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你離開世界的時候,網絡賬號里的信息怎麽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2/160805.shtml

當你離開世界的時候,網絡賬號里的信息怎麽辦?
尋找中國創客 尋找中國創客

當你離開世界的時候,網絡賬號里的信息怎麽辦?

但由於當前相關法律的空白,這些涉及隱私的信息數據還存在諸多爭議。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ID: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

“如果我死了,我的微信、QQ、微博賬號誰來處理?我支付寶里的錢怎麽辦?我遊戲賬號里面裝備怎麽辦?”當互聯網成為連接虛擬與現實的橋梁時,橋上站著的人開始擔心自我消失後帶來的數字遺產問題。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崛起,網民在虛擬世界留存的痕跡已經不僅僅是數據本身,其背後產生的經濟價值、情感價值,以及在網民過世後這些數據的歸宿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關註。而圍繞如何處理這些數字遺產,也催生了一些創業機會。

但由於當前相關法律的空白,這些涉及隱私的信息數據還存在諸多爭議。

直到2016年下半年,網絡虛擬財產、數據信息將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被寫入《民法總則》(草案)中,目前,草案已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審議當中,這也意味著未來互聯網用戶和互聯網公司,都需要重新開始思考針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和義務。

數字遺產身上的情感寄托

2015年4月,吳曉(化名)在大學宿舍燒炭自殺後,母親陳蓉(化名)再也沒能打開過女兒的手機和電腦,密碼封鎖了這個19歲女孩在互聯網上的大部分信息。

陳蓉沒法登錄女兒的微博,也不知道她過世前和誰在微信上有過聯系。

女兒剛過世時,這種封鎖對喪女心痛的陳蓉來說不是件壞事,但心情平複後,陳蓉很想知道女兒在網上留下的生命記錄,她並沒有把這些當做數據財產或虛擬遺產來看待,“只是她來過這個世界的一種證據。”

可無從得知的密碼,成了她通往女兒在虛擬世界的一道阻礙。對於只會用QQ和微信這類普通軟件的她來說,找到女兒留在網上的痕跡並不容易,最終她只能作罷。

兩年前,同樣以自殺結束生命的小曾,給親朋留下了在世時的聲音。他在B站上發布的6首二次元歌曲,直到現在仍有人點開收聽。打開他最後錄制的那支歌曲時,彈幕密密麻麻地彈出網友對這個小夥子的懷念。

雖然小曾再也無法和這些評論者互動,但他留在網上的歌曲仍然會被人們相互轉發,他的一個朋友留言表示,“聽著你的歌,仿佛你還在一樣。”

在國內,網絡上的聲音、照片、文字等數據信息,多數人將其價值歸於紀念。

在“網上入殮師”林東平眼中,逝者在社交網站上留下的痕跡仍舊會被其他人看到、關註、傳播,這種流動讓逝者的生命在互聯網上得以延續。

2011年,“IT男”林東平帶著“做產品”的思維,開設了“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賬號,通過搜集、整理過世者的社交記錄,為每一個逝者寫一篇小文。

大量的網友在這個賬號中或逝者的微博下點亮“蠟燭”表情,“逝者如斯夫dead”逐漸變成“一座微博墓園”。偶爾一些微博內容還會成為熱門話題。

在國內,密碼仍是唯一的“鑰匙”

事實上,逝者生前留下的數據信息除了情感價值,也正在為互聯網公司繼續創造著流量價值。但這些價值來源的所有權問題,依然面臨著法律界定上的模糊。

早在2003年,“以二進制的形式加以描述、存儲和傳輸的人類活動”作為一種文明成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數字遺產。作為一種無形財產,它既包括虛擬貨幣、遊戲裝備,也包含各類互聯網賬號和用戶創作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字作品。

但目前為止,這類“資產”在公民過世後如何處理在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目前的行業慣例是,個人賬號不能被當作財產處置,也不屬於法律上遺產繼承的範疇。

從2010年開始,逝者QQ賬號找回、遊戲裝備繼承、網店經營權歸屬等個體事件都成為過新聞報道的熱點,並引發了人們就數字財產、虛擬遺產的討論。

2011年,沈陽王女士的丈夫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她想要獲得丈夫QQ郵箱內保存的兩人的照片和信件,但由於不知道密碼,只好向騰訊公司求助,但與對方交涉後並沒有成功。

按照騰訊的規定,想要拿回密碼只能按照“找回被盜號碼”的方式操作,除了提供逝者本人的基本資料和聯系方式外,還需要提供號碼的使用資料、保密資料,同時還得邀請賬號內QQ好友為其“認證”,“但人都不在了,我上哪找這些資料?”

