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評論】就地升級改造 是富士康也是中國制造的最好選擇

關於制造業的話題近年來尤為受到關註,“××跑了”的新聞不斷挑動著大眾的神經,這不,剛消停一陣的富士康又火了。

和軟銀共同在美國投資的新聞被曝光後,盡管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大贊大陸政府部門的高效,表示不會走,但外界對於這家企業未來的投資動向依然猜疑聲不斷。

曾經,“血汗工廠”是外界給富士康貼上的一個標簽。至今,一部分人依然把這家企業視為最開始那個從事低端制造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認為“騰籠換鳥”是它的最好歸宿。

另一部分人則將富士康視為拉動地方產業經濟的動力火車。無論對哪個地方政府來說,富士康的到來都能成為一劑政績良藥,帶動就業的同時也在拉動集群產業的蓬勃發展,深圳龍華就是很好的例子。

還有一部分人觀望著、依賴著富士康。作為全球代工制造業的龍頭,富士康已經不僅僅是單一制造領域的風向標,其上下集群產業中,百億、千億級別的企業不在少數。

而對於筆者來說,富士康幾個字還有另一種含義。

幾年前,筆者在擁有40萬人的深圳龍華富士康園區呆過一個月的時間,當時龍華給人的感覺:這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小縣城,生活便利、購物方便,人與人之間以各種錯綜的關系比如工友、朋友、戀人、家人相互依賴、相互依存。

如果不是工作使然,作為外人的筆者很難看出此時的富士康“正在搬遷”,在連續發生員工墜樓事件後,富士康一周內兩次宣布加薪,依然深陷輿論漩渦。然後,往西部搬遷的消息開始擴散。

但在龍華生活區內,沒有人願意相信這個消息,當地的工人曾告訴筆者,不願意走的原因是他們已經把這里當家了。

從1988年郭臺銘在深圳寶安區西鄉鎮黃田村設立鴻海精密有限公司開始,這座城市便成為這位臺灣企業家最為鐘愛的地方之一,“開放的移民城市有著無限的活力”,郭臺銘當時這樣解釋選址的緣由。他說,龍華一定會成為“全世界制造技術的聚合地、全世界創新研發的最前沿”。多年之後,奇跡真的發生了。這個在1993年僅有百多人的小廠變成了今天擁有幾十萬人的工廠集群。

要知道,搬遷一個工廠容易,但搬遷一個工廠集群甚至是產業集群,乃至一個城鎮的工人卻不那麽容易。

事實上,成熟的制造業工廠周圍往往存在一個產業集群和成熟的服務體系,工人以及產業集群不會僅因為一個城市能提供優惠的土地和低廉的人工就有搬遷的動力,因為一個城市的配套服務並不是短期內能夠形成的。中國的人工成本高於柬埔寨和越南等國,卻仍保持著競爭力,原因就在於此。

有人會質疑,如果制造成本趨同,富士康難道不能再造一個產業集群嗎?不要說跑去西部了,印度甚至是美國的投資不正在發生嗎?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之前道出了中美制造成本的實話,比如稅收、電力以及招商力度,美國現在確實舉國上下在力推恢複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但註意,這並不代表曹德旺“跑了”。

關於赴美投資的考量,曹德旺的原話是:按照生意戰略,福耀必須具備全球化供貨能力,才能生存,做玻璃的,都隨著汽車廠走。汽車廠去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

福耀赴美國設廠更多的是從戰略和資本的角度考量,而非簡單地憂慮國內制造成本的上升。

對於富士康同樣如此。

美國是目前大型電視系列產品最大的消費國,但是並沒有與此相關的大規模的生產基地。而近日郭臺銘卻在廣州投資了10.5 代8K顯示器,這是美國需要的高精尖產業。不難看出,在產業升級考量上,郭臺銘依然將大陸視為重心。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30余個科技工業園區,使命各異,但是在轉型升級的方向上,郭臺銘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從傳統制造業借助數字經濟轉向智能制造?如何積累制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並將其反向指導於生產?如何重新連接整合供應商、零組件、成品制造、終端用戶、采購、售後之間的關系?

可以看到,富士康這幾年一直在布局。除了自身轉型升級的需求外,這家企業更多的還是在看未來,比如未來的市場機會在哪里。

從8K的技術來說,不難看出,競爭梯隊中也多是在大陸的企業。包括京東方集團和深圳華星光電等企業在內,中國已經有了若幹家液晶面板制造商,並且都在建設新的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線。

那麽,對於富士康來說,跑不跑?去不去美國設廠?在筆者看來,不是可以一句話就能回答的簡單問題。事實上,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最紮實的成果,富士康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的一個縮影,它能夠就地實現轉型升級,將會是富士康以及中國制造最好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6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