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日報評論中國足球產業:市場泡沫潛藏風險

12月18日消息,《人民日報》今日刊發評論稱,瀏覽2016賽季中超聯賽的財務報表,10億元,絕對算是一個填補空白的數字。這是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首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媒體版權收入,讓俱樂部經營者頭一回分到這塊“蛋糕”。

如果說,足球產業在過去兩年借助政策紅利站到了“風口”上,那麽2016年兩極分化的格局愈加明顯:一面是大批熱錢持續湧向轉會市場等“金字塔尖”,職業聯賽呈現一派繁榮;另一面卻是中超俱樂部頻現虧損,青少年足球培訓、“互聯網+足球”等領域甚至提早感受生存的壓力。

投資潮遲早有消退的一天,足球產業在“熱啟動”後,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所有從業者面前:搞足球究竟能不能賺到錢?

80億撬動作用明顯,市場泡沫潛藏風險

2015年10月底,一紙5年80億元的合同震驚了中國足壇。中超作為中國最有價值的足球IP,被體奧動力買斷未來5年的媒體版權,而在2016賽季結束後,每家中超俱樂部大約獲得6000萬元分紅。“版權高標價的正向作用很明顯,讓聯賽投資者看到希望,體育產業在發達國家的路也可以在中國實現。”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總裁張慶評價道。

但對於深陷“燒錢大戰”的中超俱樂部,這筆新增收入很快被驚人的支出吞噬。根據民間體育組織整理的《2016賽季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顯示,中超16支俱樂部本賽季總支出高達92億元,僅外援和外教團隊的轉會費和薪資就是今年版權費的3倍多。盡管中超聯賽的商業價值增幅81%,但商業模式並沒有更新,俱樂部收入仍過度依賴母公司的“輸血”。

國內球員身價飆升、薪資比超過警戒線、升降級成本飛漲,這些“泡沫”與“虛火”成為“金元時代”中超的雷區。“一個職業聯賽的商業鏈條、職業根基不紮實,當某一局部突然放大,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連鎖反應。”張慶認為,俱樂部經營成本高企導致虧損,版權分銷、球迷付費意願等沒有相應增長,潛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連續利好政策的出臺,讓體育產業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朝陽產業。不過,不少業內人士擔心,足球產業剛剛起步發力過猛,如果一兩年打磨不出商業模式,後勁可想而知。“目前足球投資及贊助商中,集中在房地產、金融、電商等幾個領域,受整個經濟形勢的影響很大。”張慶表示,今年下半年資本市場上,曾備受追捧的體育概念已經出現降溫。

足球消費未成氣候,優質產品供給不足

當足球產業“塔尖”的投入產出比出現失衡時,位於“塔基”的足球從業者仍在為生存而戰。即便是《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提到的核心環節——青少年足球,在實際運行中依然舉步維艱。“有的賽事承辦方一年入不敷出,耐克在北方區青少年足球這塊拿出現金還不到5萬元。”動吧體育首席執行官白強坦言。

動吧體育曾想以“滴滴打車”的共享經濟模式來做青少年足球培訓,並推出視頻教學,但發現踢業余足球的孩子鳳毛麟角。後來轉為培訓足球老師,作為最大服務提供商參與了教育部體衛藝司3次國家級培訓,全是半公益性質。目前,動吧體育主推的業務包括外教培訓、百城萬賽和評測選拔,但這些項目本身很難帶來收入。白強表示:“除了A輪融資支撐著我們,一是靠各級政府購買服務,二是靠贊助,能收支相抵就不易。”

足球產業周期長與資本要求回報的矛盾在國外一樣存在,但保障機制與政府投入能給予一定的支撐。比如英格蘭,由英足總、英超、英國文化大臣共同建有足球基金會,草根足球公司可以申請資助,以保障基本運營。再如美國足球的崛起,就是依靠大學足球獎學金的提高,迅速增加了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基數。

相比之下,足球文化的差異,使得當前中國的足球經濟尚未形成氣候,足球消費亟待升級。前國腳孫繼海體會頗深:“英超足球場的同一個座位看臺,可能祖孫幾代人沒有換過,足球已經成為一種傳承、一種生活方式。”而在國內,大部分家長寧可高價送孩子學馬術、擊劍等小眾項目,也不願為足球付費,動吧體育曾在合肥推出30元一節的足球課,卻乏人問津。

“從需求側看,體育消費的內核是文化、體驗消費,而中國現在是‘倒掛’,第一位仍是物的消費,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從供給側看,優質的足球產品仍供給不足。比如,中超16個主場轉播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內容缺少高附加值,除了方言化轉播,能不能增加一些數字可視化和互動性的產品?這不僅能帶來收益,對於培育市場也有作用。”張慶建議。

球迷經濟大有可為,激勵政策期待加碼

再過十幾天,中超冬季轉會窗口就將開啟,各種“天價”的內外援交易傳聞不斷湧現。有業內人士直言,現在整個足球產業生態不太健康,看得見的地方非常繁榮,比如球市、大牌外援或上座率,但看不見的、短期不能變現的地方,很少有人願意花錢花力氣。

在現有格局下,職業聯賽的經營並非沒有挖掘空間。相比於國外,國內俱樂部的焦點只集中在球隊成績上,缺乏球迷經濟、服務的深度開發。“球迷組織是具有高黏合度的社群,球隊有創造消費者和商家天然聯系的機遇,尤其結合移動互聯網,比如球員生日會、球隊定期活動等,市場其實很大。”張慶認為,俱樂部取消冠名或是一個突破口,“這能倒逼投資方花精力去打造俱樂部經營,跟城市建立深度聯系,而不僅是企業足球。”

數據顯示,2016賽季中超16家俱樂部真正來自於市場的收入是30.9億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商業贊助。靠砸錢維系的“牛市”顯然無法良性循環。“足球產業不能只靠投資拉動,有效的需求和消費都得跟上。未來在俱樂部收益分配時,球迷數量、黏性活躍度、後備梯隊等考量指標也可以納入,在建立以球場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方面大有可為。”張慶說。

通過強有力的外部政策提振足球產業,則是不少一線足球從業者最期待的。畢竟,體育帶有一定的公共服務屬性。“比如青少年足球,能不能像NBA(美國男籃職業聯賽)一樣,當俱樂部聘請外援、外教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中國青少年足球基金會,去反哺青訓建設。”在白強看來,如果能有硬性手段保障,扶上馬再送一程,才能讓搞足球的人更有底氣和動力。

投身足球產業,意味著一個較為漫長的培育過程,甚至三五年才是起步,這需要耐心,更需要可持續性的規劃與支持。對相關從業者而言,如此好的足球發展大環境來之不易,他們不僅想活下去,更期盼能活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