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募承接委外未受限 監管指導意在控制發行節奏

在委外資金蜂擁資管市場,逐漸重塑公募格局的階段,一些負面效應開始被外界所關註。行業內一度出現委外業務被監管窗口指導的傳聞。

《第一財經日報》從北京、深圳及廣州多家大型及銀行系基金公司處獲悉,目前委外業務一切正常,監管近期確實有過窗口指導,但主要用意是限制一些公司濫發產品的情況,減緩發產品的節奏;相關基金公司近期在上報新產品材料時已被暫緩審批。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本報記者稱,監管“窗口指導”要求,一家基金公司在滾動一個月內申報產品數量不得超過10個。“僅僅是窗口指導,沒有發文,在行業內其實影響並不大;之前,大公司多數報了10個以上的產品已經在審了,而小公司報的產品本身就不多。”

然而,在上述這些基金人士看來,監管窗口指導起到了較好的警示作用。尤其在全市場追捧委外資金,但實現預期收益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踩下“剎車”也是極其必要的。

基金海量發行為哪般

自2014年8月公募基金產品審查由核準制改為註冊制後,基金發行因不受約束而數量暴增。進入2016年,保本、定增、定開債基等品種成為引領市場擴張的熱門品種,基金行業隨之掀起了“批量申報新產品”的熱潮。考慮到上述產品存在同質化傾向嚴重、預期收益率難以實現等一系列問題,此次的窗口指導被業內視為監管對於濫發基金產品行為的一種警示。

從公開數據來看,基金發行的情況可見一斑。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目前11月份已有155只基金產品成立,遠遠超過了史上任何一個月份的發行數量,也超過了最近一輪牛市高峰的2015年6月149只基金的水準。11月以來,廣發基金一家便有12只基金成立;建信基金7只產品成立,其中建信恒遠一年期定開(003427)、建信恒瑞一年期定開(003400)、建信恒安一年期定開(003394)三只基金平分了744億的份額。

實際上,11月份並非是震蕩市單一月份火爆發行的特例。中國基金發展歷史上,月度基金成立數量過百的月份總共有5個。除了今年11月份及去年6月,緊隨其後的是今年8月123只基金,去年5月122只基金,今年9月118只基金。由此可見,當前的成立基金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往牛市的水平。

但與牛市基金發行規模相比,當前仍有較大差距。2016年11月、8月基金單只基金平均發行規模為11.77億份、7.58億份,明顯少於去年6月19.01億的水平,更低於去年5月27.15億份的平均發行規模。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也說明,基金發行數量多並不等同於市場環境好,實際說明的是基金殼資源便宜,基金公司或者機構投資者熱衷於發行新產品。“從當前市場上老產品的申贖情況來看,獲得凈申購的比例應該不會太高,畢竟整個市場環境並不好。”

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今年整個一年的基金發行勢頭更為迅猛。截至11月26日,今年以來共有912只產品成立,平均每月產品成立數量超過80只。其中今年以來華夏基金一家成立近30只產品,廣發基金成立了32只產品。

而眼下,大部分基金公司還在籌備新產品發行。依據證監會網站發布的《2016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1日仍有892只基金正處於審批環節,暫未獲得準生證,一些大型基金公司有幾十產品正在等待證監會的審批結果。例如,華夏基金有43只產品正在走審批流程,其中9月份上報材料的就有17只基金產品;招商基金有39只產品正在走流程,9月份報上去就有20多只產品。

如今,這種海量發行的情況也引起了監管的重視。《第一財經日報》從消息人士處獲悉,一旦基金公司上報的產品數量超過了10只產品以上,監管層將暫緩接收相關公司上報的新產品材料,即便接收了也要這些公司進一步進行材料的補正,等產品審批數量達標之後才能決定是否受理審批。

“窗口指導”短期影響有限

眾所周知,造成當前基金發行數量井噴因素很多,銀行、保險等委外資金通過基金產品蜂擁入市也成為一個關鍵因素。

《第一財經日報》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獲悉,本次窗口指導本非暫停或者叫停委外業務。截至目前,一些基金公司的產品在得到證監會的註冊批複後,在發行中仍可接受委外資金的認購。

