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險資炒股套路深,分業難管“野蠻人”

監管部門怒斥“野蠻人”,可能會使瘋狂的險資有所收斂,但也凸顯出了監管制度的缺陷。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3日措辭嚴厲地喊話“野蠻人”,斥部分金融持牌機構以來路不當的資金進行杠桿收購,挑戰市場規則。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隨後也做出表態,明確保險資金不應側重短期理財、股票投資及戰略投資。

12月3日,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致辭

高層表態一出,市場一片爭議。有觀點質疑,何為資金來路不當?杠桿收購錯在何處?險資舉牌又何錯之有?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期限錯配、信披不充分、投資者適當性失當是部分激進險資在舉牌中的“三宗罪”。

“保險公司的主業是人壽或財產等保險業務,沒有足夠的經驗去管理一家上市公司,舉牌很正常,但不應成大股東。”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部分險資搶奪控制權的背後是希望獲得更有利的分配方案。目前最流行的一種方式就是大比例轉增股本吸引投資者跟風炒作,進而帶來股價上漲,從而獲利出逃,這對上市公司經營、中小投資者權益都不利。

他表示,劉士余與陳文輝的表態其實均透露出了分業監管的無奈。一行三會分業監管,跨領域資金監管就會出現盲區,“有的杠桿融資橫跨銀行、保險、私募,表面上看都能管,但實際上誰也管不了,這就是分業監管的缺陷。”

瘋狂險資的動機

在全球市場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荒”降低險資的投資收益。去年“股災”之後,大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下滑,特別是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下滑幅度明顯。

保險資金從期限上可以分為以人壽等為代表的長期資金,另一類是以萬能險為代表的短期資金。長期資金投資股市往往能夠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是短期資金因其對流動性和收益率的訴求,則呈現出不一樣的投資特征。

有保險資管業內人士表示,在萬能險負債端成本普遍高於4%而全市場資產收益率普遍低於4%的情況下,保險資金通過“舉牌”來提高資產端收益的動力很強。

另一個動力源自會計處理。一位非銀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般保險公司投資按成本法確認收益,即投資上市公司需要獲得實際分紅才能確認收益,但是在上市公司股權分散的情況下,持股到5%以上一般就可以位列前十大股東,對公司決策產生影響。此時就可以向會計師申請采用權益法,即沒有分紅也可以計入賬面收益。

“這是保險公司很強烈的訴求。”該分析師表示,但這樣的會計處理對現金流改善是沒有意義的,“保險公司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現金流入去應對給付。”

她分析稱,保險資金本身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期限錯配風險、流動性風險、波動性風險。短期保險資金的期限有時只有兩三年,且保戶退保訴求也不弱,一旦出現大規模給付,就可能出現流動性問題。權益類資產屬於高風險、高波動的資產,對償付能力、賬面價值、資本的占用都會比固定收益類的要高,對整個保險公司的壓力會更大。

險資近期激進收購、舉牌,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善收益率。在她看來,權益類投資的收益率確實比固定收益類高,但保險資金最完美的匹配是,能用到期分紅和固定收益來給付,“現金流入流出的角度上是要匹配的。”然而,除去分紅率特別高的上市公司,股票收益主要是以賣出來獲得二級市場差價,現金流上才能得到收益。

“股票可以配,但是要分散,拿的比例如果太重,比如7%、10%,這麽高的比例到需要拋的時候是賣不出去的。”這位分析師表示。

控制權之癮

一般而言,財務投資關註收益的同時也側重分散風險。然而,從萬科到南玻A,保險資金為何會謀求控制權?

董登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舉牌上市公司並取代管理層經營公司,這不符合保險公司的主業優勢。而且,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後,就要承擔大股東的責任。

上述分析人士也表示,作為財務投資者,可以分散投資多只上市公司股票,無論是從金控集團還是行業整合的角度,險資都沒有控制上市公司的內在需求。

“現在保監會的態度很明確,鼓勵長期投資,而且大的政策環境是要求分業經營。保險公司沒有這個訴求、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幹預公司經營。”該人士認為,險資的直接目的還是獲取賬面收益,或者更激進一點,賺一點中小投資者的錢。