記者查詢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用戶註冊協議發現,賬號的所有權均屬於平臺所有,比如用戶註冊微信時,《騰訊微信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里規定:“微信賬號的所有權歸騰訊公司所有……初始申請註冊人不得贈與、借用、租用、轉讓或者售賣微信賬號或者以其他方式許可非初始申請註冊人使用微信賬號……用戶註冊微信賬號後如果長期不登錄該賬號,騰訊有權收回該賬號。”

這樣的服務協議導致一旦用戶死亡,沒有密碼的家屬將面臨無法獲得處置賬戶信息的權利。

在美國,雅虎郵箱也在服務條款中聲明,用戶對於郵箱的使用至用戶死亡時終止,之後郵箱會被凍結或刪除。但2005年,美國士兵賈斯汀·埃爾斯沃思在伊拉克陣亡後,他的父親向雅虎公司提出拿回兒子在雅虎上的賬號、密碼,以便獲得兒子的照片和郵件用以留念,遭到雅虎以侵犯隱私權予為由的拒絕。

士兵的父親將雅虎起訴,最終法官判決雅虎將士兵的電郵移交給他的父母。此案也推動美國互聯網公司對於數字遺產處理方式的改變。

比如,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不再凍結或刪除去世用戶的資料,而是將這些賬號自動變成“紀念版號”供他人緬懷悼念。

一些運營者開始向成熟體系傾斜

國內社交平臺的賬戶資產處理雖然有待完善,但一些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已經開始重視虛擬遺產的處置。

去年,我國首個針對網絡遊戲虛擬賬號所提供的公證服務出現,上海市寶山區公證處為巨人《征途2》網絡遊戲用戶提供遊戲賬號保全證據公證。凡是以真實身份註冊成為《征途2》網絡遊戲的用戶申請辦理賬號保全證據公證服務的,公證人員會詳細記錄玩家上網、進入相關網址和《征途2》遊戲的整個過程,可能進行攝像。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遊戲賬戶的公證並不意味著虛擬財產的繼承有了質的跨越,但在所有權人的認定上跨出了一步。

除了所有權確認外,一些互聯網創業公司在處置註冊用戶數據遺產時,開始向成熟的體系傾斜。

2015年,心理服務平臺“簡單心理”的註冊心理咨詢師朱瓊遭遇車禍去世,朱瓊服務的賬號被凍結後,預約她做咨詢的10位來訪者也面臨著無人可詢的現狀。

“簡單心理”一方面需要把咨詢師賬戶內的財產交割給家屬,另一方面還面臨安置來訪者的難題,“相比其他的服務平臺,心理咨詢的用戶比較特殊,咨詢師的去世可能給來訪者造成二次傷害。”“簡單心理”的創始人簡里里回憶。

由於國內相關的處理預案處於空白,簡里里連夜聯系了臺灣的專家,針對如何告知來訪者這一噩耗、如何評估來訪者的心理狀態、如何讓其他心理咨詢師接手等問題做了詳細方案。

在將10位來訪者安排妥當後,簡單心理將朱瓊去世的消息發布在了平臺上,她的賬戶頁面也設置成了一個紀念板塊,“這是平臺唯一一個開放留言的咨詢師頁面,一方面讓她的來訪者獲知這個消息,另一方面也讓親朋有一個悼念她的出口。”

朱瓊寫過的文章和朋友回憶她的文字都逐漸在平臺上開放,在簡里里看來,無論是朱瓊的賬號,還是其他具有數據遺產屬性的信息,都十分珍貴,不能一凍一刪了之,“都值得留下來,這是大家對她的一種紀念。”

虛擬遺產帶來的創業機會

隨著微信錢包、支付寶以及各類互聯網金融等和錢沾邊的互聯網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存放在虛擬世界的真金白銀是不能忽視的問題。賬號、密碼的保護和持有開始變得愈加重要。

去年,網友一則“如果我死了,我支付寶賬戶里的錢怎麽辦”的發問,讓人們不得不面臨“人死了,錢還在”的現實。

不少用戶擔心,年邁的父母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兒女在支付寶和微信中還存有資產。

支付寶也對此作出回應稱,繼承人可以聯系支付寶,公司客服會引導繼承人準備身份證、死亡證明、承諾書等材料,然後通過網絡上傳、快遞等方式給到支付寶,即可繼承賬戶里的財產。如果繼承人不知離世者有沒有支付寶,或者不知道離世者的支付寶賬號是多少,繼承人只要提供離世者的身份證號給客服,就可以查詢離世者名下到底有沒有支付寶賬戶。

也有網友存在另一種擔心,如果自己在多家P2P金融平臺上有投資理財賬戶,一旦他發生意外,家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這些平臺,他的財產也將永遠鎖在死亡賬戶中。