“監管的用意並不是一刀切,先從暫緩接受材料這一關入手,而並不是外界流傳的連獲批的產品也不讓發了。”上述中型基金內部人士稱,“通過審批的還是可以在規定的6個月時間內把產品發掉;進入審批環節的,還是正常審批。”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本報稱,基金發行是一個市場行為,證監會也沒要求過基金申報產品中要標註委外字樣。一旦拿到批文,基金公司即可以接受普通個人投資者的小資金認購,也可以接受機構投資者的大額認購,包括委外資金的“定制型”認購。

“委外業務一切正常。”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也表示,目前來說沒有大的變化。

不過在前述華南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看來,在監管窗口指導一段時期後,委外入市的節奏也會受到限制,這也可以認為是監管對委外瘋狂入市的一種警示。

在產品如火如荼的發行中,業內的憂慮也逐漸產生。尤其是近期委外資金成為整個公募行業最重要的發展驅動力量後,行業內也出現了一些異動。一些基金產品因為機構資金的撤離而凈值出現大幅波動,一天的波幅遠超10%。

與此同時,當前新基金中債券基金的占比具有絕對優勢,而委外資金過去一段時間很大一部分也投向了債券基金。隨著債券市場近期的沖高回落,委外債基的收益率也明顯出現下滑。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銀行資金是有成本的。如果是承接類似銀行理財產品的業務,但投向債券基金時也不排除會遭遇因為市況不佳而造成收益無法覆蓋成本的問題。“基金公司沒有實力補差價埋單,最終可能由銀行自己來承擔損失。”

在資產配置荒時代,要達到銀行的預期收益率。辦法是有,但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五年甚至7年的基金產品。時間期限的拉長,便於基金經理購買長債後反複質押購買短債,提高杠桿率並擴大收益。但一旦債市出現調整,其背後的風險也同時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債券基金為了滿足收益率,擴大權益類投資比例也成為了一個選項。但風險也將隨著大幅擴大。

前述華南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表示,“等已經獲批和正在審批的基金發行完之後,時間上來看,至少要到明年了。”屆時,基金產品的發行節奏將真正減緩,這也限制了未來委外資金借公募基金入市的空間。

基金年底沖規模?

不過,眼下又到了即將打響年末排名戰的時候了,除了績優基金的業績排名外,基金公司規模排名也被業內所重視。

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到,多數基金公司重視整體的資產規模與行業排名。一定程度上來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規模做上去了,品牌也做上去了。一些外部機構在業務合作上會優先考慮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尤其是排名前十的。而對於基金公司的總經理而言,規模排名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所以,規模的重要性在業內已經不言而語。較為典型的例子是,當前的大型商業銀行在委外投放上,側重於考慮債券管理規模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其他公司很難受到它們的青睞。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相比規模更應該註重的業績,畢竟對於基金投資者而言,只有投資業績上去了,他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回報。業內像興業全球總經理楊東式的風格還是值得推廣。”

眼下,又一批基金將快速募集發行,年末排名戰已然硝煙彌漫。即便監管窗口指導暫緩了一些基金公司進行新產品的申報,但畢竟這些公司已經拿到了多只產品的批文,而一大批產品也進入了審核環節中。以華夏基金為例,盡管拿到幾只產品的發行批文,且仍有40多只產品進入了審批環節,但近日該公司旗下的華夏能源革新股票型、華夏鼎澤債券型、華夏新錦圖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等多款產品獲得了證監會的註冊批複。而招商基金旗下的招順純債債券、招商興福靈活配置等幾款產品也獲得了準生證。

“我們目前獲批註冊的就有好幾只了。”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如此指出,“我們9月份報上去的就有10多只產品在審了,等這一批批出來後,我們再申請也不遲。”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場即將來臨的規模排名戰或許也將成為現實。在建信基金近日狂發三只280億規模的巨無霸基金後,不知道同行又該如何接招。或許,年末委外巨無霸債基,貨幣基金或許都有可能成為沖規模的利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