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已經走過三年,總體上實現了初衷,接下來如何改?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取得更多可複制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而要明確下一階段的重點目標任務,必須要對照最高標準、查找短板弱項。
短板弱項在哪里?
從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之時起,負面清單、單一窗口、證照分離、自由貿易賬戶等名詞瞬間成為熱詞,也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上海自貿區甚至全國。
三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在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貿易制度體系、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總體上達到了三年預期目標,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制度創新也轉化為了紮紮實實的經濟增長動力。
上海自貿區以浦東新區1/10的面積,創造了浦東新區3/4的生產總值;以上海市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產總值。上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應勇說,這反映出制度創新而非優惠政策是驅動經濟長遠發展的持續動力。
但是,在上海自貿區建設三年總結評估中,也提出了一些突出問題,比如改革舉措系統集成不夠、擴大開放壓力測試不夠、對標國際最高標準不夠、支持“走出去”作用發揮不夠等,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強調,要根據這些方面,深化研究、拿出舉措、抓緊解決。
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基於對照最高標準。“我們選擇了國際最高水平的自貿區、最有代表性的自貿協定、部分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做了分析。”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說,總體上看,上海自貿區3年中已經形成了與國際通行規則相一致的管理理念和基本框架,但是些領域存在差距。
接下來自貿區的改革,將針對上述短板弱項,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就是要進一步強化改革措施系統集成,加強上下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圍繞過去3年來已經形成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努力建設開放與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
意味著未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的改革將不再是一條一條的,而是一個改革包,這其中既包括針對某個問題的改革突破,也包括具體操作流程優化再造、風險防範等。
此前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已經凸顯了改革措施系統集成的的必要性和影響力。
單一窗口是國際通行的貿易便利化措施。上海於2014年2月啟動試點,整合以往相互獨立的、“煙囪式”的申報監管系統和窗口現場業務,實現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提交申報、“一站式”辦理,監管部門通過單一窗口反饋辦理結果、共享數據信息。
經過了1.0、2.0、3.0版本的改革推進,截至2016年底,上海單一窗口已形成兼具監管和服務特點的九大功能板塊,與22個部門實現對接,服務15萬家企業。平臺上應用項目達到33個,覆蓋口岸通關各環節(運抵、申報、查驗、支付、放行等);並伸延到貿易管理環節(貿易許可、原產地證、出口退稅),還擴展到了物流環節。
目前,上海口岸95%的貨物申報、99%以上的船舶申報通過單一窗口來辦理業務,貨物申報數據項減少1/3,船舶申報數據項減少80%,已經成為全球業務處理規模最大的單一窗口。
而且,整體運作效率大幅提升。
上海元初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承接了英國本土服裝品牌NEXT的清關業務。“每天有一兩千個包裹,報關單大約是五六十票。”元初物流信息部經理郁雄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單一窗口”制度啟動之前,沒有半天一天時間,肯定做不完這麽多票,如今只需要半個小時。
上海建立的這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還受到李克強總理的點贊。2016年11月第四次考察上海自貿區時,李克強說,在當前全球進出口貿易嚴峻的形勢下,上海單一窗口建設為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打造了新亮點,要進一步拓展功能、擴大範圍,“爭取撐起半邊天”。
這種監管部門之間的協同,改革的合力,在接下來自貿區的改革中,將得到進一步的強調。使得自貿改革從“單兵突進”走向集成化、系統化,讓制度創新形成集成效應。
上海暢聯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上海自貿區幾乎所有的貿易便利化試點,公司總裁徐峰說,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大,但暢聯最近三年都實現兩位數增長,就得益於海關和國檢的大量便利化政策。
“事實上,自貿區還有非常多需要深化改革的內容。”有專家表示,比如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包括了國家安全審查、準入前國民待遇、擴大開放措施等等,但目前這個體系還不完全,還需要解決準入後的環節。
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第15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這其中,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是重點重申的原則和要解決的問題。這次的政策措施以此為重點,不光強調準入前的投資環境,而且重視準入後的投資環境。
成為改革創新孵化器
從2013年至今,自貿試驗區已經從1家變成11家,上海自貿區依然承擔著重要的改革功能。新階段尤其要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要求?
“可複制、可推廣”一直是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基本要求,三年多來,已有100多項改革創新成果分領域、分層次在全國複制推廣,發揮了服務全國“試驗田”的作用。
比如,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已於2016年10月1日在全國實行。
上海自貿區54項擴大開放措施中有27項複制、推廣到全國,其中22條被《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采納,5條服務業開放措施由國務院發文明確在全國複制推廣。
此外,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已將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匯等15項措施在全國複制推廣;銀監會已將離岸業務經營授權等4項措施推廣到其它三個自貿試驗區;保監會已將保險業簡政放權等措施複制推廣至其它三個自貿試驗區。
而接下來,韓正強調,創造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努力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孵化器”。
要形成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也要求上海自貿區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努力建立開放度最高的自貿試驗區並進行必要的壓力測試。
朱民表示,上海自貿區接下來就是要主動承接更多更大的壓力測試,減壓負面清單,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有序開放,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便利化制度,在提高風險防控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市場開放。
“最有代表性的自貿協定負面清單的條數平均是25條左右,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相對來說還比較長,要進一步減壓。”朱民說。
自2013版負面清單開始,自貿區里陸續還實施了2014和2015版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則從190項縮短到139項,又縮短到了122項。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當前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要對標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進一步深化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其中也要以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為抓手,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機構擴大開放。吸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將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總部設在上海,加快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
1月3日,位於上海自貿區的富達利泰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在基金業協會的註冊,成為了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之前,我國允許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的外資持股上限是49%。
能否有效防控風險,是檢驗自貿試驗區制度建設成敗的重要標準。過去三年多來,上海自貿區通過完善外商投資備案管理信息系統,持續深化金融宏觀審慎管理,較好地完成了壓力測試的任務。
應勇表示,上海自貿區以預判為先,對改革舉措實施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事前研判,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抓早抓小,努力排除可能和潛在的風險因素,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而進一步的開放程度,又取決於事中事後監管能力。因此,自貿區需要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守住國家安全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