“險資舉牌上市公司,肯定不是為了把公司搞垮。公司股東和管理層希望業績好,保險公司也希望業績好,差別在於‘戰術’上的分歧。”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公司原股東可能希望公司長期持續發展,但保險公司追求短期回報,可能希望兩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獲利了結,這會在原有的公司治理框架中造成沖突。那麽保險公司就會傾向於做好短期“市值管理”,套現走人。

董登新也表示,保險資金本質上確實是標準的“財務投資者”,即使搶奪上市公司控制權,也依然是為了獲取短期財務收益。一種典型的形式是影響分配方案,比如進行大比例轉增股本,吸引股民跟風炒作,甚至是10送20、10送30,帶來股價數倍暴漲,然後所謂的財務投資者就有機會高價出逃了。

險資之所以想那麽做,根源在於它們對於投資期限短和投資收益高的要求。據廣發證券測算,隨著險資規模的擴大,萬能險占比大幅上調,而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多在5%左右,顯著推升保險機構的負債端成本。2012年開始,保險機構的保費收入規模開始大幅上升,2015年增速高達20%。截至三季度末,今年的保費收入規模已經達到2.5萬億,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經測算,今年前9個月的新增保費收入中,萬能險占比高達20%。

“部分險資舉牌的資金來源確實存在問題。”在一位保險分析師看來,劉士余對舉牌本身持中性評價,但是利用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形成的長短期錯配的杠桿資金舉牌,本質上形成了長短期錯配的資金池,預計短期內監管部門將進一步規範。

縱觀市場上安邦系、寶能系、恒大系、生命人壽系等各路保險資金的舉牌路徑,主要是通過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進行杠桿舉牌,萬能險本質上是利用長短期資金的期限錯配形成的資金池,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政策層面亟須進一步規範。

分業監管困局

金融市場的核心就是為風險定價,與之相匹配的信息披露、投資者適當性是風險控制的重要機制。參與杠桿收購、舉牌的保險資金,可以投資股票,但不具有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沒有信托投資門檻的限制,也沒有募資200人的限制,差別化監管標準,正是其廣受質疑的關鍵問題。

業內人士預計,對於目前比較典型的險資舉牌案例,監管層會根據資金來源、對上市公司影響等方面予以區別對待。

一位私募機構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表示,寶能收購萬科的資金存在較大風險,一方面資金來自於期限壓力較大的險資、信托資管計劃,同時以較高的杠桿撬動大規模資金。另一方面,險資在二級市場的操作因涉及關聯交易而多用於股東投資運作,這很難避免違背保險資金利益的情況出現。在他看來,險資在合理範圍之內的股權投資和使用杠桿是合規的,但是寶能系通過保險資金、理財型產品、銀行貸款和信托融資過度投資於單一項目,風險過大。另外寶能“入侵”南玻A、恒大人壽“割韭菜”也是備受爭議的案例。

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證監會和保監會作為監管部門通過窗口指導和公開表態方式,把險資投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比如舉牌、杠桿收購投資上市公司出現的潛在風險有效提示和防範,本身具有積極意義。他建議,現有法律法規環境下,需要兩個監管部門密切合作,對險資不規範的行為予以監管。

事實上,證監會、保監會今年以來多次出手規範險資舉牌的激進行為。比如滬深交易所多次下發關註函、問詢函、監管函,追問寶能、恒大、安邦等舉牌的目的及計劃。

保監會今年3月發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對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的規模進行了規範,並對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進行了限定,這普遍被認為是保監會對於“萬能險”產品的限制。

不過,《通知》進一步設定了5年的“過渡期”規定:過渡期內,保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當控制在基準額以內。業內認為該《通知》對於保險公司2016年和2017年萬能險規模的影響不會很大。

由於監管條塊分割,跨區域的杠桿融資監管依然困難。上述投資總監表示,信托計劃、資管計劃發行後向監管部門報備,這種流程決定了監管部門不可能在事前發現存在的所有問題。

“保險公司本身舉牌無可厚非,影響是逐步顯現的,監管部門很難進行事前監管。”他分析稱,現有的分業監管體系下,如果融資方通過多渠道融資,每個產品的發行在各自法律流程上是合規的,這樣的資金監管就涉及到交叉管理,需要多個監管部門協同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