已經有創業者註意到這個痛點。去年10月,一個名為“與親書”的項目在武漢成立,產品針對互聯網用戶中有意外隱憂的用戶,為他們提供網絡資產線索托管與移交服務。

“與親書”的用戶可以在公眾號的頁面中,儲存管理相關線索,並留下用戶預留的緊急聯系人,團隊將通過多種方式持續關註用戶的在線狀態,比如用戶社交賬號是否更新、是否在平臺簽到打卡等,一旦確認用戶失聯,團隊將主動聯系用戶預留的緊急聯系人,完成網絡遺產線索的交接,並配合協助繼承。

產品公測階段,創始人徐祥鵬曾對用戶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在隨機選取的1000多個樣本中,擁有網絡資產的人中,30-40歲的用戶最多,占比為45.11%,且男性比女性多。各類網絡資產中,擁有電子錢包余額和理財產品的用戶比例較高,其次是賬戶、遊戲裝備和各類文件(照片、視頻、文章),“相對而言,大家更願意將和錢直接相關的線索作為托管對象。”

針對用戶對於平臺托管賬戶的隱私安全,徐祥鵬解釋,平臺只托管賬戶和相關線索,而不托管密碼,未來還可以引入第三方平臺增加安全性保障,目前已經有政府的相關機構前來尋求合作,未來的第二代產品上,也將用協議明確平臺對網絡資產的界定,強調平臺“移交線索”的功能。

對於項目的未來,徐祥鵬認為虛擬財產是大眾的痛點,但也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需要創業者隨著國家法律政策的完善一起往前推。

隨著虛擬貨幣、遊戲行業的發展,一個賬號上附加的財富價值也開始凸顯。早期註冊的QQ靚號也在網絡上出現叫價交易的情況;微信綁定銀行卡後,軟件也不僅僅是用於即時通訊和社交;遊戲玩家化不斷升級的賬號及購買的裝備都是實實在在的資產。

近幾年的民事案件中,各地法院處理了多起離婚夫妻要求分割遊戲裝備的案件,這類具有財富屬性的網絡數據,在面臨交割和繼承產生糾紛時,其數字資產的經濟價值開始在網民心中增重,但這些財產的權屬、價值評估都曾因法律的空白,使司法實踐難以推進。

今年年初,《民法總則》(草案)已經進入人大常委會的第三次審議中,網絡虛擬財產、數據信息作為民事權利寫入總則。這意味著,數據財產將明確受到民法的保護。

他山之石 | 各大互聯網公司“後事”功能簡介

1、谷歌

Inactive Account Manager(不活躍賬號管理),這項服務可以讓你來決定自己的Google ,Blogger, Drive, Gmail, Picasa Web Albums, Google Voice以及YouTube等賬號的命運,並促使你為自己建立一個截止日期。

如果所設定的日期快要來臨,你就無法進入賬號,這項服務就會給你發送一條確認短信,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你沒有回複,谷歌默認你已經死亡。當截止日期過後,這項服務會將你的照片、視頻或者郵件發送給你事先指定的聯系人。

2、Facebook

就Facebook而言,你有兩種選擇:你可以讓這家公司刪除你親人的賬號,或者讓他/她的賬號變為“紀念號”。當賬號變為紀念號後,任何人都不能再登錄,不過你親人的好友仍能夠發表留言。

此前,Facebook只允許好友看到紀念號用戶,現在這家公司決定為了尊重逝世用戶意願,在他們死後,維持他們的隱私設定不變。另外,逝世用戶好友還可以要求看死者生前“回首好時光”視頻。

Facebook在2009年推出了這項功能,當時剛好也是這家公司一名早期員工在一次自行車事故中不幸死亡

Twitter:用戶只能直接聯系這家公司,並隨附你的身份證和已故親人死亡證明來要求其關閉賬號。Instagram和LinkedIn 也是采取相似處理方式。

3、Outlook和Yahoo Mail

微軟和雅虎明確表示,它們不會分享用戶的賬號。不過,它們在收到請求後會關閉已故用戶的賬號。微軟已經推出了Next of Kin服務,如果你能提供證明,證明你與死者之間的親屬關系,以及死者死亡證明,這項服務將會把死者生前所有郵箱保存在一張DVD中發給你。

4、Dropbox

只要你的親人留下一臺跟這項雲存儲服務相連接的計算機就OK。如果沒有留下計算機,你可以嘗試聯系這家公司,要求其讓你進入親人的賬號,不過Dropbox並不承諾就一定會批準。

5、蘋果ID/iCloud

不幸的是,蘋果在其服務條款中有一項“生者不享有對死者名下財產的所有權”的規定。根據這項條例,蘋果賬號是不可轉移的,你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聯系iCloud客服來關閉死者的賬號。

網絡賬號 互聯網 信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