这类公司处于发展初期,为快速站稳脚跟,通过“聘才”大量引进同业搭建队伍,实现快速成长。但从现 行情况看,“聘才”活动已延伸至整个行业,老公司、大公司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弱体机构较多等问题,也都竞相开展各类“聘才”活动,用 以扶持弱体机构,帮助其充实营销团队。如某家寿险公司开业已5年多,从去年起又重新推出大规模“聘才”政策。

而值得注意的是,“聘才”活动已呈现出从个险渠道向其他销售渠道渗透发展的趋势,尤其在银保渠道,“聘才”活动似乎更趋激烈。

恶果

某地保监局在一份交流材料中用“行为混乱不堪”、“积重难返”等词语来形容当前的“聘才”情况。并称,早在寿险行业起步初期,“聘才”对于公司吸引 优秀人才,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和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当前各公司“聘才”模式已偏离了预想的轨道。

对于“聘才”的恶果,在上述这份交流材料中,该保监局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一些机构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主体,根本没有耐心自主培养营销队伍,而是完 全倚重“聘才”政策,使“聘才”行为不仅带有明显的短期化性质,而且对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也没有任何贡献。部分公司甚至以投机心理开展“聘才”活动,沿 用大进大出模式,而非深耕细作,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该地区近几年新进入市场的寿险公司,其营销人员90%以上均为“聘才”。其次,公司间通过“聘才”相互挖角,有的甚至将同业公司营销团队整 个端走,严重冲击了同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其结果是钱越花越多,人越挖越少,素质越聘越差,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本报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在制订“聘才”政策时动机不纯,一些基层公司旨在招人而非选材,未把好“进人关”,导致“聘才”人员的低素质和高脱落。部 分职业“跳蚤”拿到“聘才”利益后就主动离司。有的引进人员实际能力偏弱,远达不成协议要求的业绩,导致被动脱落。

另外,由于方案制定不合理,部分机构出现聘才费用、佣金、现金价值、方案激励总和高于保费的结果,导致“聘才”人员中短期经营行为和自保件套利问题 严重,影响保单继续率,给公司造成后续经营管理压力。此外,“聘才”人员的高离司率使公司经营成本加剧。如某公司对“聘才”引进人员给予5000元到 3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贴,虽然协议注明,服务未满两年离司的,应退还该津贴,但实际未有成功追回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28

金管局:買人債可平衡風險

1 : GS(14)@2017-07-04 08:03:55

【明報專訊】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在債券通投資者論壇上表示,自2011年開始,外匯基金投資內地債市,成為投資組合一部分,亦是第一批參與債券通的投資者,而與美元資產相比,人民幣債券與其他資產的關聯度較低,在量化寬鬆(QE)影響到股債上落的環境下,能夠起到平衡作用,而有關配置在過去幾年大幅增加。他又指出,無論從實際回報或是經風險調整後回報角度來看,中國債的收益都較其他地方高,符合外匯基金「保本先行,長期增值」的原則。

中銀或下月推「債券通」概念產品

余偉文亦提到,境外投資者透過債券通可以直接由內地交易商取得報價,不需透過內地代理行,而實益持有人在多級託管制度下的權益亦被內地監管機構所認可,相信未來能成為在岸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渠道。

中銀香港資產管理固定收益投資官阮卓斌表示,公司冀8月推出含有「債券通」概念的產品。他表示,由於現時債券通尚只允許機構投資者參與,料短期零售投資者只能通過基金等產品形式參與債券通市場。阮卓斌續稱,根據過往經驗,境外投資者約90%購買中國國債或政策性銀行債券,對於企業信用債參與度不高,中銀香港資管現時正研究債券通下值得投資的高收益企業債券,冀未來會將其納入相關基金產品中。

阮卓斌認為,債券通對於投資者是多了一個選擇,令投資渠道更具彈性,可以在點心債、境外美元債及在岸債券市場間根據即時匯率選擇成本與回報更好的方法。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558&issue=20170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