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武漢金融博覽會上,武漢市金融工作局聯合普華永道,發布了全國首個科技金融指數——“武漢科技金融指數”。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指出,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當中,智能制造、“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進一步凸顯。
截至2015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已經在全國設立科技分支行500余家,貸款余額突破5000億元。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擴大應收賬款、艙單、訂單、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抵質押貸款項目的貸款規模,積極向科技企業提供一站式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推進投貸聯動試點,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科技企業的成長周期前移金融服務。
截止到今年10月末,全國一共有736家科技類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3623支,累計募集資金6.2萬億元。
在此行業背景下,武漢在全國首推“科技金融指數”,該指數綜合科技金融發展的環境、人才、科技創新、金融資本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武漢科技金融目前的現狀,設立科技金融需求指標、科技金融流動指標、科技金融商業環境指標、科技金融人居配套指標、科技金融供給指標及科技金融人才指標等6個科技金融指數一級指標。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該指數既通過橫向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對標,產生直觀的優勢和短板判斷,及時反饋給政府,為政府保持優勢、提升短板領域給予意見和建議,及時制定或調整行動方案;縱向上,指數定期發布後,政府亦能根據不同階段,同自身發展進行比較進行調整優化相關政策措施。
從各個城市2015年總體得分來看,深圳、北京、上海三市的整體得分均高於武漢,其中與武漢分數相差最大的是北京市,分差最小的是深圳市。其結果較為直接、客觀地反映了武漢市科技金融與我國一線城市間的差距。
武漢市科技金融四項子指數(科技金融資源指數、科技金融發展指數、科技金融創新指數和科技金融風險指數)得分均低於北京市。造成該結果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北京市科技金融各方面有著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北京科技金融起步較早,“產學研”聯動性較強,在各類資源強有力的支撐下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螺旋式發展模式。
與上海的主要差距在於科技金融發展指數與風險指數方面,說明武漢在科技金融市場完善程度與風險管控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漢滬兩地在科技金融資源指數及創新指數方面相差不大,反映出武漢在科技金融資源分配及科創方面的發展優勢。
與深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發展規模與風險管控上,但武漢在科技金融資源和創新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在全部的39項二級指標中,武漢有4項指標排名第一,10項指標位列第二。其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單位產出效率、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集聚、科技企業孵化器密度、以及人才配套保障資源和質量等指標,武漢位居第一;在科技企業的單位研發投入、單位企業專利授權數量、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合同成交額、兩院院士人數等多項核心指標上,亦在四城中排名靠前,展現出武漢已經形成了發展成為全國科技金融中心的態勢。
武漢科技金融指數顯示,相比較而言,武漢科技企業的數量雖然不是最多,但產出效率和創新能量表現出色,而武漢在人才儲備、單位研發投入水平以及技術服務市場活躍度等指標排名前茅,進一步反映了武漢科技金融所具有潛力和後勁。